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6:27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汪清县复兴镇中小学学校 李希华

今年夏天,我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创作的《文化苦旅》这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文化苦旅》是一部散文集,作者主要是从描写文化景点入手,他从祖国的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一直到大西南四川,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到境外南洋——新加坡一路上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江南小镇》等37个文化景点,共37篇文章。每篇文章文辞雍容典雅,在每一个景点故事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着浓浓的抒情意味,每篇文章都耐人寻味,也可以说都成了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我感到作者这趟旅程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不是单纯描写名胜古迹而是带着探索挖掘历史文化的决心而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探访人文山水,是想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人格构成。那一篇篇文章即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即展示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看了这部书后犹如伴随着作者的足迹再次游览一遍祖国大江南北文化景点,领略了一个个令人称奇的名胜古迹,还有那一个个饱含沧桑历史背后的那一份无奈、失落、彷徨、感动甚至于骄傲。这部书可以说带领我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制高点上,认识了那浮华尘世中的起伏盛衰,也是对拥有着太多苦难的中华民族更多了一份热爱与敬畏。

  中国文化,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今天,她早已默默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使智慧长进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礼,每每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中得到一种抒发、一种寄托。而我们也往往可以感受到山河的秀丽,祖国的美好。

  在《文化苦旅》的序中,余秋雨先生这样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伤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是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本书,看到了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走到了大漠孤烟的大西北,看到了他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求索。他在莫高窟里感叹,在天一阁上畅想,在西湖徜徉,在柳侯祠里怀想。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他也热爱祖国,他的热爱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与爱惜。同样,他的热爱,也往往不同于其他作家,他的爱,是与恨,与苦交织在一起的,是刻在骨子里的爱。一个字,真正道出了余秋雨先生走这段旅途的真实感受。的确,他穿行于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下,没法不苦。所以,我们看到,在莫高窟里,想向王道士跪下,苦苦地哀求:请等一等,等一等。是啊,他何须这样?因为,他不忍心,不忍心如此的美好的东西就此灰飞烟灭,不忍心看着这些东西流落他乡,不忍心中国那如此璀璨辉煌的文化就此消失。于是他喊出来了,可是却已于事无补。在这里,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痛心,甚至,我的心也就这样一起痛了起来。当我们看到一座历经沧桑的藏书楼就这样被日军毁于一旦时;当我们看到柳侯祠,想起柳宗元当初的无奈与痛苦时;当我们体味到一个酒公一生的悲惨命运时;当我们感受到牌坊里的女人们的痛苦时,我们都会没来由的觉得心痛,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所传递出来的苦,就是余秋雨先生的苦旅吧。

在茫茫人海生芸芸众生中,不以荣辱待己,不论成败待人。不热衷追名逐利,使自己超凡脱俗,你会仰头看天,蓝天澄清,白云悠悠,释怀心里的郁结,应对现实,笑对人生。在物欲横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谈的“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教诲,会注入一股清醒剂,快乐地生活着。当我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书会告诉我要笑对生活,这时我会浑身充满工作的激情;当我遇到困难,想打退鼓堂时,我想起了嵇康,他是如何退出浑浊的官场,如何独善其身,激励我,鼓起勇气继续发奋;当我志得意满时,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兴衰荣辱告诉我盛极则衰……

《文化苦旅》让我体会怦然心跳的共鸣,有一种莫名感动;《文化苦旅》让我进行自我审视,也曾感叹人生百态。我只愿情绪伴书平和而宁静,灵魂伴书纯洁而超然。有时候读书不是一种消遣,而是提高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己的眼界,聆受文化的熏陶,畅想无暇的梦想。

读余秋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