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封建制解体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4-03-30 01:23:38

试析中国封建制解体的原因

文章概要:在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得到迅速增长,从而瓦解封建制生产方式的过程。而农民起义和市民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是促使封建制度瓦解的直接力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瓦解的根本原因。本文还会探讨其他封建制度解体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瓦解的根本原因

以个体生产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封建制生产方式,是与技术水平低下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和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不断增长,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张,就为封建制生产方式的瓦解创造了条件。商人资本发展到一定水平,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城市中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而日趋瓦解。工场手工业虽然没有改变手工劳动的技术基础,但因集中大批工人,实行分工协作,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工人熟练技巧的提高,因而能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大量廉价商品,增强竞争能力,扩大销售市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行会组织不断分化瓦解,原来作坊主和帮工、学徒那种以传授技术为主的师徒关系,也逐渐变成了资本和劳动对立的雇佣关系。这样,一批原来的作坊主变成了资本家,相应地,帮工、学徒变成了雇佣工人。与此同时,商人通过供料加工、包买包卖的方式把一些分散的特别是农村的小生产者控制在自己手里,使后者变成领取工资的劳动者。他们也就从商人转变为工业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这样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
  农村中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 在农村中,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渗入,自然经济日益瓦解。,一些富裕农民先是向地主赎买土地变成自由农民,进一步向地主购买或租佃更多的土地,进行雇工经营,变成经营农场的农业资本家。同时,也有一些地主从自己领地上驱赶农民,收回份地,把他们变成雇佣工人。

资产阶级利用“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组织了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工人,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最终推翻了封建地主贵族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国家。封建制生产关系作为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之一,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封建土地制的瓦解

在古代社会解体过程中,封建制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关系,支配着封建主义社会的性质。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要研究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就要研究土地与各个阶层的结合关系,才能弄清封建社会的性质。农民由于“处于封建的依赖性或隶属性的政治条件之下”,是“直接的生产者而不是所有者”,更没有土地所有权,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7]。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就是君有、皇族地主所有。皇族地主是最高的地主,是国家的统治者,享有全国范围内土地的所有权,赐予人民土地使用权,没有土地私有权。简要地说,皇族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主要是指皇族地主对土地的支配权。皇族垄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秦汉以来中央专制的经济基础,“皇帝是最高的地主,但他为了巩固政权,必须依靠身份性的地主阶级。封建土地国有制是持批判态度的,也不赞成自由的土地私有权。封建统治阶级肆意剥削人民,人们没有自由、民主,更谈不上对自己财产和人身的所有权,他明确反对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制纲领,认为其是一种激进的纲领。侯外庐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之下的土地国有是“乡村里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的步骤”,最后还是要“进到全民所有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会导致人民的暴动。“在中国封建制社会前期,即自秦、汉之际至唐代中叶,劳役地租是封建地租的支配形态,农民被军事组织的强力束缚在土地上,在鞭子的驱使下进行着非人的劳动。繁重的徭役、封建剥削与掠夺以及严刑峻法,使他们时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样,农民首先要求的是生存权利和最起码的人身权利。中唐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实物地租为支配的形态,代替了以劳役地租为支配的形态”[1]。唐代中叶以来地租形态的变化,与间,也就跟着破坏。此后不得不采用召募的雇佣兵制,以至于宋代广募流民为禁军的制度。封建制社会的军事体制对于土地财产关系以及地租形态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依据均田制而制定的租庸调法,也大受破坏,两税法终于代替了租庸调法。这是中国封建主义前后期转变的重要标志。”[1]两税法是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相对变化的结果。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导致地租形态的变化。“北魏在均田以前的地租形态,甚本上是继承汉代、魏、晋的田租户调而来。”“在实行均田制以后,租调虽加改订,但并没有改变以劳役地租为主的本质。到了清代,“摊丁入亩”给予土地私有制更大的刺激作用,私有土地和经营地主的势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土地和农副产品的商业化程度仍然很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改变整个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地步。

三封建社会矛盾不可调和

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同农民阶级的矛盾才是汉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整个封建社会,豪族地主与皇族地主的斗争不断,“以保衡皇权,但结果产生皇权的削弱并造成皇权的新威胁,王莽的篡汉,三国豪族势力的代汉,就可以说明问题的所在”豪族地主与新兴起的庶族地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也存在矛盾,首先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斗争严重地威胁着封建统治权。其次,按法律规定的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关系和对社会劳动组织领有的关系,并没有缓和皇权与豪权、豪权与豪权、皇权与皇族之间的内部矛盾,相反地,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四百年的内讧,豪门和豪门之间的杀戮、影响了以后各代。在然走向解体的命运。

封建社会的解体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封建国家机器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导致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解体的命运。侯外庐研究了封建社会末期解体的过程,他认为,“从十六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没有如欧洲那样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封建社会没有解体过程,没有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关键在于,既在封建社会的母胎内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态,又在发展过程中未能走进近代的资本主义世界”

四封建社会发展的阻力

封建社会发展的阻力封建社会的演变及其解占历史的进程,但是资本主义萌芽也很难突破封建的束缚。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落后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才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民族工业,但仍然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侯外庐认为:“从古代文明的难产到近代文明的难产,说明旧的传统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巨大堕力,这是中国社会的特点。”地租形态的变化封建地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是维持封建国家机器运转、满足奢靡生活、镇压人民暴动的物质基础。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基础之上的地租形态在封建社会的变化也是侯外庐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封建社会的地租剥削也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中国历代文献中,这种剥削形态叫做‘租调’。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从土地关系的变化、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 3 个方面考察。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依然是支配的倾向。在十八世纪的世界市场形成的时候,中国社会缓慢的变化还是远远落在世界风暴之后面。”也就是说,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清初以来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封建势力阻力太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健康成长,从而突破封建势力的束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 年中华民国的成立,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寿终正寝,中国封建社会至此解体。

五农民起义是推动封建制解体的直接力量

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作为一种反抗封建特权统治、谋求生存,甚至作为朝代更替的主要方式,农民起义涉及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社会矛盾以及思想变迁,因此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就不能不研究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唐中叶以前,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唐中叶以后,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分产均产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更现实的财产平均的教义”农民起义通过口号和纲领所表现出的反抗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从对抗贫困而要求人身权的狂暴的幻想到反对土地特权而主张平均的理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农民从狂暴的幻想逐渐进于现实的要求了”农民不仅要求人身的生活存在权,更要求平等权利和平均分配土地。这种变化与中唐以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劳动熟练、文化状态的改进和提高有关。土地所有权的形式和土地占有关系起了变化,上层建筑内部也发生了变化,庶族地主兴起了,劳动力单位的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封建统治阶级剥削方式更加强化,然而农民对土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如北宋初年王小波起义就明确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钟相杨么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便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或纲领,而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纲领是后期农民战争的最高形式,同时 也是近代革命的很好开端。随着封建统治对全国控制的加强,封建政府大修公共工程,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更激起人民的反抗,使农民能够利用这个条件迅速组织起来反抗封建统治。侯外庐认为,农民起义展现出阶级斗争的真实历史,“表现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倾向”。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是“农民用无量数鲜血写成的阶级斗争诗篇”,是“被压迫阶级解放的里程碑”,是“全人类解放史的前奏”,是“优良的文化传统”。侯外庐同时指出,“缺乏对于前途的设计”中国封建制是? 变法?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在遵循社会形态更替普遍规律的同时, 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即中国封建制之代替奴隶制是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 ,

冲击封建制的思想

1.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原因   

阶级内部的关系方面,在论述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还探讨了明中叶以后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及其斗争形式,主要反映在一些进步思想家的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但是中国的启蒙者如何心隐、李贽以至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和颜元等人,都以各种表现形式强烈地仇视封建制度及依存于它的一切产物,他们拥护教育、自治和自由,同情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尽管他们多数并不同情农民暴动。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延续与不可调和充分表现,加快封建制解体进程。

七中国封建制的经济形式不满足当代发展

马克思指出: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的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产生的,而又对生产发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出生产关系本身产生的经济制度的全部结构,以及它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一-这种关系的任何形式总是自然地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隐蔽的基础。”(资本论》第3卷,第891—892)

马克思指出, “全国性的分工和国内交换的多样性”, “正是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和统一的法律的唯一可能的基础”。 以往关于中国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制度的讨论,或言地主经济是其基础,或言小农经济是其基础(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从二者的结合上加以论证,总之都一致认为自然经济是中央集权国家的措础,而忽视商品经济发展对其形成的作用,甚至削足适履,否认商品经济对于自然经济的区别,把它们等同起来。一定的政治制度国家形式总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世界历史的发展已经证实,在以领主经济制为特征的比较纯粹的自然经济形态下,是不可能产生中央集权形式的国家制度.

八外来侵略对封建制解体有促进影响

一、解体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是完整的封建社会。那时,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破坏自然经济的因素,并且已经有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发生。但是,那时候自然经济的解体,还只是局部的解体,不成其为重大的经济现象,也没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深远影响。当时,还是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中国自然经济的大规模迅速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甲午战争以前,自然经济已经初步解体。甲午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又进一步解体,解体的范围扩大,解体的速度加快,解体的程度提高。主要原因表现为:

第一、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经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第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第三、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第四、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第五、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虽然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自然经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即:鸦片战争前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第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关系的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缓慢地侵蚀着封建经济的躯体,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民族资本的不断发展,逐步受到冲击而逐渐解体。

九手工业,农业的经济结构变化影响封建解体

二、解体的主要表现

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三、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军事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带有强制性。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在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四、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首先,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其次,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等),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三,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四、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第五、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

产品化的经济促使封建制的解体
毛泽东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可见,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二、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表现。

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的分离。“男耕女织”,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机器工业品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原“衣被天下”的东南沿海,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逐渐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这是几千年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重大标志。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的生产发展。外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的丝、茶生产服务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并日益商品化。这种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诱使土地所有者改变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得不面对农产品市场,调整种植结构,以增加收入。生产目的的调整或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经济的性质,为自然经济彻底解体敲响了丧钟.

《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中国思想通史》

如翦伯赞的《中国史纲》(1943 年出版)、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942 年出版)和《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集刊》1954 年第 1 )、杨向奎《关于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文史哲》1952 年第 5 )等著作和论文系统地表达了西周封建说的观点;20 世纪 50 年代李亚农提出春秋封建说:“周宣王以后,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走进了典型的封建制社会。”[9]唐兰、祝瑞开、吴慧等赞同此说,如唐兰《春秋战国是封建割据时代》(《中华文史论丛》第 3 辑,1963 年出版)、祝瑞开《春秋初中期齐晋楚的封建主革命》(《西北大学学报》1979 年第 1 )、吴慧《西周的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 2 );郭沫若、杨宽、吴大琨、田昌五等则主张战国封建说,代表作如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 1954 年出版)、杨宽《战国时代社会性质的讨论》(《文史哲》1952 年第 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和《中国历史年代:一百七十万年和三千六百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 年第 6 )、金景芳《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历史研究》1979 年第 2、第 3 )

试析中国封建制解体的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