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华水塔”三江源

发布时间:

走进“中华水塔”三江源
作者:暂无
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7年第8

810日,第二届“寻找中国好水”大型环保行动第二站,在青海省玉树州三江源地区启动。“寻找中国好水”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环境与生活》杂志共同发起的系列环保考察行动,此次活动的参与人员在5天内对三江源区域生态保护、水质监测、环境综合整治和高原地区生活垃圾处置等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在当前严峻的水环境形势下,活动主办方希望借此让公众知晓我国有哪些真正称得上“好水”的水源地,促进全社会高度重视保护水源地。赴三江源采水样

青海三江源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总面积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全省面积的43%。三江源保护区既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还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敏感。

此次“寻找中国好水”大型环保行动通过权威科学机构、专家调研检测及记者现场采访等形式,对三江源水源地的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和深度报道。调研专家组成员有环保部华南环科所副所长刘晓文、长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处长尹炜、国家质检总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技术负责人李坤威、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洪和环保部华南环科所研究员魏东洋等。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水利报》和《环境与生活》杂志社等主流媒体作为调研组成员全程追踪报道。

专家媒体调研组一行还与当地政府人员(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座谈,了解三江源的相关规划、保护工作进展以及辖区的经济、社会等数据,并按技术单位提交的资料清单请相关部门提供数据。

本次考察活动日程安排紧凑。810日,专家媒体调研组在玉树州与州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及相关部门举行座谈会,了解各方面情况。11日,调研组前往玉树州巴曲河省控水质监测站和通天河国控断面,采访杂多县生态管护员和相关单位,紧接着又去勒巴沟、巴塘(取水点)及坎达石峡(澜沧江)进行生态考察。12日,调研组兵分两路,一组前往白扎乡、白扎林场考察澜沧江生态;一组到曲麻莱白底沟生态修复区考察,去黄河源头采集水样,同时采访当地牧民和生态管护员。13日,调研组参加玉树州的座谈会后回到青海省省会西宁市。14日,调研组参加青海省环保厅座谈会,观摩了青海生态之窗——青海省环保厅建设的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并与青海省环保厅厅长杨汝坤进行了座谈交流。几天的调研,让考察组对三江源保护区有了比较深入的认知。

青海九成区域禁止或限制开发记者了解到,早在2000321日,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和青海省政府就联合召开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讨会”,会议认为“中华水塔”面临严重威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刻不容缓。青海省政府经过调研,于2000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该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后,青海省启动禁牧减畜、人工草补播、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态工程,范围涉及15.23万平方公里。当地近10万名牧民搬离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青海还实施了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2005年起,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就不再考核GDP,并不断加大生态保护的考核权重,加强责任追究。同时,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初步建立起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评估体系,坚持开展了10年生态调查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青海省于2014年颁布实施《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89.8%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其中主要是三江源地区和祁连山地区。仅有10.2%的国土面积划定为重点开发区,主要是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城镇及资源富集的地段。

首届“寻找中国好水”大型环保行动自20147月启动,产生了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入选名单:吉林省靖宇县白浆泉水源地、江苏省沛县微山湖湖西水源地、浙江省千岛湖水源地、湖北省丹江口水源地和广东省万绿湖水源地。活动内容包括科研机构调研检测、专家评定和公众网络推选3个环节,力争客观全面地对调研的水源地做出科学评估。在寻找“中国好水”的同时,对不注意保护水源地,随意污染水源的行为,也予以客观报道。活动同步在相关媒体开辟了“寻找中国好水”专题报道,最终向社会发布《“中国好水”调查评定报告》。

今年4月,第二届“寻找中国好水”活动在贵州赤水河流域启动,调研组一行在5天内横5市,通过取水样、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资料查阅等方式,对贵州境内赤水河流域的入境、境内、出境等重点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认真调研。这次赴青海三江源的调研是活动的第二站。


走进“中华水塔”三江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