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备课组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3-12-29 16:35:32

《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自然之道》评课稿

五年级备课组

各位同仁:

大家好!

   上一周领略了几堂精彩纷呈的高效课,让我这个在课改的潮流中迷失方向的羔羊,豁然开朗。他们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受我们五年级组的委托,就《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和《自然之道》两篇课文的教学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组的感受。

首先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组推出的《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这篇课文是第四单元真诚的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本文主要讲童年的库伯在教室里捡起了同学丢在课桌下的十美元钞票,是丹尼斯的爸爸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库伯用特别的方式承认了错误,将十美元钞票还给了丹尼斯。 多年以后,库伯也成了一名警察,获得了总部的嘉奖,在颁奖会上库伯将小太阳还给了颁奖的丹尼斯的爸爸。

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本节课武老师的教学设计是:首先以课文第二幅插图导入新课,然后引导学生质疑,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1、库伯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他是小偷吗?为什么?用“~~~”勾出相关的词句。2、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巧妙地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的?),做到以学定教,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自学讨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再找出其中的重点句子适时进行点拨,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学习和训练,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库伯和丹尼斯的爸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水到渠成,再让学生探究课文为什么以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为题。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树立诚实的美德,学会勇于认错,认真改错。最后以诚信名言结束教学,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但由于五年级七班的语文水平在全年中是最潜力的,所以纵观这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学生说得不够精彩,准确。发言欠积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自学讨论的目的还未完全达到。其实武老师在五(1)班试教时,学生学得投入,说的令人满意。教师引得自如,恰到好处,效果很好。武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还有两个环节,一是围绕库伯是不是小偷开展一场辩论赛,二是现场采访警官——丹尼斯爸爸 ,“您当初为何不把库伯揪出来,请问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在五(1)班试教时,这两个环节一出现一下将课堂推向高潮,使得那堂课十分精彩。只可惜,在这堂课上由于面对的学生不同了,导致这么精彩的场面没能让大家领略到。

  其次,这节课少了学生的写的训练。应该在课文学习完之后,留有一定时间,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及学习说一说有关诚信的事例,然后再动笔写一写,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好铺垫,这样效果会更好。是,在新授之前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势必使听课的老师觉得有点突兀。但对于这,武老师在看图后有这样一句话:“那在这之前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其实就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回顾,只是学生没有抓住要点,将课文内容介绍出来。针对本节课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会尽力弥补的。

《自然之道》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同时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现对张敏老师本课教学设计评析如下:

一、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

本课所描述的事情很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所以教学本课张老师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恰当地进行归纳。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把握了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

在这节课上张敏老师抓住了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的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横向贯通。

  教学经线: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纬线: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因此在复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张敏老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三、坚持与文本的对话,读中感悟,读中促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是建立在“文本”话题之上的。教师必须通过“文本话题”,激活孩子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促使孩子深入思考,积极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获取来自文本的信息和来自学习同伴的信息,从而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能力品质。因此,张老师的教学活动的着力点是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这样两次对话: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让学生换个位置去感受,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四、以读引读,拓展文本的外延。

语文的学习不能单纯以课本为本,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由一篇读多篇。因此在这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张敏就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即“以读引读”。所谓“以读引读”,就是以课内阅读带动引导课外阅读,以已读的内容带动引导对未读的内容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把学生引进书的海洋。除了开展大量阅读之外,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学习“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学生从课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的文章,充分明白了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这不是光一节课的学习所能习得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希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五年级备课组评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