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写本《妙法莲华经》叙录

发布时间:2016-06-13 09:20:51

金银写本《妙法莲华经》叙录

  摘要:《妙法莲华经》又称《法华经》,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经典之一。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现分藏于即墨、胶州博物馆的妙法莲华经,是完整的一部七卷,为北宋庆历四年(1044)写本,系用金银泥书写,造经人果州西充县抱戴里何子芝为其供养亡过的母亲所作。19868月史树青先生慧眼识宝,19873月在北京专门召开了鉴定鉴赏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经不但是研究北宋时期四川绘画和书法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宗教史都具有重要价值。被誉为“稀世珍宝”。

  关键词:妙法莲华经 即墨市博物馆 何子芝 史树青

    妙法莲华经七卷 (后秦)释鸠摩罗什译 北宋庆历四年(1044)写本(卷一、二、三明洪熙元年(1425)修补)卷轴装。高30.5厘米。行十六至二十字。尊名金银字写,经名及佛、菩萨等字用金字,经文用银字抄写。国一批00940号。

    山东即墨市博物馆藏,存六卷;胶州市博物馆藏,存一卷。

    何子芝,生卒年不详,北宋果州西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全经均用精致的磁青纸书写,每张纸纵30.531厘米,5152厘米,每卷用纸16.525张不等,长度在1113米之间。各卷前均有金银泥绘制的卷首画,每卷画用纸3张。经文部分有银丝栏,框高22.523厘米。画风演习了唐代吴道玄的“吴家样”风格。经文系用金银泥书写,行楷书。经文书写工整,文字结构严谨,呈颜柳风格。每纸书写2633行,每行1620字不等。凡经名及菩萨、如来、世尊诸佛名皆金书,其余为银书,每卷经文开端的右上角书经名及序次,下书“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说明此部经文为后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所译本。

    第七卷卷尾有淡淡的银书“庆历四年太岁甲申十二月戊子朔五日壬辰弟子何子芝造此经一部谨记”的题记。后又有金书“大明洪熙元年孟秋吉旦善人葛福诚重修补造毕”题记。根据以上题记,证明此经造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修补重装。

    全经除卷四外,其他各卷包首均残,前杆全失。包首用淡青色云纹绫,横2627厘米,内面为黄色樗蒲纹金泥印花锦,纹饰十分清晰,横910厘米。包首内印花锦应是明代重装时所用的宋代旧绢。全部经卷以细白麻纸裱背。

    除卷一外,各卷图文均按护法神像、经变画、供养人像、如来说法图、经变画、经文顺序接排。卷一未见经变画和供养人像。护法神像、如来说法图后所续一纸,以八宝杂花为地,间绘宝匣、宝龛各一,内有“大乘法宝”、“皇帝万万岁”、“仁宗皇帝御赞”牌记各一。其后经文、纸色略浅并薄于他卷,文字风格亦与文字风格、绘画特点明显与其他各卷不同,卷一除护法神像、如来说法图外,皆为明代洪熙元年所补。又,卷二有六纸,卷三有二纸,其经文、纸色略浅于并薄于他卷,亦皆为同时所补。经变画的榜题以简练的文字说明画的内容。各卷经变画内容与该卷各品经文内容相应。供养人像上方有题记,各卷略有不同。如卷五,以金银泥绘一男二女供养人肖像,上方金书题记:“果州西充县抱戴里弟子何子芝与同寿女弟子陈氏、长男文用、次男文祚、小男文一,同造此经,愿长保安吉,供养亡过母亲杨氏。”如来说法图,皆如来居中,并绘梵王、帝释、天王、菩萨、比丘弟子等,其中如来、梵王、帝释、天王、菩萨等为金面,余为银面。

    从题记上看,造此经是何子芝一家为其去世的母亲杨氏,永保安吉而造。供养人何子芝当为西充望族。

    自隋以后,佛教出现宗派,各宗派都想用自己的学说来解释经文,争取群众。为了使大多数人都懂得佛教的道理,必须用俗语宣讲;为了通俗易懂,经文还用图画表现。经变画加速了佛经的传播,扩大了佛教的影响。经变画为我们研究美术史提供了材料,画中的人物、山水、鸟兽、建筑、服饰等则是研究当时物质文化史的素材。

    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唐代吴道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画风不但影响唐代画坛,也为宋代很多画家所追摹向往。吴道玄,原名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卒年不详。从各种记载推测,约生于七世纪九十年代,卒于公元758年以后。人物、神鬼、山水、宫殿、草木、禽兽,无所不精,在唐代已有“冠绝于世,国朝第一”之誉。宋人更称之为“画圣”。对释道人物画的贡献,表现为他创造了与前代不同的样式“吴家样”。宋代研究者曾用“吴带当风”来概括“吴家样”的特点。唐代中期以后,“吴家样”传到全国各地,对于释道人物画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五代、北宋的著名释道人物画家,几乎都以他为效法的榜样。从以上的经变画来看,所运用的线条方面,似波浪起伏,使人有衣服飘举之感,“吴家样”风格浓郁。从书写的经文来看,具颜柳风骨,虽是经生所写,但功力深厚,为宋代书法艺术中的精品。

金银写本《妙法莲华经》叙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