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倒影美

发布时间:2020-02-05 22:38:53

诗中的倒影美

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采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诗篇,其中,有一些描写景物倒影的诗句,灵巧多姿,构思新颖,妙趣横生,很值得玩味。现耙梳出一二,愿与朋友们共赏之。

诗人这样写倒影的对称美,说是“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在水边种花,一枝(指“每一枝”)真实的花在岸上,一枝倒映的花在水中,两枝花彼此顾盼,相互辉映。栽一枝花可以欣赏到两枝花的美。有的诗人写道:“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这“蹄踏蹄”是马蹄踏着马的蹄印,它不是描写实物与倒影的对称;而“水中嘴对嘴”则是一幅完整的对称图案。“嘴对嘴”既生动又俏皮,令人忍俊不禁。

对倒影的叠映美,诗人们写来别具情趣:

这叠映美有虚与实的交叠。如“江水洗江月”、“帆影落晴波。”其中“江月”、“帆影”是空间物的倒影,是虚;“江水”、“晴波”是水中真实景物,是实。诗人有意将两者在视觉中交叠在一起,构成江水“洗”江月、帆影“落”于晴波的效果。还有“鱼亦怜侬水中影,误他争唼鬓边花”。一位少女在水边顾影自怜,映在水中鬓边的花影在微微地漾着,鱼儿在嬉戏。本来水中的鱼与少女鬓边的花毫不相干,可诗人看到虚与实的交叠,仿佛鱼儿也在爱怜少女的面影,争着唼食她鬓边的插花哩。

这叠映美有虚与虚的交叠。例如,“残月衔帆影”:“帆影”在水中,而“残月”却高悬穹庐,它怎能“衔”住帆影呢,原来这“残月”是指水中的倒影。“帆影”是虚,“残月”也是虚,两者在水中叠映,“衔”的意境就出来了。

倒影的虚幻美,一些诗人对此情有独钟,写下了颇为漂亮的诗句:“桥影横波动即无”、“微波不动处,新月自然生”。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时候,本来桥影在水中横卧着,忽然,或许是橹动桨摇,或许是蛙扑鱼跃,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桥影消失了,有变成无。本来是有风的,吹皱一江春水,看不见水中的月亮了。忽而风停了,水面竟涟漪也没有,象镜子,映出了玉兔的倒影:“新月自然生”,无变成有。这种有无变幻,颇有几分神秘玄虚的味道。然而写得最俏丽的可能是“水摇鬓影疑钗坠,身比花香惹蝶亲”了。一位妇女来到水边,俯看着水中的倒影,水在波动,人的倒影在摇晃,她恍惚感到水波荡开了她的发髻,松动了头上的金钗,她生怕它坠入水中,很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用手将发髻挽紧,将金钗插牢吧。真实空间与虚幻空间在她意识中相互渗透,相互换位,是真实还是虚幻,一时朦胧了,模糊了。

诗人也写倒影的空阔美。在不见倒影的地方,自然界的尺度不变,有了倒影,自然界的空间加大了一倍,宇宙显得更加空灵开阔。诗人写道:“溪亭日映阑干外,九十九峰影尽低。”诗人不去说山峰的高耸,如果这样说未免太直白,太落俗套了,而是别出心裁换个说法,说在“溪”中山峰的倒影“尽低”(极低)。读诗的人可以想象出这水中峰影的“尽低”,就意味着陆上山峰的极高。从极低延伸到极高就加大了人们的空间感受,从而更深地体验到宇宙的空阔。诗人还写道:“塔影冲霄直,亭阴向午圆”。中午的太阳正悬头顶,塔影只能落到塔基附近,它怎能“冲霄直”呢?显然,这塔影是指水中的倒影,它直插水底的云霄。读诗的人将真实的指向苍穹的宝塔同倒映的直插水底蓝天的塔影连接起来,空间豁然开朗,使读者进入一个更加深广的自然界,心境也顿时敞亮起来。

倒影,人们司空见惯,然而在诗人的笔下却生花了。

诗中的倒影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