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3-05-16 07:26:44

浅议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意义

要: 在每次语文课前三分钟,采用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轮流上台说话,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为语文课的顺利进行创设良好的氛围,锻炼学生胆魄,而且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前三分钟 活动形式

为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我充分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给语文课带来无限的生机。所谓课前三分钟,就是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轮流让学生上台讲话,要求态度大方自然,声音响亮,表达清楚。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只是看客、听客,讲台成为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沉沉,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课前三分钟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形式,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活动的形式有所不同。七年级上学期,结合全方位感知作文的训练,周一到周五课前三分钟分别设置“爱眼日”、“爱耳日”、“爱鼻日”、“爱口日”、“爱手日”等,训练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记得在一次课前三分钟“爱眼日”视觉训练中,有个学生说道﹕“我今天见到了板栗包,真的应了一句谜语‘娘穿千针衫,儿穿紫龙袍’。一个板栗包就像一只绿色的小刺猬,它紧紧地抱成团,一动不动……”就这样每周从周一到周五,全班学生调动眼﹑耳﹑口﹑鼻﹑手五种感知工具,全方位地对接触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然后带到课堂上,大家共同分享。那一段时间,每到语文课时,学生总是准备得很充分,“摩拳擦掌”,争先恐后要发言。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写景状物作文,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这些进步与平时课前三分钟的训练分不开。七年级下学期,因为学生的语言有了积累,所以改变形式,开设了课前三分钟“讲故事大擂台”活动。周一到周五语文课前三分钟,分别设置了“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汉字里的故事”五种讲故事形式。学生在课下,通过报纸、杂志、电脑、手机等途径查找编写好资料,以备在语文课前三分钟展示。有一次,在周四的语文课前,有个学生讲范仲淹小时候,家里穷,每天熬粥,分成两份,早晚各吃一份。晚上学习到深夜,疲倦时用冷水洗脸,赶走疲倦。这个故事讲完后,学生感触很深,长时间沉浸在故事中。我就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把本来需要在九年级学习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顺势在那节课上让学生提前学习了。结果学生兴致很高,本来需要两个课时讲解的课文,一节课就轻松讲究。

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