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DOC)

发布时间:2018-09-16 08:08:43

重庆工商大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选题名称: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学生 姓名: *

号:2009***

本课程班级:主校区

完成时间:2012 0420

1.课题分析 3

2.检索策略、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3

2.1选择检索工具 3

2.2选择检索词 4

2.3检索式、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4

2.3.1中国知网(CNKI)或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期刊论文) 4

2.3.2超星电子图书或读秀学术搜索(图书) 5

2.3.3 EBSCOSpringerEmerald(期刊论文) 6

2.3.4其他数字资源(学位论文或事实数值型数据库等) 8

2.3.5 馆藏图书 9

2.3.6百度或google(图书期刊以外的网络资源) 11

3.资料阅读 13

4.文献综述 15

5.排版格式: 22

6.课题组成员分工及成绩(必填) 26

7.课程报告注意事项 27

8.课题组成员分工及成绩(必填) 27

9.学习本门课程的体会、意见或建议 28


1.课题分析

(1)选题理由:

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地理学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强调饮食文化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的地理分异规律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人也更加关注饮食文化,合理膳食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地方饮食文化各具特色,研究各地饮食文化的著作越来越多。

(2)文献调研目的:

通过文献检索和调研,获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最新论文、著作或信息,即关于这一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现状以及它的发展态势;了解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和地理环境关系的系统详尽的信息,包括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形成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和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

2.检索策略、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2.1选择检索工具

2.2选择检索词

2.3检索式、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2.3.1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期刊论文)

1.姚伟均.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2,(01).

摘要: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也是中华名馔的摇篮。本文从文化地理学出发,主要探讨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与其地域之间的关系,并拟将长江流域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生动活泼的系统,全面把握和综合研究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在这个特殊地域环境中形成、发展和各个不同区域饮食文化分异的过程、联系及其规律性,继而构筑未来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创新之路。

2.蔡晓梅,司徒尚纪.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质及影响研究[J].热带地理,2008(02).

摘要:壮、瑶、畲族是广东的世居少数民族,其饮食文化特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壮族饮食结构以水稻为主,玉米、番薯和麦类为辅,副食品种包罗万象,饮料以酒为主;瑶族喜食糯米、山珍野味和油茶;畲族以玉米、番薯等五谷杂粮为主食,喜食黄米粿,喜饮三道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理环境的改变、社会文化的进步,某些饮食文化特质慢慢消失,但却通过一些隐性或显性的形式反映在作为强势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饮食文化民系上。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和三大汉民系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融而不合,各自又保留着原有主体饮食文化特质。

3.朱国兴,金生琅,孙克奎.徽州菜肴的地理表征及感知分析[J].地理研究,2011(12).

摘要:菜肴是饮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自然地理条件为菜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并在一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改进与发扬,形成菜系的特色。起源宋代,清朝至民国达到鼎盛、诞生于安徽南部的徽菜地方特色显著,擅长烹制山珍野味,菜品咸鲜、突出本味,讲究食补与养生,烹制过程中讲究重油、重色、重火功,充分反映着徽州山区地理环境对菜肴特征的影响,通过徽商的推广跻身于我国的八大菜系之列。本文在徽菜发源地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并进行徽菜的感知差异分析,指出随着现代生产方式与生活条件的改变,尤其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徽菜既需要不断进行改良,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4.陈伟明.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消费与民俗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02).

摘要:本文从主食副食的生产消费及饮食民俗方面,阐述与探讨了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活动与特点,以从更多方面反映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状况与特色。

5.尕藏才旦.高原地理与青藏文化圈[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6(03).

摘要:高原地理与青藏文化圈尕藏才旦以青藏高原地域命名的青藏文化圈,被国内外学术界共认为是一种有独特色彩、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鲜亮夺目的宝石。青藏文化圈套的形成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学术界对此问津的论文还...

2.3.2超星电子图书或读秀学术搜索(图书)

1.张宇光编著.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

摘要:本书全面介绍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内容涉及古代的食祖、食材、饮食典故、宴饮及珍贵的饮食文献精选,通过追溯中国饮食的文化渊源、讲述古人与饮食的不解之缘,来梳理中国饮食文化的面貌,对年轻人、白领,以及对美食感兴趣的读者了解传统,丰富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激发对古代……

2.华国梁等主编.中国饮食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本书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源流;中国饮食风味流派;中国饮食原料与烹饪技法等。

3.李炳泽著.多味的餐桌——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摘要:本书以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现象——食品的制作、餐具的选择、饮食的特点、进食场面的讲究等为对象,揭示了各民族独特的历史、信仰等文化内涵、展示了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4.王利华著.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摘要:本书以中古时期的华北地区为限,探讨了中古华北的生存环境、食物原料构成的变化、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烹饪方法与膳食构成、饮料的革命、文人雅士与饮食文化的嬗变等。

5.李自然著.生态文化与人:满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

摘要:本书作者主要分析了满族及其先民在不同时期吃什么、怎么吃和为什么吃,同时叙述了满族饮食时间轴的发展历程,叙述了清宫满汉全席的礼仪、器具和上菜程序等横断面的内容。

2.3.3 EBSCOSpringerEmerald(期刊论文)

1.C. Bonacina, A. Pasteris, G. Bonomi and D. Marzuoli.Quantitative observations on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Branchiura sowerbyi (Oligochaeta, Tubificidae). Hydrobiologia Volume 278, Numbers 1-3, 267-274, DOI: 10.1007/BF00142334.

Abstract: Cohorts of Branchiura sowerbyi were rea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initial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order to obtain data suitabl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pulation dynamics in field populations. Percent hatching from cocoons reaches its maximum at 25 °C and decreases towards lower and higher temperatures. Embryonic development time, TE, was measured and the relative threshold temperature, 10 °C, calculated by extrapolation. The degree day requirement for embryo development is 195 °C d. The time of first cocoon laying (Tgm) was observed and the ratio TE/Tgm was seen to fit with that of other tubificid species cultured so far. Embryo mortality is rather high, while worm mortality is low or very low. Fecundity increases from 15 to 20 °C but decreases at 25 °C.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simula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ies with four size-stage compartments is suggested. It could be use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worm uptake (simulated as stage specific mortality) in mass cultures rear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Branchiura, to be used as food for fish fingerlings.

2. Nuria Navarro, Manuel Yúfera and Manuel García-Gallego.Use of freeze-dried microalgae for rearing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L., larvae. II.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Hydrobiologia,Volume 452, Numbers 1-3, 69-77, DOI: 10.1023/A: 1011971810072.

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test whether freeze-dried microalgae are nutritionally adequate for rearing rotifers as food for gilthead seabream larvae.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C, N, 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analysed in larvae of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L., rotifers Brachionus plicatilis and 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and freeze-dried microalgae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Four larval feeding treatments were tested: (A) larvae fed rotifers cultivated with freeze-dried microalgae and daily addition of freeze-dried microalgae to the larval tanks; (B) larvae fed rotifers cultivated with freeze-dried microalgae and daily addition of live microalgae to the larval tanks; (C) larvae fed rotifers cultivated with freeze-dried microalgae, without addition of microalgae to the larval tank and (D) larvae fed rotifers cultivated with live microalgae and daily addition of live microalgae to the larval tank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larvae with treatment A (with freeze-dried microalga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larvae in treatment D that were obtained with the acceptable methods for culture systems (with live microalgae).

3. Navarrete-Bolaños José Luis, Jiménez-Islas Hugo, Botello-Alvarez Enrique, Rico-Martínez Ramiro and Paredes-López Octavio. An optimization study of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xanthophylls extraction from marigold flower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Volume 65, Number 4, 383-390, DOI: 10.1007/s00253-004-1615-5

Abstract: Marigold flowers are the main natural source of xanthophylls, and marigold saponified extract is used as an additive in several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In this work, the use of a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ensilage) process for increasing the yield of xanthophylls extracted from fermented marigold flowers was examined. The process consisted of a mixed culture of three microorganisms (Flavobacterium IIb, Acinetobacter anitratus, and Rhizopus nigricans), part of the normal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the marigold flower. These microorganisms had been previously isolated, and were identified as relevant for the ensilage process due to their capacity to produce cellulolytic enzymes. Based on experimental design strategies, optimum operation values were determined for aeration, moisture, agitation, and marigold-to-inoculum ratio in the proposed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equipment, leading to a xanthophylls yield of 17.8-g/kg dry weight. The optimum achieved represents a 65% increase with respect to the control. HPLC analysis indicated conservation of extracted oleoresi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teractions were identified that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heat and mass-transfer reactions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bioreactor. The insight gained allows conditions that limit growth and metabolic activity to be avoided.

4. Chaone Mallory. Locating Ecofeminism in Encounters with Food and Plac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DOI: 10.1007/s10806-011-9373-8Online First™.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feminism, food, and the philosophy of place. Using as example my own neighborhood in a racially integrated area of Philadelphia with a thriving local foods movement that nonetheless is nearly exclusively white and in which women are the invisible majority of purchasers, farmers, and preparers, the article examines what ecofeminism contributes to the discussion of racial, gendered, classed discrepancies regarding who does and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practices of locavorism and the local foods movement more broadly. Ecofeminism, it is argued here, with its focus on the ways that race, class, gender, and place are ontologically entangled, helps to highlight the ways identity and society are made and re-made through our encounters with food.

5. Robert W. Pemberton and Nam Sook Lee. Wild food plants in South Korea; market presence, new crops, and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Botany Volume 50, Number 1, 57-70, DOI: 10.1007/BF02862113.

Abstract: South Korean food markets were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wildgathered food plants between 1989 and 1995. One hundred twelve species belonging to 83 genera and 40 families were found. Plants used as leafy vegetables were the most common (73.2%), followed by fruits (22.3%), root vegetables (6.2%) and flower foods (4.4%). Nearly half of these plant species belonged to three families: Asteraceae (29) Liliaceae (10) and Apiaceae (7). As of 1992, 19 of these wild foods were also being grown as new crops, a development that involved more than 25000 farm households. At least eleven of these wild food plants were expor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4, where they are sold by Korean food markets.

2.3.4其他数字资源(学位论文或事实数值型数据库等)

1.史红梅.地理教学中我国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摘要: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复杂多样的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地域饮食文化。像我国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汉族的大米白面,藏族的青稞糌粑,蒙古族的羊肉奶酪......比比皆是。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性,丰富性,首先是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是不同地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影响。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区域差异大:复杂多样的气候,西高东低的地势,多种多样的地形,不同的水热时空分布,造成农产品的地域差异,种类繁多,农业是人们的饮食物品来源,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不同导,致饮食文化异彩纷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各民族间的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习惯差异大:南方粮食作物主产大米,人们就爱吃大米,其中以大米饭为主。北方粮食作物主产小麦,玉米等,人们就爱吃面食,如馒头、饼、包子、饺子、油条、馄饨、麻花、面条和窝头等。

2.郭起华.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9.

摘要:清代赣南地区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清代赣南民俗文化即为客家文化的内容之一。清代赣南民俗文化包括礼节、风尚、习俗、节庆、传统等等,分为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及精神民俗文化三大类。客家人是汉民族中较有特色的一个群体,既有在中华整体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与其它族群相同的共性,又有受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性与特质。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下,地方性知识日益被学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以清代、赣南这两个关键词审视传统社会下的赣南民俗文化,具体分析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进而论述民俗文化类型及其特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3.王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2.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大混杂的时代。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而中原一些人口则分别迁往东北、河西和江南地区,由此展开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在北方地区则是五胡(匈奴、鲜卑、氏、羯、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交融。各民族的饮食生活也在这种交融中呈现出新的面貌。 本文主要由前言、后记和三章主体构成。 前言主要介绍研究饮食文化及其交流与融合对于研究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意义,以及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胡汉饮食交融的概况。 第一章探讨饮食的地区性差异和社会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各民族、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人们获得食物的两个来源——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分布各有不同。

4.李燕.明清时期大理白族饮食文化论述[D].云南师范大学,2005.

摘要:综观现今研究大理白族饮食文化的书籍和文章,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对当代大理白族饮食文化现况的研究很多,但都只限于表面论述,并未从历 史渊源、文化底蕴等更深层次来把握大理白族的饮食文化实质;其二,比较而言,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饮食文化的研究较为丰富,而涉及明清时期的却很少, 近代研究相脱节,出现断层;其三,前人及近人对明清时期大理白族的饮食状况 及其饮食文化的记载比较零散,没有作专门的辑录和研究。 鉴于以上原因,对明清时期大理白族饮食文化的收集、整理、比较和研究就 显得极为必要。本文通过从多种大理地方志及其它古籍中,专门辑录与白族饮食 状况及饮食文化相关的民俗资料,包括食物来源、食料生产、饮食结构以及变化 发展等方面,涉及到粮食农作物、瓜果蔬菜、水产捕捞、畜牧、林、猎以及主食、 风味食品、调味品、土特产、盐、糖、酒、茶等内容,以辑录的...

5.李玉麟.先秦荆楚饮食研究[D].兰州大学,2009.

摘要:该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先秦时期的荆楚食材、食器和饮食文化。首先,对先秦荆楚饮食的食材特点和调味偏好进行综述,然后分析了地理环境因素对荆楚饮食的影响和作用。其次分门别类地考察了荆楚地区常用饮食器具。在此基础上,分析荆楚烹饪手法的特色。通过一场典型的燕礼,由点及面,对先秦宴饮概貌有所展现。最后从饮食活动中提炼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进而由先秦荆楚饮食得以管窥荆楚文化特色。

2.3.5 馆藏图书

检索结果如下:

二次检索结果如下:

1.赵荣光著.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索书号:TS971/00092

馆藏地址:外借处

2.马宏伟著.中国饮食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9

索书号:TS/00115

馆藏地址:外借处

3.林乃身编.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索书号:G122/00028

馆藏地址:兰花湖图书外借处

4. 胡自山等编著.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索书号:TS971/00094

馆藏地址:外借处

5.王学泰著.中国饮食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索书号:TS971/00095

馆藏地址:外借处

2.3.6百度或google(图书期刊以外的网络资源)

1.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 [EB/OL].[2012/4/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NDL200902006.htm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行为、习惯和环境的时间沉积与空间相互作用的积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饮食文化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通过对文献的统计、收集与分析,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出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对饮食文化的地理区域分异、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和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学术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

2.薛润冰.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EB/OL].[2012/4/4]http://blog.sina.com.cn/s/

blog_505ba05901008pxe.html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一点,从主食结构上也可看出,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贵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极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话下。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烫”更是全国闻名,可以说,没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谈不上“名吃”。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说。

3.陈娟.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EB/OL].[ 2012/4/4].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FJXB200304020.htm

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就地取材。越是历史早期就越是如此。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 ;江湖以河鲜菜著称 ;而峡谷激流段的河鲜因鱼虾需抗急流才能生存 ,使肉具弹韧性 ,吃起来不只特别鲜美 ,还有特殊的口感 ;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著称 ;干旱区的牛羊肉少膻味、瓜果菜质量佳。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 ,降水较少 ,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 ,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 ,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锅贴、都离不开面粉。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 ,降水丰沛 ,水网密布 ,水稻广泛种植 ,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如米粉、糕团、粽于、汤圆、糍粑、堆油、沙糕等都是米制品 ,粥和饭的品种繁多。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 ,其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 ;但若是自然地理环境反差较大 ,其饮食文化也会形成巨大反差。

4.杨丽.浅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EB/OL].[ 2012/4/4]. http://mall.cnki.net/maGazine

/Article/YNDL200102006.htm

前言俗话说:“吃在中国。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 ,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历来为中外游客所关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游程中因为美食而诗性大发留下传世的佳作。旅游者外出旅游异地的山川、名胜固然是他寻觅的主要目标但富有当地特色的佳肴小吃也无疑会大大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 ,增加旅游的情趣。

5.苏英春,陈忠暖.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EB/OL].[ 2012/4/4].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YNDL200404014.htm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东邻福建省,北界梅州市,西接汕尾市,行政上包括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及其所属的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揭东、普宁、揭西和惠来等县、市。其范围不但是平原地区,还包括其周围丘陵山地及属内海岛,土地面积共10362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8%,人口为1222.8万眼1,占全省总人口的14.15%。潮汕地区是一个人口密集,历史文化悠久,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著名侨乡。潮汕地区饮食文化的历史与特色潮汕饮食文化是粤东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文化。据古籍载,潮汕地区的先祖为夏周时期的闽族,后和许多南方少数民族被加以越称,并被列入百越族之中。

3.资料阅读

(1)参考文献列表(指精选的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类型文献,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项目》格式提供,至少20)

[1] 张宇光编著.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

[2]华国梁等主编.中国饮食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

[3]李炳泽著.多味的餐桌——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王利华著.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5]李自然著.生态文化与人:满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

[6]姚伟均.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2,(01)

[7]蔡晓梅,司徒尚纪.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质及影响研究[J].热带地理,2008(02)

[8]朱国兴,金生琅,孙克奎.徽州菜肴的地理表征及感知分析[J].地理研究,2011(12)

[9]陈伟明.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消费与民俗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02)

[10]尕藏才旦.高原地理与青藏文化圈[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11]史红梅.地理教学中我国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2]郭起华.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9.

[13]王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2

[14]李燕.明清时期大理白族饮食文化论述[D].云南师范大学,2005.

[15]李玉麟.先秦荆楚饮食研究[D].兰州大学,2009.

[16] 赵荣光著.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7]马宏伟著.中国饮食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9

[18]林乃身编.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9] 胡自山等编著.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20]王学泰著.中国饮食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 [EB/OL].[2012/4/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NDL200902006.htm

[22]薛润冰.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EB/OL].[2012/4/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ba05901008pxe.html

(2)重要信息源:

①选用的主要期刊(刊名及ISSN)(至少10种)

主要作者的信息(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至少5种)

主要的研究机构(名称及网址)(至少3种)

1.南京师范大学 http://www.njnu.edu.cn/

2.武汉大学http://www.whu.edu.cn/index.html

3.四川民族学院http://www.scun.edu.cn/

(3)阅读笔记(20每条笔记都要提供文章的篇名、作者、出处)

[1].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 P2

1)当风俗和地理参与进饮食中,两大饮食流派形成。

2)北边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以周王八珍宴为代表,以孔府猜和满汉全席为高峰的北方菜系;南边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以楚王珍馐宴为代表、以谭家菜为高峰的南方菜系。

[2].华国梁等主编.中国饮食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

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P2-7

1)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

2)中国饮食主要由主食、副食和饮品三个部分构成。

[3].王利华著.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P7

1)生态环境是人类谋取食物及其他生活资料的自然基础,其对于人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2)饮食生活和饮食文化的地区个性,无疑首先是根源于各地生态环境的特异性。

[4].姚伟均.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J].中国文化研究,2002,(01).

1)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 因此, 我们在考察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生成机制时, 应首先从饮食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地理背景入手, 进而探讨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与饮食文化之间的联系。

2)在一定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创造与发展, 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 特别是在物质生产较

为发达的地区更为明显。古代长江流域各民族, 由于地理环境是川泽山林, 因此不仅创造

了水田耕种、稻谷栽培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且还创造了与此相适应、高度发达的饮食文化

类型, 最终形成了重视农业, 讲究饮食的生活传统。所以说, 是得天独厚的长江, 滋育了流

域内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5].刁子蔚,张亮,张鹏.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11:221-221

1)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两大体系,即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技术体系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的饮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文化成就。

2)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饮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文化成就。

[6].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28):5-9

1)中国和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是相当大的,这种差异的形成不仅由来已久,而且是取决于各自文化母体的特性,特别是取决于文化创造者的思维特性。

[7].刘明丽.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D].信阳师范学院,2011 P4-5

1)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它以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向我们昭示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汉字形体的演进变化透视出了不同时期的饮食状况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状况。

[8].史红梅.地理教学中我国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复杂多样的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地域饮食文化。

2)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性,丰富性,首先是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是不同地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影响。 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基础。

3)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区域差异大:复杂多样的气候,西高东低的地势,多种多样的地形,不同的水热时空分布,造成农产品的地域差异,种类繁多,农业是人们的饮食物品来源,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不同,导致饮食文化异彩纷呈。

4)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各民族间的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习惯差异大:南方粮食作物主产大米,人们就爱吃大米,其中以大米饭为主。北方粮食作物主产小麦,玉米等,人们就爱吃面食,如馒头、饼、包子、饺子、油条、馄饨、麻花、面条和窝头等。

[9].杨茗.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消费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从地域文化会对地域消费模式产生影响的理论假设出发,遵循各因素内在因果关系安排文章内容结构。首先,阐释了地域文化对地域消费模式的影响作用,并分析了地域文化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消费问题不应忽视地域文化差异的作用。

[10].马宏伟著.中国饮食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9

1)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时代特征。

2)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齐和”为基本发展规律、以“中和”为基本美性特征的文化模式

[11]. 赵荣光著.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中国饮食文化形成阶段取得的成就:

烹饪工具分门别类

烹饪原料品种繁多

烹饪工艺已趋于精致

烹饪名家纷纷涌现

2)从烹饪原料增加、扩充、烹饪工具革新、烹饪工艺水平创新提高、烹饪产品丰富精美,到消费多层次、多样化等,都形成了独自的特色和系统,并由些形成了中国传统烹饪体系,为中国传统烹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

[EB/OL].[2012/4/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NDL200902006.htm

1)饮食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行为、习惯和环境的时间沉积与空间相互作用的积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2)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13].薛润冰.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EB/OL].[2012/4/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ba05901008pxe.htm

l)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2)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东北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

[14].中国饮食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69086.htm

1)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2)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15]. Nuria Navarro, Manuel Yúfera and Manuel García-Gallego.Use of freeze-dried microalgae for rearing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L., larvae. II.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Hydrobiologia,

Volume 452, Numbers 1-3, 69-77, DOI: 10.1023/A: 1011971810072.

1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C, N, 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analysed in larvae of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L., rotifers Brachionus plicatilis and 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and freeze-dried microalgae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16].赵炜,何宏.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J].扬州大苏烹饪学报,201027):1-8

1)青木在其名物学中导人了虽然同样是考证学而不同于清朝考证学的近代考证学的方法,开启了通向新名物学之道的端绪。《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美国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当首推哈佛大学张光直(1931—2001)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食物》∞J一书。该书由十位美国学者分头撰写,内容包括自上古到现代,史料极为丰富翔实,是一部研究中国饮食史不可多得的名作。

[17].曾晖.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 中国土地广袤、物产丰富、民族众多、人口繁荣。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中国饮食,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和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功能,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8].杜莉,姚辉编著.中国饮食文化.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时期既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多次大移民、民族大融合、文化重心大迁移等这一系列客观刺激的必然

(2)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19]. Gennie Thi Nguyen. Water, Cultural Diversit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ulture, Gender, and Vulnerability in a Vietnamese Refugee Community: Aftermath of Hurricane Katrina ,2012, Part 3, 225-236,

(1) Hurricane Katrina devastated the Gulf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the city of New Orleans, on August 29, 2005. Although New Orleans is famous for its French Quarter, Mardi Gras celebrations, riverboats, music, and Creole culture and cuisine, few people are aware of its vibrant Vietnamese community.

(2)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Vietnamese community of New Orleans East, an area locally known as Versailles, was affected by Hurricane Katrina and why the task of rebuilding community in Versailles was distinct from rebuilding other areas of the city. In Vietnamese, the word for water, nuoc, also means ‘country’

[20]. 刘维锋.古代齐鲁地区饮食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11.

1)齐鲁地区地处黄河下游,这一地区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基础深厚,人文环境优越,饮食文化也因之而积淀厚实,内涵多样。

2)自先秦到唐代,黄河下游就是全国发达的经济文化区之一,其发达的经济文化不仅在区域内交流,而且其影响力北至我国京津、北方游牧区,西北达黄河中游,南至江南一带。反之,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势必对黄河下游的经济文化产生影响。

[21].黄安辉.壮族饮食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11.

(1) 民族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饮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深层民族文化。壮族作为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业方式,深刻地影响到壮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壮族饮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2)壮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按阶段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壮族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史前时期壮族先民饮食文化的萌芽、商周至隋唐时期具有地方风格饮食文化的形成、宋元明清时期壮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和近现代壮族饮食文化的繁荣昌盛。

4.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所搜集到的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就选题所涉及到的重要概念或名词(至少2),提供权威解释及资料来源;

(2)研究过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3)文献中出现的解决办法;

(4)各种解决办法存在的问题;

(5)今后的发展趋势。

名词解释:

1.饮食民俗(folk custom of diet):主要指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包括饮食品种、饮食名称、饮食特性、饮食方式、饮食礼仪、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属于物质生活民俗。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6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人类周围的自然界。由法国地理学家E.雷克吕在1876年提出。学术界对这一术语有一般性和专门性两种解释:前者指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后者指地球表面特定的厚度层,苏联地理学家称之为地理壳。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部分的统一体。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5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文献综述:

关于饮食文化的内涵,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看法不一,可谓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也各有各的道理。在这里,我们认为,饮食文化可以等同于饮食民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 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饮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 人们围绕饮食所产生的系列行为和规范。它包括与饮食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前者主要表现为饮食来源、饮食加工、饮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的色香味形, 以及居住、保藏所反映的饮食团体、饮食方式等; 后者集中体现在与饮食相关的政策、饮食观念、饮食卫生、饮食保健、饮食理论以及在宗教、祭祀、人生礼俗、人际交往、岁时节庆、艺术等方面所反映的饮食文化现象。因此,饮食文化和地理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饮食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变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环境。下面具体说明二者关系: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变迁是地理环境差异和历史变迁长期作用的结果。中国南北地域差异明显,饮食文化差异也明显。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土壤的差别,使各地区的出产有很大的不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便造成了人们饮食上的差异,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性饮食习俗和传统,因而南北饮食习俗便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在这些差异中,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麦作地区饮食文化和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代表的稻作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别尤为明显。尽管这一不同始终存在,但是经过先秦至明清2 000 多年的发展,南北交流的进行,南北饮食已经形成了相互吸收交融的特征。这些饮食文化交融的主要途径包括:(1)国家版图的扩张: 秦汉两代的君主通过战争对包括西南、江南、岭南在内的广大南方地区进行版图上的扩张,扩张不但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还使得一些南方物种得到了向北传播的机会;( 2) 南朝对北方粮食作物种植的推广:北方人口的南迁推动了饮食习惯与栽培方式的变革, 南方政权大力推广种植北方粮食品种;( 3) 人口的迁移:人口大规模的迁移自然地带动了饮食习惯与结构的改变;( 4) 引入不同地域饮食:在南北对峙时期,不同的地方政权也会引入不同地域的饮食,这也加速了饮食文化的交融;( 5) 文献资料的保存:秦至南北朝时期有一些饮食文化的文献得以保存并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变迁带动了中国饮食文化近现代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1) 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地域饮食文化; ( 2) 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以长江中下游的对外通商口岸为中心,逐渐向周围地区影响和辐射的;( 3) 伴随着近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变化,人们的饮食观念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异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条件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人们获取食物的种类;二是影响人们适应自然环境条件而选择的食物结构及饮食习惯。自然条件中影响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和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对饮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相对的,而人文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却越来越重要,影响饮食文化的人文因素主要包括民族与传统因素、宗教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 中国北方饮食文化特征各异,可以分为西部伊斯兰教饮食文化区、藏传佛教饮食文化区、中部饮食文化区、东部饮食文化区。类似地,姚伟钧将长江流域分为3 个主要饮食文化区,即长江上游的巴蜀饮食文化区, 长江中游的荆楚饮食文化区,长江下游的吴越饮食文化区。对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张景明对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了系统阐述。他认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明显存在着区域性、民族性、传播性、结构性和历史性五大特征。有学者探讨了城市饮食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通过对广州城区各类餐馆布局的调查分析发现, 广州饮食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如下特征:( 1) 餐馆数量由中心商务区逐渐向外围递减;( 2) 粤菜馆居主导地位,由中心商务区向边缘区呈纺缍型分布;( 3) 湘、川菜馆呈两极型分布。形成该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商业文化的强烈冲击, 本地文化与外地文化的冲撞以及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等原因。

饮食文化形成于一定的环境,同时它也对相应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饮食文化对政治的影响,在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人们的饮食活动、饮食行为受政治形态的作用或影响,往往脱离饮食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它非饮食的社会功能转化,对社会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把饮食行为与国家治乱相联系;从饮食烹饪理论中寻求施政治国的统治经验;把社会饮食活动纳入“礼”的政治伦理秩序;通过赐饮、赐食或献食、贿食,把饮食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或作为官场钻营的政治工具以及社会成员在饮食消费、饮食资源占有方面的巨大悬殊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等等。由于社会饮食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社会政治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饮食文化对地方人群体性的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生活习惯对人们群体性格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赵建民以山东为例分析了饮食文化对山东人群体性格的影响, 他认为大葱、大蒜,大盘大碗的饮食风格形成了山东人刚毅勇敢、无所畏惧、实在坦诚、率真大方的群体性格。

5.排版格式:

6.课题组成员分工及成绩(必填)

7.课程报告注意事项

8.课题组成员分工及成绩(必填)

9.学习本门课程的体会、意见或建议

学习本门课程,总体上来说,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收获甚大。一方面,达到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即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自身的信息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老师的课堂理论讲解和实践上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很好的锻炼了动手能力,信息检索的能力和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DO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