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0-02-07 11:59:28

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探索

蒋永穆 郭晓鸣 纪志耿

    [内容提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农业产业化的具体经营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新农村建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成都市5种与众不同的农业产业化创新模式,并对其实施绩效进行了评价,以期对全国其它地区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产业经济;郭晓鸣,现为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政策;纪志耿,现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6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宏观经济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农业产业化的具体经营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各地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突出;二是产业基地规模偏小,土地流转规模始终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三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缓慢,势单力薄的农户和资金分散的企业难以承担起推动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重任;四是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缺少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双方或单方面违约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摆脱产业化进程中的困境,我们就迫切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快地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过程中,成都市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通过发挥各区位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土地整理和土地集中、兴建农业产业园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组织等途径,成都市创新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下面,我们就根据20068月份对成都市9个区(市)县的典型调研材料,并结合经济学中有关理论,对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创新模式进行系统总结,以期对其它地区该项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

    二、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五种模式创新

    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创新,是指一个地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根据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选择适合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农业产业布局和微观农业产业组织形态的过程。成都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模式创新路径。我们根据调研材料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1、因地制宜、圈层分工型的模式创新

    成都市地处川西平原,含九区十县(市),各个区县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不能遵循同一种模式,走同一条道路,而必须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分工的特色,表现在从主城区到近郊再到远郊,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分布先是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然后过渡到以花木产业、精品水果为主,最后演变为以瓜果蔬菜、林木药材为主。各圈层的代表点位、主导产业如下表所示:

1:成都市各圈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分布表

    注:各代表点位距成都市中心的距离均为直线距离,该数据从成都市电子地图中测得,网址为:http://www.aitrip.net/Map/56/4439833.htm

    从表1可以看出,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了一条因地制宜,圈层分工的创新之路。一圈层内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主要以观光和休闲旅游农业为主,这是因为该圈层内的乡镇(街道)距市中心的直线距离较近,处于成都经济圈的核心层,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人文优势使得该地区在网络分工中扮演着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角色。二圈层内的农业产业化主导项目主要集中在花木产业和精品水果方面,这以温江区万春镇的花卉苗木和龙泉驿区、双流县的枇杷果园为代表。该圈层距成都市中心距离在20km左右,位于成都经济圈的中间地带,都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需求拉动了该地区高附加值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三圈层由于距成都市中心较远,平均为50km左右,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到该地区已有所减弱,所以,该圈层内的乡村在城市分工网络中只能发挥蔬菜、水果、林木和畜禽生产基地的作用。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的这种圈层分布结构充分发挥了大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优化了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深化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挖掘了都市经济圈的消费潜能,符合经济地理学中的农业区位理论,因此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创新模式。

    2、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型的模式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均分地权为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以其内在的优势,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制度,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对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形势下,家庭联产承包制小规模生产、分散化决策的特点已不能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步伐的瓶颈。因此,如何在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探索一条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可行路径,就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成都市以土地整理为契机,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走集约化和园区化的发展路径,不失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的重大创新。成都市土地整理和土地集中过程中的几个典型试点乡镇及规模经营的效果如表2所示。

2:成都市土地集中及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效果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成都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以土地集中为第一推动力的。通过土地整理过程,拆院并院、拆企入院、整治沟渠、退宅还林、开发荒地,不仅增加了土地面积,而且极大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初始条件。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集中过程,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实现了土地向种植大户、向私营业主、向村社企业的集中,有效地克服了家庭分散经营的小规模、高风险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且,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土地集中后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获得租金保底收入、公司分红收入、进厂务工收入、商铺租赁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这就为城乡一体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走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农业产业化之路,是成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创新性尝试。

    3、园区带动、农户参与型的模式创新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三个集中的思想为指导,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的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必须加快向园区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该地区农业产业的集群优势,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明显具有园区带动的色彩,试点乡镇采取政府启动、市场运作的方式,作好先期规划、政策协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然后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园,集中布局、规模生产,龙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辐射周边地区,带领当地农户致富。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有郫县安德镇的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和双流县昆山村的都市高效农业园区,其具体实施情况见表3

3   成都市园区带动型农业产业化试点乡镇及其具体情况表

    从表3可以看出,安德镇的园区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是兴建川菜产业化基地,以优惠的政策和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吸引调味品和食品类龙头企业的进入,龙头企业入住并开始投产后,必将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种植业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昆山村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建立高效农业园区,以土地整理和土地集中为契机,引进大批蔬菜、水果和种业龙头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租赁农户土地并雇佣当地农户进行田间管理,农户由此获得保底租金和务工收入。并且,由于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昆山村的种植大户也开始实行规模经营,农户也变成了私人业主。鹤山镇入园的龙头企业通过一系列合作协议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带动园区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土地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带动农户必将成为农业产业化集约高效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这也符合马歇尔经济学中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4、村企合一、集体经济型的模式创新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社中的能人和干部仍然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成都在实施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村企合一的经济组织,由它们对集体资产进行经营,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或公司制企业,这种创新模式有效地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成都市村社合一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代表试点村社及其经营成果如表4所示。

4:成都市村企合一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试点村社

    由表4可以看出,汤营村、祝新村、南岳社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集体经济的发展都以村企合一模式为样本,村集体带领农户办公司,公司以集体土地和资产进行自主经营或引进外来业主经营,集体、农户和公司根据相应的股份分得相应的收益,入股农户可以获取保底、分红、务工等多种收入形式。该模式以土地量化入股的方式,将分散到农户的集体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加速了土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集中,这样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土地的产出率,又有效克服了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并且,在目前乡镇政府权力在村社仍有延伸,乡村治理结构中能人效应不断凸显,地方经济发展存在赶超型冲动的情况下,村企合一的模式不失为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种有益探索。

    并且,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邛崃市汤营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资金运作流程初步具备现代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在成都实行村企合一经营模式的集体经济组织中较具代表性,因此我们把该治理结构简要介绍如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有三类:农户、村集体和兴农投资公司。其中农户是以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新增耕地入股,政府全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以现金100万入股。在公司盈利的分配过程中,公司经营利润的一半作为分红资金,由村民和集体按股份多少分红,另一半作为兴农公司的红利。但兴农投资公司前期不将红利拿走,而是留给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待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后,村集体再全额回购兴农公司投入的风险股金。这就相当于政府为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了初始启动资金,待公司成长壮大后再安全退出,支持下一个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建立。这就避免了以前财政支农资金的巨大沉没成本,从而实现了资金的滚动循环使用。温江区南岳社区的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也基本采取了此种治理模式,所以说,这是成都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径选择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性尝试。

    5、专业合作、利润返还型的模式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企业、组织和其他人员自愿组织合作,并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和经营,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一诞生,就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合作社以提高社员组织化程度和增加社员收入为目的,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一人一票,农户对合作社的重大生产决策有表决权、决策权。所以,合作社模式特别适合于弱小农户,联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实力,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成都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不但创新了和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而且实行了形式多样的利润返还制度,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提高了农户入社的积极性,被称为专合组织的旗帜。这方面的试点乡镇及其实施情况如表5所示。

5:成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乡镇及其实施情况表

 

    从表5可以看出,成都市两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江堰日昇奇异果合作社和郫县食用菌合作社,都获得了企业法人资格,属于对外开展经营活动的有限公司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日昇奇异果合作社的社员包括农户、研究所、农业龙头、国际营销商四类,食用菌合作的社员也有种植大户和农科所研究人员两类,这就把不同的利益主体连接起来,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日昇奇异果合作社实行三次返利的利润返还制度,食用菌合作社在按标准的合作社章程按社员交易额二次返利。为了更清晰地考察成都农民专合组织的组织架构和返利模式,我们作图如下:

2:成都日昇奇异果合作社运行体系图

 

图3:成都日昇奇异果合作社利润返还图

    图2是合作社的运行体系图。其中,奇异果合作社处于中心地位,它收购果农的鲜果,并送交龙头企业———猕猴桃加工产进行保鲜储藏,最后再由合作社依据市场信息,指导龙头企业运往海内外果商处销售。专家小组组成的研究所则在这个流程中起到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的地位。

    图3是合作社的利润返还模式图。社员第一次交售农产品时,合作社按成本加成20%的利润返还给农户;然后,在猕猴桃销售后,合作社再按农户的交易额,将加工、流通环节利润的60%实行二次返还;最后,合作社年终盈余的40%按社员的持股比例进行第三地分配和返还。这“三次分利”模式是社员农户分享了更多的增值收益,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其种植猕猴桃的积极性,其它三大利益主体———龙头企业、香港日昇、研究所也获取了各自的收益。所以,这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利润返还模式有效地降低了传统“公司+农户”型经济组织中的交易费用,因此是成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中的一次创新,必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三、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总结及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思路的指导下,成都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初步形成了5种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从这一系列显著的绩效出发,我们可以作出判断: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方向正确,必将对成都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系列障碍。各区(市)县的模式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主导因素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转变过程中占有很大比重;农业公司的资金实力不强,融资难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农户的素质较低,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困难。因此,为了促进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在下一阶段的模式创新工作中,就要转变政府职能,从“主导和操纵”到“引导和服务”过渡;要创新农村融资模式,探讨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预收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新的融资途径,加快建立市场化的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保险公司;加强对农户的培育和人力资本投资,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另外,修正现有的农地管理制度,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加工大户的用地性质问题,也应成为我们应该注意的方面。

    注释:

    ①“公司+农户”型的模式虽然在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占有很大比重,但鉴于该模式产生的时间较早,在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也分布比较广泛,所以在本报告中我们暂且不把它归属于模式创新的范畴。

    ②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③此次调研的9个区(市)县中,除以三圣乡“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一圈层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成熟外,其它区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和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还不定型,其生命期基本分布在6个月-12个月的时间范围内。

    参考文献:

    [1]龙茂发、马明宗等:产业经济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157-158。

    [2]兆量等:地理环境概

[DB/OL].http://www.jshlzx.net/klh/6/6201/text/6201_129.htm。

    [3]阿尔弗里德•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4-225。

    [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07-111。

    [5]王国敏: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宏观政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69-71。

    [6]中国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成都城乡一体化案例精选[C].2005:81-82。

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