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历史故事之谢灵运趣联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08-21 00:01:49

诗词的历史故事之谢灵运趣联的故事

    一次,谢灵运在一家客店住宿,没事可干,躺在床上看书,身上盖着一条小被。
  百无聊赖之际,走进一位服务员,姑娘十几岁,生得俏媚,喜好显摆的谢灵运憋不住了,即使你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我也要抖2句给你听。
  谢灵运: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这个小姑娘,头上缠着丝带,像辫子似的还留个小尾巴。)
  谢灵运估计这孩子听不懂,自己也就是解解嘴瘾拉倒。
  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没想到,姑娘一边干着屋里的活,一边不紧不慢地有了回音,权没把这个当回事儿。
  这不是在说我吗?一个孤独客,自己躺在床上,连个做伴的都没有,形单影只的,这姑娘的话里带有讽刺挖苦。

  谢灵运长这么大,嘴上从未吃过亏,有点急了,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我没别的意思,就是说着玩儿,你竞敢挖苦讽刺我!)
  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坭,姑娘看这人急了,赶忙往回收,暗示谢灵运我也没别的意思。
  姑娘对的天衣无缝,谢灵运感觉更没面子,继续。
  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谢灵运来了个复杂的,一联3句。
  哎!水清沙浅,劝渔夫莫费心机仍然对的天衣无缝,这姑娘手里的活儿一直没停。
  谢灵运眼睛比刚才大了,这次碰着对手了,在准备出下一句的时候,姑娘已干完屋里的活儿,下了楼梯,走了。
  谢灵运余兴未消,追出门口,提高嗓门:山高溪小,偏出如此奇女
  地僻村贫,莫嫌怠慢贵客那姑娘就是不想输给他。
  谢灵运回到屋里,自己拍自己大腿。
  这女子比谢灵运有才,如果这故事是真的。
    呵呵,哈哈哈哈!【作者】

 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他出身于东晋大族,是谢玄的孙子,

 袭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刘宋代晋,降公爵为候。宋少帝时,出为永嘉大

 守,不久辞官,东归会稽。文帝时,为临川内史。元嘉十年获罪被诛。性喜山

 水,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注释】

 ①旷:久。开端二句言在江的南北两岸游览已久。 ②此句言一心贪寻新境,

 不觉道路遥远。 ③这句言采得奇景又恨时间容易过去,不能延长。 ④乱流:

 横绝水流而直渡。 ⑤媚:妍美悦人。中川:川中。 ⑥表:显明。灵:神异。

 真:仙人。以上二句言此山的灵异如此表著而世人不赏,即使蕴藏仙真又有谁

 能传呢? ⑦昆山:昆仑山,传说中神仙住处。 ⑧缅邈:远也。区中缘:人

 世的尘缘。 ⑨安期:即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名。《列仙传》说他是琅邪阜

 乡人,白言千岁。(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

【品评】

   这是谢灵运游永嘉江心孤屿时写下的。陈祚明说:“康乐情深于山水,故

 山游之作弥佳。”此诗正表现了大谢对山水自然的一片深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叙写登孤屿的经过。由江南倦游

 激发出对睽违已久的江北的怀念,他“怀新”而忘道路迥远,“寻异”而恨光

 景易逝,终于横江北渡,登上江心孤屿。“云日”二句为第二层,写登孤屿所

 见景色。白云丽日,交相辉映;碧空绿水,一片澄澈。此二句是谢诗中的写景

 名句,将孤屿之“媚”生动地传写出来。“表灵”六句为第三层,抒发登孤屿

 的感想。他由孤屿的幽僻而联想到远离尘嚣的昆仑仙境,井由此生发出求仙长

 生的企望。

   此诗叙事、写景、说理,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由山水自然美中体悟玄理。

 是东晋玄学思潮的一大特色,而谢诗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艺术表现。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查看更多与本文《谢灵运简介》相关的文章。

1

南北朝时期有个善于攀岩的文学家,叫谢灵运。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

     谢灵运385年出生于始宁东山(今上虞上浦乡东山),母亲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父谢瑍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子。谢玄在淝水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康乐公,食邑2000户。年少时,谢灵运就展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他叔父称赞其文章之美,江左莫及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21岁的谢灵运进入官场。刘裕建立大宋朝后,对谢氏家族始终怀有疑忌,谢灵运被降为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

     谢灵运出口成章,喜欢与百姓以诗歌对话、聊天。传说谢灵运在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时,一次下乡夜宿景宁鹤溪客店,一个十五六岁的村姑前来送茶。谢灵运随口吟道:

     “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

     不料,姑娘朝谢灵运淡淡一笑,便答:

     “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

     谢灵运大吃一惊,想不到姑娘有如此才气,对仗如此工整,可惜口气有点轻飘,我男你女,你怎好说老夫棉被半床空?便道:

     “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

     姑娘一听,知道刚才随口所对,有易生误会漏洞,马上答道:

     “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泥。

     谢灵运一听,知其刚才不是轻飘,乃无心所对,就故意叹气道:

     “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

     姑娘从容答道:

     “哎!水清沙浅,劝渔夫莫费心机。

     答罢,泡好茶,带上房门下楼。谢灵运目送姑娘离房,自言自语道:

     “山高溪小,偏出如此奇女。

     偏偏姑娘在楼梯上听到,便朗声答道:

     “地辟村贫,莫嫌怠慢贵客。

     谢灵运对这一村姑的才华十分钦佩,很多年后还念念不忘,说乡间确有人才。

     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为巩固其统治,对世家大族采取笼络政策,由于谢灵运名气很大,被征召为秘书监,还被指定撰修晋史。但时隔不久,谢灵运就看出皇帝对他表面上尊重,实际上惟以文义接见,不久,失望的谢灵运再次辞官返回故里——始宁,与朋友往来吟咏,或率领数百随从出入于深山幽谷,探奇觅胜,登山攀岩。

     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于广州,死时仅49岁。一代文豪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他只好放浪山水,探奇览胜,在不经意间成了中国登山攀岩运动的先驱,山水诗歌的开创者。(翁礼华)

温州历史故事 (温州永嘉郡守谢灵运)

永嘉, 温州, 谢灵运, 历史故事, 郡守

郡南绝句
谢公出身士族名门,才学出众,政坛上本应有所抱负,但公生活的年代,正是晋宋易代,政局混乱时期。刘宋统治者压抑旧贵,公于政坛一直不得志,所以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凭藉特殊的社会地位、艺术才华造就了山水鼻祖的文学地位。公缺乏政治家应有的素质,处处流露出诗人式的敏感、显露、急躁、不满,导致了不合群体而注定仕途的失败。于是有了频遭打击,屡迁屡贬的经历,藉探奇寻胜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元嘉九年(432),公终于被逐出京师,又不让回乡,姗姗赴任临川内使,夏,公抵临川,仍不理政,终日游山玩水,写下了《初发入南城》,资料证实,南城应是公临川任上的第一站旅游点:
弄波不辍手,玩景岂停目。虽未登云峰,且以欢水宿。
这里的云峰应该是指盱江十景之一的龙首春云,即云盖山,与麻姑山接脉,南城人视谓县山。欢水宿,意思说能在船上过夜感到高兴,可以断定该诗是在盱江弄波而题。入南城后接着测度天路题《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
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铜陵映碧润,石磴泻红泉。
既枉隐沦客,亦栖肥遁贤。险径无测度,天路非术阡。
遂登群峰首,邈若升云烟。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
图牒复摩灭,碑版谁闻传?莫辩百代后,安知千载前。
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恒充俄顷用,岂为古今然!  
钟情于山水,陶醉于自然。流露出官场失意,热衷佛事,徘徊道门,忧今悲古。捉月听泉的无奈,北辙南樯的呻吟。《题落峭石》便是公在南城留下的第三首山水诗,似乎言犹未尽:
朝发飞猿峤,暮宿落峭石。
诗集校注说:诗仅二句,疑有阙文。阙文是什么?是指有疑暂缺的字,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写出来的文句。为什么有意存疑呢?诗的内容再直白不过,说的是南城县东南飞猿水边,巍峨嵌空,数里可望的落峭石,即今硝石是也。恐非仅仅为落峭石而题落峭石,以谢公题诗的年代心境,官场履历,这一朝一暮,一飞一落来解读公之艺术天才的登峰造极,其人生道路似乎已日暮途穷,刘宋王朝容不得公广交知己,四方撒野,目中无人,恃才傲物。这天上人间,消极避世不正是公之生平最贴切的一笔吗?那猴(猿)儿的飞扬跋扈,那峭石的峥嵘严峻,不正是乾坤套里云水返照的阙文吗?有好事者文章桥人,欲道破天机,班门弄斧,狗尾续貂:纵横山水眷,抛散古今愁。
醍醐灌顶
谢公的作品,不仅诗好,赋亦佳。但多疑有阙文。山水代表作有:《罗浮山赋》、《岭表赋》、《怨晓月赋》、《长溪赋》等。人性代表作有:《伤己赋》、《逸民赋》,尤《江妃赋》可与曹子建的《洛神赋》媲美,佳极。
嗟叹人生苦短之辞《感时赋》则作于任临川内史或徙付广州年间,尤为感人:夫逝,物之感,有生所同。(时光短促之感,是人皆同)颓年致悲,时惧其速。(晚年最悲哀的就是光阴流逝太快)岂能忘怀,乃作斯赋。(怎么能释怀,于是写下此赋)
相物以类迨己,闵交臂之匪赊。(洞察世情,物以类聚,失之交臂,短暂则不能舍弃)揆(kui)大耋之或遄,指崦嵫于西河。(估算六十岁以上的人就意味着日落西山)鉴三命于予躬,怛(da)行年之蹉跎。(对照上中下三等寿数予己,令人哀伤岁月的蹉跎)于鶗鴂之先号,挹芬芳而夙过。(譬如杜鹃开春先鸣夏末乃止,花草开过,把它们的芳香带走了)微灵芝之频秀,迫朝露其如何?(精美的灵芝频秀寿命延长微乎其微,人生迫急又如晨之露水)虽发叹之早晏,谅大暮之同科。(虽出自内心的哀叹,相信人皆有死,早晚而已)
字里行间,与其说醍醐灌顶,倒不如说文章憎命达,魍魉喜人过。
谢客归天
义熙元年(405),谢公年方二十,出任琅琊大司马行参军,太尉参军、中书侍郎等职。永初元年(420),刘裕取晋立宋后,降谢公封爵为康乐侯。谢公自恃贵族豪门,且才华横溢,步入政坛必有所作为,孰不料反遭刘宋王朝的猜忌,排挤。于永初三年(422),被调离京城,降为永嘉太守。公若有所失,心情烦恼,不理政务,一味啸歌山水,舞文弄墨,以宣泄胸中块垒。一年后,称疾辞官。
元嘉八年(431),谢公复出任临川内史,仍不理政事,终日出游,伐木取道,惊扰地方,被当地官员弹劾,欲治其罪。公不服,反扣押有关官吏。且赋《临川被收》诗一首: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自比张良、鲁仲连,暗示要为已亡故国复仇雪恨。文帝怜才,仅免其官,被判流放广州。公刚到广州,又被诬告给钱令买弓箭刀盾等物……”云云,文帝明知证词是假,但再也无法为其开脱,朝廷以叛逆罪下令就地正法。元嘉十年(433),谢公于广州被行弃市刑,年仅四十九岁。临刑前,公割须瞩家人布施佛门,施为南海袛洹寺维摩诘须,并写下了一首《临终》诗:龚胜无馀生,李业有终尽。稽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陵霜叶,纳纳冲风菌。邂逅竟几时,修短非所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见《谢灵运集》。
公,一代文宗,山水诗之鼻祖,傲气凌人,亦不知进退,触怒新贵,屡遭嫉恨,终被奸权诬告,罗织罪名,招至弃市广州,实为千古沉冤。  
灵光万载
谢灵运一生纵情山水,多在浙东一带游历。其死后葬于何处从无确说,是否就是万载县一处呢?记者们带着深深的疑惑翻阅了大量史料,均无记载。再在网上点击搜索谢灵运墓,发现有三种说法,一说谢灵运死后,他的次子扶柩回到永嘉(今浙江),建墓于温州城里。一说在江西高安,云当地文物资料显示,南北朝(宋)山水诗画的开创者谢灵运曾受贬于建成县(今高安)为官,一生以创作山水诗画著称于世,后积劳成疾逝于建成县,葬于城南门。谢灵运墓地面的遗物早已被废,不过地下墓葬保存完好。还有一说是清雍正《浙江通志》标点本上载有宋临川内史谢灵运墓。
记者们为核实有关史实,又专门致电浙江省地方志办,以及温州、上虞、绍兴、高安等市、县有关部门,回复说:该地均无实墓,只是将有关史料记载移于网上而已。至此,可以初步断言,在全国范围内,谢公实墓仅万载一处。
谢公袭封康乐公,万载的山山水水供养了他,死后魂归康乐食邑,大概也是天意使然。据万载县谢公墓复修筹委会会长谢启勇说,谢氏后裔已开始着手筹资修整谢公墓和复修墓前的谢公庙,好让祖先安息于九泉之下。并准备在明年清明节举行祭祖活动,让历史文化名人重放光彩。
宋代曾任江西转运使的蒋之奇曾赋诗一首:碧嶂千层附城出,清江一条穿市飞。闻说当年谢康乐,云间双屐去忘归。”                    
临川年谱
…………
元嘉八年(辛末,公元431年),四十七岁。
灵运作《山家》诗。
灵运要求决湖为田,会稽太守孟凯*不允,于是两人争斗成仇。孟太守一方面设兵防卫,同时上表文帝,指控灵运有异志。灵运得知,急忙赶赴京师,上《自理表》为自己申辩。文帝知其无异志,不加罪罚,但也不让他再回故乡,于是派灵运往临川做内史。
寓居京师期间,灵运造《四部目录》,又与释慧严、慧观改治大本《涅槃经》,作《十四音训叙》,为《金刚盘若经》作注大概也在这一年。
冬十二月,灵运始往临川任内史。离京时作《初发石首城》诗。
元嘉九年(壬申,公元432年),四十八岁。
此年春,灵运在赴拎临川途中。艰辛苦闷,借景抒情,途中作有《孝感赋》及《道路忆山中》、《入彭蠡湖口》、《登庐山绝顶望诸峤》等诗。
夏天,灵运抵达临川。在郡仍不理政事,终日游山玩水。作《初发入南城》、《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题落峭石》等诗,以及《游名山志》中的《临川郡华子冈》篇。
此年,雷次宗从庐山到临川拜访灵运,灵运作《送雷次宗》诗。
元嘉十年(癸酉,公元433年),四十九岁。
灵运在临川游放不羁,荒废政事,为有司检举,司徒刘义康遣使随江州从事郑望生前往临川拘捕灵运,灵运兴兵抗拒,然终被擒,作《临川被收》诗。
文帝念灵运祖上有功,诏降死一等,流放广州,其子谢凤、孙谢超宗等随行。赴广州途中,灵运作《岭表赋》及《岭表》诗。《感时赋》及《登狐山》、《入竦溪》、《长歌行》等诗大概也作于这一时段。
至广州后,灵运又被指控犯谋反罪,诏于广州行弃市刑。行刑前作《临终》诗。

文人谢灵运:成也文采,败也文采
  初知谢灵运是因为外公,小时最惬意的事是在夜晚侧耳倾听外公讲故事,其中就有谢灵运的故事,至今依稀记得的残片是外公讲道谢灵运是我们上虞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诗人,而我对谢灵运能这么记忆深刻是因为他的名,灵运这个名字可能比较符合外公的价值观,外公讲到谢灵运时,总是要提到他的名字取得多好啊,灵运,灵运,人就是生得有灵气,运气很好等等,可能外公很喜欢有灵气、聪颖的小孩,而我的鲁钝更是加深了外公的这种向往。在外公的反复强调下我对这个名字也就烙进了脑海里,从此便记住了世间曾有过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谢灵运,虽然也就仅仅知道他的名字而已。
  现在有句话叫“想成名,先改名”,的确,一个人的名字对能否出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史恒侠是谁,大家知道吗?知者寥寥吧。芙蓉姐姐呢?恐怕社区里的大妈都知道,虽然她俩是同一个人。
  后来看了点书,逐渐知道这个谢灵运是一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一个大大有名的诗人,他是中国诗歌一个重要的流派---山水派的鼻祖。
   史载谢灵运的山水诗鲜丽清新,融情于景,如芙蓉初发,自然可爱,和同时期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起一改以往“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带领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深刻的影响了后代诗人的创作,经后代诗人如南朝的鲍照、谢眺,唐朝的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诗人的努力,山水诗最终成为中国诗歌最重要的流派,甚至可以说,山水诗的创作精神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中国诗歌最讲究的是“神韵”,“神韵”就是中国诗歌的特质,而山水诗的创作恰恰最讲究“神韵”二字。
   谢灵运的诗不但受到后人的推崇,生前就被时人所追捧。谢灵运每有新诗出炉,京城之内,人不论贵贱,争相传抄,一夜之间,遍及全城,流行速度之快,不亚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就连当时的皇帝宋文帝刘义隆也说,谢灵运的诗和字,是“国之二宝”。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光晕效应”,意指当一个人的某项优点非常醒目时,旁观者就会被这项优点所迷惑,主观上会产生心理定势,认为这个人各方面都是优秀的,我曾经就是这么想的。我曾经想像中的谢灵运是个全才,不但能呤诗歌赋,更会济国经邦,一生坦途,风光终身。当然,我的人生经验无数次的证明我的想像跟现实是背离的,这次也不例外。
  能被“光晕效应”所感染的,不仅仅是旁观者,甚至连当事人自己也会产生这种错觉,谢灵运就是这样认为的。谢灵运对自己的才能是非常的自信,曾经在评论天下有才之士时狂放的说道:“天下的才能共十斗,曹子建(曹植)才高八斗,我才高一斗,其余一斗由天下人共分。”“才高八斗”这句成语即来源于此。自信的人往往有点自恋,谢灵运对自己的才能也是迷恋到迷信的地步,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眼光放得远远的,却忽视了眼前的拌脚石,趔趄一跌,顿受挫折,甚至导致今后命运多舛,资治通鉴对谢灵运的评价就说“灵运恃才放逸,多所陵忽,故及于祸”,一介天才,最后竟落得命殒菜市口,真是令人不胜伤喟。
   人的一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人,但真正能影响你的人也只有区区数人而已,谢灵运也一样。谢玄、杜明、谢混、刘毅、刘裕、刘义真、徐羡之、刘义隆、孟凯、刘义康、赵钦,这几人是影响谢灵运一生命运的人,谢灵运的人生因他们而起伏,这些人中有的人给谢灵运带来了荣耀,有的人带来了思想,有的人带来了希望,有的人带来了肯定,而有的人则带来了烦恼、挫折,甚至有的人还带来了死亡。
  谢玄,车骑将军谢玄是谢灵运的祖父,这是一个几乎给谢灵运带来一切的人。晋太元十年,即公元385年,这一年对谢玄来说是经历了人生大喜大悲的一年。
  这一年,谢玄唯一的一个儿子谢奂病逝。谢奂这个人史书记载是“生而不慧”,根据中国史书一贯为亡者讳的传统,不是一般的不聪明是不会这样写上的,估计谢奂这人是很愚蠢的。但天生愚钝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命生得好,谢奂就是命生得好,出生在名门,照样有功名,谢奂照样可以依靠家族势力搏得秘书郎的职位,照样依靠谢家子弟这块金字招牌迎娶美丽、聪慧的刘氏。刘氏同样是出身名门,是王献之的外甥女,据说精通诗书,长于书法,也是一代才女。
  谢玄对这个儿子虽然不是那么满意,但他毕竟是自己唯一的一个儿子,况且谢玄一枝接连几代都是单传,这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的悲恸自是不可言喻。但值得欣慰的是,在谢奂病逝前十日,刘氏在上虞东山始宁墅给谢家生了个白胖小子,这小子就是谢灵运。
  谢玄一枝眼看就要断了烟火,但天眷谢玄,在关节处给谢玄带来了希望,给谢玄续了香火,谢玄心中的这种喜愉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估计晚上做梦都在发笑。谢灵运就是在这种千人疼、万人爱,带着谢氏家族的祈盼,在爷爷谢玄的祈盼下降生到谢玄家的。谢玄对谢灵运当然是异常疼爱,而谢灵运成长过程中的表现更是让谢玄觉得备加欣慰,谢灵运一点都不像其父亲愚蠢,而是天姿聪慧。生了如此聪慧的一个孙子,谢玄觉得胸廓为之一清,更是一扫由于生了个蠢儿子而闷在胸中达二十几年的闷气,逢人就说:“我不生谢奂,谢奂那能生得出灵运。”
  谢灵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茁壮成长,古时对小孩最大的担心就是怕养不大,怎么办呢?一般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作贱他,古人认为人贱易养,把他寄养在贫贱人家,取个“阿狗、阿猫”的贱名,图个好养;另一条路就是借福,把他送到福大的地方,祈盼神灵的力量来保佑他,这些福大的地方往往就是寺院道观。
  公元388年,这年谢灵运4岁,而谢玄病逝,年仅44岁。谢玄临死前最不放心的就是孙儿谢灵运了,临死前留下遗嘱指定要把谢灵运送至钱塘杜明法师处。
  杜明,又名杜呙,字子恭,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天师道领袖,据说此人算命很灵,能见百姓三五世祸福,章书符水更是应手即验,因此在当时影响甚广,众人奉之如神明。天师道是中国道教的一个流派,在东汉末年由张鲁在巴汉地区创立,曹魏时流入中原地区,至东晋时,已成当时第一大教,信奉者众,教徒涉及社会各阶层,当时的名门望族大都信奉天师道,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更是历代信奉天师道。
  陈郡谢氏跟杜明法师历来交情匪浅,据说在淝水之战前,谢玄亲自到杜明法师处卜问凶吉,杜明法师说道:“符坚不应该来,来了必定会遭到失败,这是将军你效命的时候到了。”谢玄听后犹如吃了颗定心丸,回去后就告诉众人,众人对杜明法师的话历来是深信不疑,听后,无不勇气倍增,所以时人有谚:杜明一言定军心。
  谢灵运到杜明法师处还有个传说,据说杜明法师有一天晚上突梦见有贵人来,第二天一早,就叫弟子洒扫庭园,迎接贵客,中午时分,谢灵运到。杭州古时有三十三景,其中之一就是“梦谢亭”,相传此亭就是杜明法师为迎接谢灵运的到来而建,此亭又名“客儿亭”。“客儿”是谢灵运的小名,因谢灵运在外寄养长达十二年,因此谢家的人都称其为“客儿”,所以后人称谢灵运又称“谢客”。谢灵运在杭州还有一处遗迹就是赫赫有名的杭州龙井茶树,据说杭州的龙井茶树就是谢灵运当永嘉(今温州)太守时,从永嘉移植过来的。
  谢灵运在杜明法师处一待就是十二年,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直至十五岁那年赴京离开。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的证明,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可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其蛛丝马迹。谢灵运在钱塘的十二年对其的一生影响是深远的,后来的行为、思维大都可从钱塘生活中找出痕迹。
  杜明法师处是一个天师道道观,谢灵运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道教思想,道教思想不自觉得已在谢灵运心中深深的扎了根,后来在谢灵运的诗篇中道教思想、道教言语是比比皆是。
  钱塘自古风光,西湖更是胜境,钱塘的山水秀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谢灵运从小就生活在这宜人的湖光山色之中,自然而然的把这山水融入其生活的一部份,成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谢灵运能创作出山水诗,我始终怀疑是受了西湖山水的感染。
  谢灵运就在这湖光山色之中平静的生活,茁壮的成长,直至晋隆安三年,即公元399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的事,打破了谢灵运平静的生活,这一年,谢灵运刚十五岁。
  这一年的三月,杜明法师仙逝,这一年的十一月,孙恩造反军攻克浙东第一大镇会稽,钱塘的形势是岌岌可危。形势的逼人引起了谢家人对谢灵运安危的担忧,于是在这一年,谢家人把谢灵运接回京都建康,谢灵运住进了乌衣巷的族叔谢混处。
  

  谢混,是谢安的孙子,谢灵运的堂叔,时任中书令,这是相当于总理一级的大官。谢混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大熟悉,但“禁脔”一词大家都比较熟悉,其实“禁脔”一词就是靠谢混流传开来的。
  谢混年少时也是风流倜傥,善于写文,时人对其评价甚高,就连当时的皇帝晋孝武帝也很是欣赏,打算等女儿晋陵公主长大后就招其做东床驸马。好东西总是人人要抢的,我们崧厦的先贤吴国内史袁崧也看中了谢混,也想把女儿嫁给他,有次跟朋友王珣相聚谈到了这个想法,碰巧这个王珣知道孝武帝的打算,就开玩笑的对袁崧说:“袁公可不要吃禁脔。”禁脔原指猪项上的一块肉,肉质是异常鲜美,东晋的第一任皇帝晋元帝非常喜欢吃这块肉,所以这块肉是要当作贡品贡奉给皇室的,私下不得食用,因此民间称这块肉为“禁脔”。“禁脔”一词经这件事后,也就当作雅谈传了开去。
  谢混对这个侄子是十分的欣赏。谢灵运本身就是个才子,谢混也是个饱学之士,两者相遇,再加上又是自家人,当然是惺惺惜惺惺,谢混曾经高度的评价谢灵运时说:“灵运的文章,江左(指东晋)第一。”经谢混这么一推价,谢灵运的名声在京城迅速火爆起来,和谢瞻、谢晦一起成为谢家的后起之秀。
  此时的谢灵运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大都喜欢“摆酷”,谢灵运也不例外。跟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名车名衣一样,谢灵运这个帅哥(有关谢灵运的相貌史书没有记载,但“谢家无丑男”,想必谢灵运的外形也是不会差的)也喜欢骑在名贵的马上,穿上华丽的衣服,招摇过市,而且谢灵运对衣服的款式很是讲究,往往对过去陈旧的款式来个大的改进,谢灵运的衣着打扮在当时是个流行风向标,他的打扮往往会引起一批京城公子哥们的模仿跟风,谢灵运在当时也算称得上是“酷毙一族”。谢灵运十八岁那一年,按照传统继任了“康乐公”的爵位,食邑三千户,所以世人咸称其为“谢康乐”。
  谢灵运继任了“康乐公”的爵位,按照当时惯例还可再授员外散骑侍郎这只官职,但对这只官职,谢灵运是拒绝了,谢灵运拒绝的原因其实跟杜明法师的死有关。
  杜明法师的死其实跟他的一个叫孙泰的弟子有关,孙泰向杜明法师学道多年,颇有成就,所以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这个人是一个野心家,在拥有一群粉丝后,就想利用粉丝们的愚忠来犯上作乱,想做皇帝了,结果被会稽内史谢轮告发,这个孙泰还未来得及造反就连同六个儿子被司马元显给斩了,只有一个侄子孙恩逃到东海的海岛上,这个孙恩就是后来“孙恩之乱”中的孙恩。司马元显杀了孙泰后,又穷究其党羽,当时钱塘一带的天师道信徒因此案牵涉甚多。
  杜明法师看到这样的结果,心中很是忧愤,结果悒悒而死。谢灵运当时是生活在杜明法师的身边,亲眼看到天师道徒抓的抓,杀的杀,法师也因此而仙逝,所以对司马元显是心存忌恨,认为一切都是他造成的,因此在谢灵运心目中已把司马元显视作了敌人,而此时东晋却是司马元显及其父亲司马道子当政,谢灵运不接受员外侍郎这只职位就是因为痛恨司马元显这个人。
  但谢灵运对司马元显的痛恨马上就要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在这一年,东晋的政局风云突变,远在荆州的恒玄带兵杀入建康,曾经高高在上的司马元显在众目睽睽之下于菜市口被斩立绝。
  东晋的政权是由名门望族和司马皇族共同把持的,但当东晋未年时,名门之间、名门与司马皇族之间的内讧是极其残酷,这严重削弱了东晋政权的执政基础,这种内讧最终导致了东晋政权的颠覆。东晋未年的内讧不只是仅仅影响一个朝代的更替,这种内讧还导致了门阀制度全面的败落,从而使科举制度的萌芽出现了可能。东晋未年的内讧要从晋太元二十一年,即公元396年,那年晋孝武帝驾崩说起。
  晋孝武帝司马矅就是那个给祝英台策封为“义妇”的皇帝,这个人四岁登基,执政时间长达三十年。在其执政的前半期,由于得到谢安的辅政以及本人的锐意改革,东晋欣欣然出现中兴之象,公元383年更是取得了“淝水大捷”,但这之后,随着司马道子的当政,加之本人的松懈,东晋政权是日益紊乱。孝武帝此人是心性嗜酒,史书记载其是“醒日即少”,也就是说在醉乡里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酒后的人往往话多,话一多就要惹是非,而孝武帝却因酒后一句戏言而丧了卿卿性命。
  公元396920日夜,孝武帝在爱妃张贵妃处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孝武帝已是酒性上涌,醉意矇眬,对张贵妃戏言道:“以你的年纪也该废除了,我有了更加年轻的意中人。”张贵妃当时已有三十岁,一个女人最忌得是说她年老,最恨得是男人说要抛弃她,而最可怕得就是妒火,孝武帝的这句戏言犹如打开了张贵妃的恶魔之灵,张贵妃一时妒从心头烧,恶从胆边生,午夜时分,趁着孝武帝烂醉之际,这个张贵妃居然用被面把孝武帝给闷死了。孝武帝死时,年仅35岁。
  孝武帝死后,他15岁的长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晋安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史载晋安帝此人“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已出”,也就是说晋安帝是一个白痴。
  中国几千年的帝制社会评选皇位继承人的决定因素是名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里所指的“名”,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具不具有合法性,而皇帝的长子就是法定继承人,其余像才能、政绩等什么的都不是考核评选的决定因素,例如唐朝的李世民功高盖世,李家江山差不多大半个是他打下的,但就因为不是李渊的长子,只能封为秦王,太子之位还是让他哥哥李建成坐了。这个晋安帝虽然口不能言,饥寒不能辨,但他却是孝武帝的长子,别人不惜抛家舍身还登不上的宝座,他却能顺顺利利、轻轻松松的登上。但此刻天下已是多事之秋,让一个白痴一样的晋安帝登上皇帝的宝座,实在是国家之大不幸。
  晋安帝的登位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大权旁落,晋安帝的智商决定了他只是充当傀儡的命运,当时真正掌权东晋中央政权的是他是叔叔司马道子;二是东晋王权权威的下降,地方势力对王权的藐视甚至是觊觎,毕竟帝位是人人所垂涎的。最可怕的是地方势力是非常强大,足可以跟中央王室分庭抗礼,其实当时中央政权号令所行之地不过三吴和会稽五郡,建康以西是豫州刺史庾楷的地盘,以南是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地盘,长江以北是兖州刺史王恭的地盘。
  司马道子当然也不希望、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的存在,他就想削藩,削弱地方势力。柿子总是要捡软的捏,司马道子首先开刀的是实力最弱的豫州刺史庾楷。晋隆安二年,即公元398年春,司马道子派自己的亲信王愉出任江州刺史,同时实施行政区域调整,把原属豫州的四个地区划入江州管理。豫州刺史庾楷一见自己的地盘被蚕吞,当然是大怒,更不想这样束手就擒,于是就联络各地方势力一起起兵“清君侧”。
  “清君侧”是中国古代地方势力进军中央政权的常用口号,意谓地方起兵并非造反,并非反对皇帝,并非想篡位,而是想清除皇帝身边的一些奸臣,一些小人,皇帝是好皇帝,只是被一些奸臣所蒙蔽,所以要清除这些奸臣,使明君再现。地方势力打这种口号,就避免了被天下人定性为造反,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了合法性,从而为自己的出兵是“师出有名”,从而争取更多的力量支持。像现在的英美联军攻打伊拉克,要扛出“反恐”的大旗,为何?就是为了“师出有名”罢了。
  豫州刺史庾楷的提议得到了荆州刺史殷仲堪和兖州刺史王恭的积极响应,三家是歃血为盟,共同起兵,因王恭的实力最为强大,于是推王恭为盟主,王恭的部下就是赫赫有名的北府军。此年八月,由荆州刺史殷仲堪部将恒玄和杨佺期帅

  豫州刺史庾楷的提议得到了荆州刺史殷仲堪和兖州刺史王恭的积极响应,三家是歃血为盟,共同起兵,因王恭的实力最为强大,于是推王恭为盟主,王恭的部下就是赫赫有名的北府军。此年八月,由荆州刺史殷仲堪部将恒玄和杨佺期帅领的荆州军攻陷江州,江州刺史王愉被俘。九月十日,豫州军被中央军击溃,豫州刺史庾楷单骑奔恒玄。二十日,恒玄击破中央军于白石,荆州军兵临建康,只等王恭的北府兵一到一起夹攻建康城。
  王恭,赫赫有名太原王家的王恭,这个人有“三绝”。“一绝”是美姿容,王恭是江左第一大帅哥,曾经有次披着鹤氅裘,踏雪而行,大名士孟昶见了,不禁赞叹道:“真是神仙中人也”。三国时的董卓初见貂婵时,感叹道:“二八佳人,神仙中人也”, 这二声赞叹都是由衷而发的;“二绝”是耿直,王恭这个人以天下兴旺为已任,不计较个人之得失,看见不满之事就要直说,由是得罪了司马道子;“三绝”是生活简朴,至死是家无余财,唯几策书籍而已。但王恭此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为人清高,自以为出生门第高贵,看不起出身门第低的人,这个缺点可要了王恭的命。
  王恭依仗的是北府军,北府军的统领就是曾在淝水之战中统当先锋的刘牢之,刘牢之是出身寒门,王恭就有点看不起他了,打心眼里认定他是低自己一等的人。王恭依仗的是刘牢之,但并不把刘牢之当兄弟看待,只把他当作一个部下看待,刘牢之自认为自己功牢很大,才能很高,却被王恭当作部下看待,深以为耻,这就给司马道子有机可趁了。司马道子策反刘牢之,许以事成后由其坐王恭的职位。
  刘牢之作为先锋部队行至竹里时,临阵反击王恭,王恭一时无备,是大败而逃,最终被擒,押之建康,并五个儿子一起斩于建康倪塘。临刑前,王恭是口诵佛经,手理须鬓,神无惧容,平定的对监刑人说道:“我是太相信了人,所以导致失败。推我本心,难道不是忠于国家?但愿后人能知我的苦心。”家无余财,几策书籍而已,见者无不垂泪。
  

  殷仲堪得知王恭兵败,北府军倒戈,便无心恋战,回师荆州。司马道子一则对北府军不抱信任,二则靠本身也无这个实力去追攻荆州军,只好姑息了事,但这个司马道子也留了一着,耍了个离间计,他封恒玄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同时又任命恒玄的兄长恒伟代替杨佺期的兄长杨广做南蛮校尉,此举是欲挑起恒玄跟殷仲堪、杨佺期之间的矛盾。
  殷仲堪、恒玄和杨佺期是荆州的三巨头。殷仲堪是荆州的最高长官,职位最高;恒玄是大司马恒温的儿子,恒氏家族自恒温、恒冲以来,门生故吏是遍布荆州,是地方望族,支持者众;杨佺期长期与北方战斗在第一线,也是一个实力派将领。
  司马道子经此次风波后,深感“枪杆子”的重要性,于是在他的儿子司马元显的怂恿下于隆安三年,即公元399年春,颁布了“乐属令”,“乐属令”也就是征军令,征召境内的“客户”充兵役。“客户”相当于后来的佃户,北方流民到江南后,没取得土地的一些人,就租田生产,这些人就是“客户”,“客户”的地位高于奴隶。司马道子就是征召这些“客户”从军,但当时的军制不像如今,一旦从军,这户人家就成了“兵户”,“兵户”就是世世代代男子都要从军,而且“兵户”的地位也很低下,跟奴隶差不多,所以司马道子虽把这次征兵取名为“乐属”,意谓被征的人是高高兴兴、愿愿意意从军的,但其实被征的人并不“乐属”,再加上在征兵过程中,官员的敲诈勒索,甚至把一些中小层农户也纳入被征范围内,所以东土一时民心怨怒,嚣然苦之。民心的这种骚动引来了一个大魔头,这个大魔头就是孙恩,此年十一月,孙恩帅领几百个信徒从海岛窜出,杀上虞令,攻陷浙东第一大城市会稽,一时东土八郡纷纷响应,众至几十万,“孙恩之乱”自此起。
  “孙恩之乱”其实就是邪教作乱,之所以称其为邪教就是因为孙恩造反军的所作所为是反人类,反社会的,是泯灭人性,残无人道的,所有的邪教都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自欺,二是欺人。自欺,几乎所有的邪教徒都生活在自我膨胀、自我迷失之中,孙恩造反军就自称为“长生人”,意谓长生不死之人,后来义和团号称“神功护体,刀枪不入” 跟其是一脉相承;欺人,自欺之人总是走向极端,视他人为草芥,视不同意见者为恶魔,必除之而后快,孙恩造反军也是这样,一路上是烧杀夺掳,无恶不作,流毒之深,是罄竹难书。
  孙恩的起兵引起了东晋王室的极度恐慌,朝廷不得不借用北府军来平息这场叛乱,此年十二月,刘牢之受诏南下击叛军。孙恩一开始起兵见能攻陷会稽,又得到东土八郡民众的响应,自觉胜利在望,意气奋发的对属下道:“战争将要结束,我和各位将朝服至建康。”等听说刘牢之已南下到达钱塘江,叹息道:“我占据钱塘江以东的地区,也可做个勾践。”再听到刘牢之已引兵渡江,哀叹道:“我又要逃入海岛矣。”于是,驱逐浙东男女二十余万人逃入东海之中。这二十余万人处境是极其悲惨,或杀,或毙,或卖,或被迫战亡,至三年后孙恩兵败投海溺死时,仅剩三千人而已。
  “孙恩之乱”是东晋王朝的催命符,这场叛乱对东晋王朝的后果有两点:一是大大的削弱了东晋王室的力量。东晋王室的根据地就是吴地三郡和浙东五郡,统称为东土八郡,这八郡经孙恩之乱后是大为凋蔽,尤其是浙东的永嘉地区(今温州),几乎是境内无人烟;二是北府军势力的坐大。在战争中唯一能变得更强大的只有军队,北府军的势力在“孙恩之乱”前只盘据在江北地区,这次借平乱之际,势力跨过江表,触及东土,特别是一大批北府军官如刘裕等,经战争的洗礼后迅速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了东晋王朝的掘墓人。
  当朝廷在东土平定叛乱成功之际,他在西部荆州实施的策略-----离间计,似乎也起到了效果,而这个效果的得来全靠了一场大水。
  殷仲堪、杨佺期、桓玄这荆州三巨头经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后,便猜忌渐生,特别是桓玄与殷仲堪和杨佺期之间矛盾更是日益尖锐,渐有相吞之意。
  晋隆安三年,即公元339年,这一年荆州发大水,平地三丈,漂流江陵(荆州府治)三千家。作为荆州最高行政长官的殷仲堪看到境内发生灾难,百姓流离饿馑,当然是感到心急,于是就开仓放粮,救济难民,殷仲堪的这个举动却给了桓玄一个可乘之机。有句民谚是这样说的:“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其实何尝只是一个家是如此,一支军队照样也是如此,一支军队若缺少了后勤保障,就会导致军心涣散,战斗力大减。殷仲堪的救济却导致了府内粮食储备的极速减少甚至是空虚,史载殷仲堪是“竭仓廪以赈饿民”。
  殷仲堪,这个人首先是以孝而闻名,是个大孝子。殷仲堪的父亲生病多年,他是衣不解带,几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为治父亲的病,更是亲自学医,亲自配药,以至于有一次配药时,手带药物去擦泪,结果却不幸因药物入眼而使一目致盲;其次是俭朴,殷仲堪虽官居高位,却是一个物质享受非常俭朴的一个人,他平时饮食常常只有“三菜一汤”,饭后,是盘无剩肴,就连掉在桌上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吃掉,时常对家中后辈说道:“别人见我做了封疆大臣,谓我该到人生得意的时候了,其实我现居这样的位置,对自己更是要严格要求。俭朴是一个人的本份,怎么能做了官就忘了这个本份?你们都要记住。”
  桓玄见殷仲堪军中少粮,觉得这是攻打他大好时机,于是就挑起了战争。殷仲堪见桓玄攻来,就向杨佺期求助,杨佺期也略知其缺粮,就回应道:“你那里少粮,怎么能对付桓玄?还是到我襄阳这里来一起对付他。”殷仲堪却不想弃城而走,就骗他说:“近来从各处调运粮食,已有储备了。”杨佺期信以为真,于是就带兵南下,赶到江陵,才得知城中少粮,殷仲堪在骗他,大怒道:“今兹败矣。”连殷仲堪的面都不去见,就怒冲冲的带兵去攻打桓玄,结果却兵败被杀。殷仲堪一见杨佺期兵败,也只得弃城而逃,结果也被追获,在柞溪被逼令自杀
  桓玄灭殷仲堪、杨佺期,一统荆州,差不多占据了东晋三分之二的国土,一时是趾高气扬,春风得意。桓玄小名灵宝,“灵宝”这个小名是有一定来历的。据传桓玄的母亲马氏在某一天傍晚正和一群小姐妹在庭院里乘凉,谈笑之间,突见天上有条火线直坠,正好掉进身前的面盆里,大家是又惊又奇,定睛一看,原来是长约二寸的明珠一颗,这颗明珠是晶莹剔透,异彩满目,桓玄的母亲马氏见后是“取而吞之”,不久,便有身孕,生下了桓玄,故取其小名曰“灵宝”。这种故事往往是母亲为了显示儿子的与众不同而杜撰出来的,但桓玄自小对此是深信不疑,自认为是天生异象,必将有一番超越前人的成就,桓玄的父亲桓温在世时是位极人臣,只差没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次桓玄一统荆州,自认为有了点资本,就想完成其父亲未完成的遗愿-----觊觎帝位。
  桓玄见东土多事,于是对朝廷甚是蔑视,写信指责司马道子道:“你执政不过几年,就把好好的天下搞成如今这副样子。你看看现在掌权的这批人,有几个是有名望的?不能说千里马没有,只是你不能信任罢了。”司马道子见后,是大惧,不过他的儿子司马元显却不这么认为,元显时值二十几岁,正是血气方刚年龄,又有大臣张法顺在旁怂恿道:“看桓玄形状,志存不轨,不若乘他初得荆州,人心不附之际,挥师歼灭,否则,姑息养奸,必有后患。”司马元显听后是深深赞同。
  晋元兴元年,即公元402年春,东晋政府下诏罪状桓玄,任命司马元显为征讨大都督征讨桓玄。元显依靠的军事力量仍是刘牢之的北府兵,但元显在此时也跟王恭一样露出了名士的弊点------清高不务实。元显受此大任,却日夜昏酣,不以军国大事为念,就连前锋刘牢之诣门商议军事也不得而见。刘牢之出生寒

  刘牢之投降后,桓玄就如英美联军攻打伊拉克一样,是长驱直入、轻而易举得就占领了建康(南京),俘虏了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等人。进京后的桓玄第一件做的事就是萨除异已。首选的目标就是曾经的政敌------司马道子等人,这些人当然是没好果子吃了,司马道子被流放至江西,司马元显、张法顺等人斩于建康菜市口。
  过去的政敌拔除后,就要对付潜在的政敌了,刘牢之的北府兵一时成了桓玄假想的头号敌人,刘牢之更是心腹大患,是必除之而后快的。三月,桓玄调刘牢之任会稽太守,此举实质是卸其兵权,鹰若无爪那就跟鸡差不多,对失去兵权的刘牢之,桓玄当然是随时随地即可处置。刘牢之当然也知道这种处境,一接到调任,就叹道:“刚一来就夺我兵权,这是想置我于死地啊。”于是大集将校于议事堂,商讨讨玄事宜。刘牢之刚说出想要讨伐桓玄,参军刘袭就站起来高吭道:“天下事最不能做的就是背叛,将军你往日背叛王恭,近日又背叛司马元显,现在又想背叛桓玄,一个人要背叛三次,还有什么脸面能存活在这个世上。”说完,掉头转身走出议事堂,众将校也纷纷跟着离座而去。刘牢之见此情形,是大惧,忙带着一些亲信向北而逃,到了新州,是走投无路,最终自缢而死。
  刘牢之死后,桓玄紧接着对北府军来了个大重组,大换血,甚至是大清洗,此年十月,桓玄杀吴兴太守高素、将军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武等,皆北府旧将也。
  桓玄灭司马道子,除刘牢之,改组北府兵后,一时朝廷内外是仰其鼻息,无人敢明着作对,桓玄也自鸣得意,渐有实现平生野心----篡谋帝位之意,不过,桓玄在这件大事上是操之过急,最终不但亡其身,覆其宗,还留下了千古骂名。
  晋元兴二年,即公元403年,也就是桓玄进据建康的第二年,这年的12月,桓玄筑坛祀天,即皇帝位,建立大楚王朝。民国的袁世凯建立洪宪朝,仅存了80几天,为何?民心相背,最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唾骂声中结束了皇帝梦,这个大楚王朝存在时间也不到百日,他的灭亡也跟洪宪朝一样-----民心相背。
  桓玄在未当皇帝前,虽是东晋的实际执政者,但那时名义上还是东晋的天下,桓玄的发号指令,名义上也是东晋皇帝的授意,所以桓玄的所作所为都是“名正”,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具有合法性,但一旦自封皇帝后,性质马上就变了,那就变成了篡位,是逆臣,那就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至少给了反对者起兵的一个借口,所以当势力还未强大到可控制一切时,做篡位的事风险是很大的。曹操对这方面的风险控制得就很好,“挟天子以令诸侯”几十年,其间通过势力扶植、对内清洗、对外打击,逐步把各种风险化解、消弥,至儿子曹丕时,就水到渠成,顺利的把东汉改成了魏朝。
  桓玄的登基立马招至了反对者的反扑,次年三月,一些名门望族联合北府旧将刘裕、何无忌、刘毅等,于京口(镇江)举兵,共讨桓玄,打出的口号就是“匡护晋室”。刘裕在京口举兵时,仅有士卒1700人,但一路杀来,是连斩桓玄的二员猛将。
  刘裕杀这二员猛将都是亲手斩杀的,而且甚有传奇色彩,堪称于关云长杀袁绍骁将文丑、颜良有得一比。话说刘裕跟桓玄猛将吴甫之、皇甫敷两军相遇,刘裕是手拿大刀,吼叫震天,身先士卒的冲进了敌阵之中,那是一路披靡,一直冲到吴甫之面前,挥手一刀,就把吴甫之的头给砍了下来,估计那时吴甫之是脑神经短路,伸长着脖子就等刘裕的大刀来砍。不过,刘裕单身进入敌阵,马上就给敌军给包围了,是“围之数重”,最后,是背靠着一棵大树筋疲力尽的等着受死,皇甫敷是狞笑着上前道:“你想怎样死。”说完,挺戟就刺,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刘裕只做了一件事------嗔目怒视,这时,奇怪的事发生了,在刘裕的嗔视下,皇甫敷是头晕、眼花,症状就像暂时性贫血,等他回过神来,刘裕的救兵已赶到,自己也被一箭射中了面颊,倒在地上,反被刘裕一刀所斩杀。
  刘裕部队连杀敌方两员猛将,一时是群情激昂,士气如虹,而桓玄方是为之夺气,就连桓玄也哀叹道:“刘裕是当今的英雄人物;刘毅这个人就算家无一点宿夜粮,在赌场上照样一掷百万,是个人物;何无忌精明强干,有他舅舅刘牢之的风采。这三个人凑在一起,事情恐怕要成功了。”桓玄是暗有西走之意。事实也是如此,刘裕的部队乘势而下,势如破竹,一路上几乎没有遭到有力的抵抗,桓玄的部队大都是一触即溃。三月未,刘裕进入建康城,桓玄是仓皇西逃。
  桓玄逃回江陵后,终因在刘毅、何无忌等人的追逼下,不得不放弃了其父亲桓温、叔叔桓冲苦心孤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荆州,欲向北投奔本家兄弟桓修,结果在路上被屯骑校尉毛修之诱杀于枚回洲。亲手杀桓玄的是一个叫冯适的武官,桓玄临死前两人有一番对话,很是有意思。冯适提刀去杀桓玄,桓玄就呵骂道:“你算是什么东西,敢杀皇帝。”传说中的皇帝有百神护体,敢冒犯者将不得好死,而这个冯适却毫不畏惧道:“我在为皇帝清除逆臣。”说完,就把桓玄命殒刀下。可见,桓玄这个皇帝的认可度是相当的不高,在大都数人眼中不过是逆臣一个而已。
  桓玄已死,晋安帝也重回建康城做他的皇帝,天下又回到了东晋的天下,只不过建康城里多了一批新人。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凭借这次匡护之功,迅速窜红,成为政治新秀,踏上了东晋最高政治舞台。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刘裕被任命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刘毅为左将军;何无忌为右将军。刘裕等人能进入东晋权力中枢,不能单纯的看作是他们几个人个人的事,其实这是东晋历史时代发展的一个转逝点,是一件标志性的事,它表明了东晋社会上一个弱势阶层----寒族,全面的崛起,从此,名门望族在政治上逐渐的失势,逐渐的淡出中国历史舞台。
  东晋的政权是由名门这些贵族同司马皇族共同把持,通过一系列体制、制度来确保自身权益的,差不多所有的高官都由这些势族所充任,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寒族之人若想出人投地,进入势族序列唯有从军一路,别无它途,只有靠战争的血雨腥风来累积战功,提升威望,得到势族的认同、接纳,才能进入上流社会,而刘裕、何无忌等人皆来自寒门。
  说起刘裕,先温故辛弃疾的一首著名的词---《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里的“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就是指刘裕,“寄奴”是刘裕的小名。
  刘裕是出身微贱,刘裕一出生,母亲就因难产而死,家里又穷,父亲就想把他抛弃,刘裕的婶婶知道后,就急匆匆的前往把他抱回家,用自己的乳汁喂育刘裕长大,所以刘裕从小是寄养在婶婶家的,故小名就叫“寄奴”。长大后,就在京口城里卖草鞋为生,从军后,累结功勋,终因风云际会,登上了东晋的巅峰。
  不过,在目前,刘裕等寒族的势力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势族,相反,他们还需要这些势族的扶持,而东晋的名门望族经王恭、司马道子、桓玄等走马灯似的内扛后,已是实力大衰,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政治靠山,向新的政治力量靠拢,所以双方是一拍即合,过上了蜜月生活。陈郡谢家当然也不会置身度外,也想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而像谢家这样的名门当然也是刘裕这些新兴势力极力拉拢的对象,所以就在这一年,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朝廷任命谢灵运为琅琊王大司马参军,谢灵运没有像上次一样推辞,是

  瑯琊王司马德文,也就是当今皇帝晋安帝的弟弟,由于晋安帝是个白痴,所以此人在人们心目中就成了王室的代表。“参军”这只职位,好比于现在的秘书,不过,当时可没有现代秘书那么多工作量,那时是个闲职。同在司马德文手下任职的还有谢灵运的一班同族兄弟以及一批好友,这些人在同一单位上班,再加上年纪相近,爱好相仿,正所谓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谢灵运是过上了无忧无虑、激情燃烧的岁月。但谢家的当家人谢混却不这么看,谢混是久经政治风雨的人,在一片祥和声中却嗅到了一丝政治危机。
  刘裕等新兴势力虽打着匡护晋室,共尊晋帝的旗帜,但背地里却打着小九九,并不愿看到王室的再度强大,对王室中的略有才干之人是心存忌讳,当然,对紧跟王室的人是连同忌讳,轻则打入冷宫,重则有不测之祸。谢混当然不希望看到谢家子弟有这样的遭遇,就想办法去化解这种危机,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走为上”,所谓“君子远离是非之地”,于是,在谢灵运初任职务的次年,即公元406年,谢灵运从司马德文处调至抚军将军刘毅处任记室参军。
  刘毅,是仅次于刘裕的政治新秀,刘毅此人最大的嗜好就是好赌,刘毅小名叫“盘龙”,在京城的住宅也叫“盘龙居”,“盘龙居”也就成为了京城豪门相聚的赌场,故后世称大赌为“盘龙赌”。刘毅虽然在军事成就、声势名望上比刘裕稍逊一筹,但他有两桩事却比刘裕占有上风。一桩事是出身,刘毅的祖父当过广陵相,叔父当过光禄大夫,所以虽不是出身名门,但也不像刘裕一样生于贫寒人家,算是官宦子弟;另一桩事是文才,刘毅对自己的文才也颇为自矜,曾写诗自誉道:“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意谓自己的军事成就虽比不过你刘裕,但文雅之事却远超于你。刘毅就是凭这两样优势,因此在士族眼中比刘裕更具有亲和力,“缙绅之士辐凑归之”,其中谢混与其的关系尤为亲密。正是由于这一层关系,谢灵运才会到刘毅处任职,刘毅治所在姑孰(安徽当涂),故在公元406年,谢灵运离开京城建康前往姑孰。
  

诗词的历史故事之谢灵运趣联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