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发布时间:2011-11-18 11:37:36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本课在前几课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四季的成因。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本课则是让学生根据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及四季的成因。在本课的探究中,要让学生明白,四季的成因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从而纠正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有关的错误认识。

教学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

教学过程:

备注:

首先地球公转是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的原因,没有公转的黄道面和地轴的夹角,就没有南北半球四季之差;正是公转,使得南北半球接受光照在时间上造成受热角度不一样而引起温差;如夏天,地球地轴是倾向太阳方向,使得太阳直射北半球,这样大陆的温度因为太阳的直射受热迅速升温,加上日长夜短的原因,铸造了炎热的夏天;然而此时,南半球受热表面均是得到太阳的斜射,温度上升很慢,且日短夜长,刚刚温暖的气温很快到了夜里迅速下降,地面吸收的热量远比散发的多,久而久之(数日而已),便是寒冷的冬天。光照受热和受热面角度的问题,可以举个例子:早上的太阳光(照射角度小)没中午(照射角度接近90°)的强烈。反之,当地轴背向太阳方向时,南北半球的季节交替。

然而,南北半球交替的季节不尽相同,还与海陆面积有着重大关系,北半球陆地面积是南半球的2倍多,这样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海洋面积的比例。有个常识,在夏天,海水的温度比陆地的温度上升得慢;冬天,海水的温度比陆地下降的也慢(因为水的热容量很大,是泥土的5倍,要使它变温,升温也慢,降温也慢),所以这也是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不一样的重要原因。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一年为什么有四季》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们研究的主题定为:培养学生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教研课《一年为什么有四季》让我感受很深。

《一年为什么有四季》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七课时。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本课在前几课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四季的成因。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本课则是让学生根据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及四季的成因。在本课的探究中,要让学生明白,四季的成因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从而纠正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有关的错误认识。

这是一节非常有难度的课。正像教参考所说,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普遍的观点认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在几个班教学中,反映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成因的解释几乎是空白。如果按照教材先讲古人对四季的研究,接着模拟古人的做法进行实验探究,再归纳总结一年四季的成因,就缺少了探究的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将教材进行了处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从生活感受入手,关注四季形成的问题:1、(出示四季图片)我们每年都要经历春夏秋冬,在不同的季节中,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四个季节在气温高低、湿度高低、降水多少、风向、影子长短等方面有哪些特征?2、正如同学们所说,春秋气候宜人,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四季交替,循环往复,年年如此。同学们想过没有,四季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拖出课题:为什么一年有四季?)3、我们已经知道,经历一个春夏秋冬,是多长时间呢?(1年)根据这一知识请你推测一下:四季的形成和地球的哪种运动有关呢?(和地球的公转有关)为什么呀?(地球公转是一年)4冬天烤火时,距离火的远近不同时,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5、如果太阳就是这个大火炉,烤火的人就是地球,你会得出什么结论?6、与书上的图示作比较,我们的结论和书上的一致吗?哪个是正确的?7、引导学生探究太阳在公转轨道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地球大气层的作用。

 二、设计实验验证。我利用个充电手电筒和个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对应的个位置,并在南宁处双面胶固定了一根火柴。实验前,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上实验说明,让他们小组讨论:模拟实验需要观察的对象?实验时地球仪的位置应该怎么放?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要求和需要关注的对象。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我用强光照射着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光线照射在地球仪上的变化和火柴棒影子的变化,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模拟实验的结果,学生发现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的角度,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照射到的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光线从北半球慢慢移至赤道附近而后又慢慢接近南半球,而此时北半球似乎有一些地方不能被照到。当然这个模拟实验的效果其实和材料、仪器关系很大。接着我有给学生演示了同行们做的精美课件,更精细地观察随着地球公转,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变化。此时学生似乎有点觉察到四季形成的原因了,只是此时还不会完整的表达出来。一些学生观察到太阳照射到的影子位置在发生变化,我即引导学生回忆一天当中影子的变化和温度之间建立关系。当太阳直射下来而到了傍晚太阳光线斜射过来,温度就逐渐降低。引导学生将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与温度建立联系,从而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三、介绍古人研究四季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简单分析体会从古人的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出:研究时间要统一,物体长度和位置要统一,观察时间要长,至少一年。从图示中,学生可以明显看到不同季节太阳照射到物体上的角度和影子长度发生了变化。

     四、完善四季的认识,观测南半球的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1提出自己的思考提问:我们一直在关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2、出示视频了解南半球的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

    五、总结1、今天通过一节课的时间,研究了一年四季的形成,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呢?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地球上的四季形成的原因。2、是不是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四季呢?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上继续研究。

设想:

在教学中还可以再加一个环节:深入分析影长变化与阳光照射的关系。

1、刚才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一直强调地轴一直都是向北倾斜保持不变的,如果地轴不倾斜呢?还会有杆影长度的变化吗?(实验)生汇报。

2、是的,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仪上的杆影长度将不会变化,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四季的形成和什么有关(地轴的倾斜),对,就是在公转的过程中,是向北倾斜保持不变的。提问:其实影长的变化还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古人可以通过影长来判断四季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的进行分析,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光影知识,大家一起来看,当手电筒的照射角度由小变大的守侯,影子是怎么变化的?(视频)

3、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杆影长度的变化说明太阳照射角度有什么变化呢?

4、那么太阳的照射角度和温度有什么变化呢?接下了爱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桌面,照射角度由由小变大,观察一下照射在桌面的光斑有什么特点?

5、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研究,我们明白了影长---照射角度小----光弱----温度低---冬天影短---照射角度大----光强----温度高---夏天学生初步理解后,再来思考更本质的因素,为什么在地球上会出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有哪些原因是太阳直射点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学生们此时基本能说出公转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地轴始终保持固定的倾斜角度还需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最后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总结。

启示:

学生在回答四个季节在气温高低、湿度高低、降水多少、风向、影子长短等方面有哪些特征?这个问题时气温高低普遍不成问题,但什么是湿度;春季、夏季到底哪个降水多些;风向及影子的长短不太弄得清。其实,这都是一些很浅显的问题,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就不难发现规律。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观察能力还是很欠缺;也可见,我们科学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那么教师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

一、明确观察目的。孩子对观察的任务的了解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二、激发孩子观察前的准备。特别是有关知识的准备,以便让孩子看得懂;同时要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认识事物。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容易辨认的事物,激发孩子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   

三、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的主要方法有: 1、综合观察法。即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2、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法则。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为孩子以后看图数数和看图例式打下基础。3、对比观察。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4、反复观察。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5、顺序观察。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有顺序地观察,能使他们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一般来说,观察是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6、重点观察。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四、让孩子见多识广。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孩子能说出许多,有的孩子却说不上几句,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与孩子知识学习的情况有关。知识学得扎实,道理融会贯通,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可以说,观察力基于知识与经验,而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与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五、鼓励孩子多提问。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龄的孩子常常会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孩子们的问题有许多是父母们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使孩子很扫兴,挫伤乃至磨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与思考。应该明白,当孩子提问时,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机会。鼓励孩子提问,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并非必须立即把每个问题的现成答案告诉他们。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