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市巍山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doc

发布时间:2017-05-17 13:36:45

巍山一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

I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公开课:终身学习的广阔海洋

网络公开课,顾名思义,即指在一些大学团队的主导下,上传至互联网以供公众免费共享的公开课程,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教育资源,如课堂视频、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脚本、课程作业等。无疑,这种课程很好地贯彻了互联网建立和发展的核心理念——联结和共享。

虽然网络公开课是新兴名词,但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1961年,巴克敏斯特·富勒发表演讲阐述了对教育科技工业化规模的思考。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提出了研究 “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1969年,英国成立的开放大学实行了远程教学法,几乎每门课程都通过广播和电视播放,教材、学习资料和实验仪器等直接邮寄到学生家里,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真正拉开网络公开课序幕的先驱者,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那么,这种在全球呈燎原之势的教育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情景如何呢?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理念、资金、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有待商讨,但总体来说形势喜人。从200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高教司已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列为高校教学建设的常规工作之一。

网络公开课在国际国内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与其自身特点密不可分。一是公益免费,造福大众。免费的网络公开课则是大学普世价值的极佳体现,在这个网络覆盖日益全面的时代,它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可贵的公平机会,其意义不言自明。二是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人们可以在家用电脑,或笔记本电脑、iPad,甚至智能手机上下载iTunes U和Verycd U等提供的公开课,完全突破了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三是选择自由,资源丰富优质。在传统课堂,甚至是远程课堂中,学生的选择权受到限制,考试和学分的压力让学生“不得不学”,以至于产生抵触情绪。但在网络公开课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展现,他们可以出于扩展知识面、加深专业修养等不同目的,选择中意的课题和世界名校名师,体会不同的教师风格、课程内容、环节设计中所蕴含的理念思路,从多元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

随着网络公开课的不断发展,一个建立于虚拟平台上的、波澜壮阔的知识海洋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为个人提供了自由遨游的天地,也为无数高校、整个教育体制,以及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网络公开课的公益性无疑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反之,它的发展对大学自身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构建学习型社会将不再遥远,更多人将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全球化的脚步一起前行。正如2002年至2010年美国高校联盟连续8年的年度报告所表明的那样,“在线学习是高等教育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已经让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认同,也正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同。网络公开课的未来之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自新华网2013105日,有删改)

1下列对“网络公开课”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公开课是用来供公众免费共享的公开课程,它一般是在一些大学团队的主导下,上传到互联网上的。

B.网络公开课并不单纯指课堂视频,它还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脚本、课程作业等一系列的教育资源。

C.网络公开课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巴克敏斯特·富勒和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都在60年代就提出了有关主张。

D.英国的开放大学是网络公开课最早的实践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则正式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的序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公开课在全球呈燎原之势,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喜人局面,但在理念、资金、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有待商讨。

B.中国的网络公开课从2003年开始出现,同年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C.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l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高教司已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列为高校教学建设的常规工作之一。

D.网络公开课是大学普世价值的极好体现,在这个网络覆盖日益全面的时代,它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可贵的公平机会。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课堂、远程课堂已经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对它们充满了抵触情绪,因为它们使学生的选择权受到了限制,考试和学分的压力又让学生“不得不学”。

B.在网络公开课中,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出于不同的目的而选择中意的课题和世界名校名师,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C.网络公开课是建立在虚拟平台上的,但它所蕴含的知识是极为丰富的,它为个人、无数高校、整个教育体制,甚至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

D.现在,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认同在线学习是高等教育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这一点也正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亭长妻 患:讨厌

B、食时信往,不为 具:准备、备办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长大:长大成人

D、于是信视之 孰:仔细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B、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D、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滕公欣赏韩信,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重要性,并劝说刘邦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5分)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虞美人·梳楼 [南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8品味首句中两个“丝丝”一词的韵味。(5)

9本词的词眼是“愁”,本词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愁绪”的?请结合诗词具体分析。(6)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2)《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句子是:

3)《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三十年点滴念师恩

①八十七岁高龄的恩师夏承焘教授在北京仙逝已半年,到今天我才为文追念。恩师的道德文章,与他在词学上不朽的贡献,海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毋庸我赘述。在我记忆中浮现的,都是在杭州、上海求学时代,他对弟子们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与师生们平日相处言笑晏晏的情景。

②我进之江大学,完全是遵从先父之命,要我追随这位他一生心仪的学者与词人。他一口字正腔圆的永嘉官话,同学听来也许有点特别,我却非常熟悉。因为父亲说的正是同样的“官话”。他上课时讲解《文心雕龙》,特别强调四六骈文音调之美,组合之严密,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他用铿锵的乡音,朗吟了一段《神思篇》,问我们好听吗?我觉得那么多典故的深奥句子,经他抑扬顿挫地一朗吟,似乎比自己苦啃时容易多了。下课后,与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一路走向图书馆,一路学着老师的调子唱“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又学着他的口音念“前面有钱塘江,后面有泰望山”,却没想到老师正走在我们后面。他笑呵呵地说:“多好呀,在厥()样的好湖山里,你们要用功读书哟!

③中文系同学不多,大家熟悉以后,恩师常于课余带领我们徜徉于清幽的山水之间。我们请问他为何自号瞿禅,他说因自己长得清瘦、双目瞿瞿。又请他解释禅的道理,他说“禅并非一定是佛法。禅也在圣贤书中、诗词文章中,更在日常生活中。”后来他教我们读书为人的道理时,在他那平易近人,情趣横溢的比喻中,常常含禅理,却使我们个个都能心领神会。

④瞿师常常边走边吟诗,有的是古人诗,有的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他说“作诗作文章,第一要培养对万事万物的关注,能关注才会有灵感。诗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灵感早在酝酿之中。比如‘松间数语风吹去,明即寻来尽是诗’,看去多么自然,但也得细心去‘寻’呀。”他站在高岗之上,就信口吟道:“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弟子们看着他的长衫,在风中飘飘荡荡,只觉得这位老师,有如神仙中人。大家都说:“先生的境界实在太高,学生们及不到。”他说:“这两句诗并不是出世之想,而是入世的一份定力。人要不强求名利,任何冲击都不致被动摇了。”在九溪十八涧茶亭中坐定,一盏清茗端来,他又吟起词来:“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无一语,答秋光。愁边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这是瞿师的得意之作,也是弟子们背诵得最多最熟的一阕词。

⑤瞿师小学毕业后考进有官费补贴的永嘉省立师范,在那一段日子里,他把学校图书馆的古典文学书全部读遍。对于诗词尤感兴趣,已能按谱填词,这就是他立志学词之始。师范毕业后,无钱马上念大学,就暂住乡村小学教书。在幽静的乡村里,他作了不少诗,“昨夜东风今夜雨,催人愁思到花残”,是他少年时的得意之作。瞿师于西北大学归来后,居于籀园图书馆附近,几乎翻遍了图书馆全部藏书,打下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立定了他一生为人为学的方针。他谦虚地说自己很笨,认为“笨”这个字很有意义,头上顶着竹册,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

⑥瞿师在抗战八年中,眼看河山变色,沉痛地作过几首慷慨歌词。他也目睹许多读书人,有的为了生活,不得不屈志事敌,有的却是利欲熏心,认贼作父。他曾作《瑞鹤仙》,以“玉环飞舞”讽汪精卫的“辛苦回风舞”。他对于一个士子的出处进退,评定水准是非常严肃的。自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四所基督教联合大学借英租界慈淑大楼开课。虽然弦歌不辍,但总不免国破家亡、寄人篱下的感触。瞿师在讲授词选时,常提起王碧山咏物词的沉咽,乃是一份欲哭无泪的悲伤,比起嚎啕大哭尤为沉痛。他回忆杭州,怀念西湖与之江母校,曾有词云:“湖山信美,莫告诉梅花,人间何世。独鹤招来,共临清镜照憔悴。”他看上去笑容满面,可是他内心是憔悴的,忧伤的。

⑦师生暌违的一段时日,他总频频赐书嘱我专心学业,勿为人间闲烦恼蚀其心血。他的片纸只字,我无不一一珍藏,时时捧读,有如亲聆教诲。他以毕生心血致力学问,以满怀仁爱,付予人间。以他的佛心佛性,必然往生西方。他临终时听师母吟他自己少年时得意之作,正如摇着短梦,飘然归去,内心必然因不辜负此生,而感到万分欣慰吧!

(摘编自《三十年点滴念师恩》,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A.琦君一生受夏承焘先生的影响很大,却未能及时撰文悼念,动笔写作本文时可谓百感交集。

B.夏承焘教授热爱诗词,小学的时候就已立志终身从事词学研究,并为此不断进取,成就非凡。

C.作为弟子,琦君记下了恩师的诸多诗词,并能从细节出发展开对先生的回忆,情真而意切。

D.回顾抗战时作诗及讲授词选两件事,都只是为了表现夏承焘教授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立场。

E.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夏承焘教授为学、教书、做人等生活片段,表现了夏承焘教授的精神风貌。

2)第②段琦君回顾“之江大学”的求学经历有什么作用?(6)

3)琦君曾在《鹧鸪天》一文中回忆夏承焘先生说:“他因时适地,寓教诲于诗词,真是充分发挥了‘温柔敦厚,诗教也’的古典精神。”本文中夏承焘先生“寓教诲于诗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

4)夏承焘先生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词学研究者,探究他的人生,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代学人呢?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8)

II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1)人生就是这样令人感慨:毕业分手的时候,大家是( )的青年;而今再见,大家都已华发苍颜。

2)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强调,打造一支( )的作家队伍是中国作协的一项重要工作。

3)换届后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可谓( ),相信他们应该不会辜负社会各界的期望。

A.年轻有为 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B.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C.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年轻有为

D.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年富力强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为纪念抗曰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C.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D.“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14. 给下面一段打乱顺序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②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

③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

④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⑤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⑥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A. ⑤①④⑥②③ B. ④⑤①②①⑥

C. ⑤②①④⑥③ D. ④①②⑤⑥③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16.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四位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5分)

人物: 荆轲 贝多芬 达尔文 鲁迅

示例: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有轻轻地来去,才能让梦长留心底。

1 ——

2 ——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巍山一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2B 3A 4.C 【解析】长大:高大 5.D 6.C 【解析】C项“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错误,原文说“上未之奇也”。 7.(1)(5分) 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数1分,干1分,亡1分,坐1分,句意通畅1分)  

2)(5分)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奇1分,亡1分,以闻1分,自 1分,句意通顺1分)

8.5分)“丝丝”这一叠词,看似平常,实则颇见巧妙。(1分)从音调上讲,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2分)从表达效果上看,“丝丝”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托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2分)

9. 6分)①借景抒情(1分),上片第一句,通过写杨柳丝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如万缕千丝的愁绪。(1分);② 衬托(1分),上片第三句用“楼小忒小藏不住”衬托出倚楼人繁多的愁绪。(1分);③ 以乐景写哀情(1分),第七句“海棠红近绿栏杆”词人看到竞相红艳的海棠花怒放在绿栏杆附近,花红栏绿的明丽之景下反衬下,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的伤愁愈加浓厚。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1分)

10. 6分)(1)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3)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1.25分)(1) B D B项“小学的时候就已立志终身从事词学研究”与原文不符合;D项以偏概全,夏承焘教授讲授词选,还意在表现其心忧天下的情怀。)

2)(6分)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求学时代的相关叙述,引出下文对夏先生往事的回忆;②交代自己师从夏先生的缘由;③通过细节生动地表现夏承焘先生学问深厚、亲切随和的特点。(答出一点2分,共3点,意思相近即可。)

3)(6分)①以诗传授为文之要,教导学生关注自然万物,发现灵感;②以诗阐明人生境界,教导学生淡泊名利而有定力;③以诗表明个人操守,引导学生正直做人,忧国忧民。(答出一点2分,共3点,意思相近即可。)

4)(8分)①古今成大学问者,不仅要有杰出的才华,还必须为人正直,品格端方。夏先生正直而忧国忧民,终成一代词学大家;汪精卫才华卓著,但丧失民族气节而为国人嘲讽。没有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不能坚守自己的品格,即使学问再大,也不能引领风骚,成一代翘楚。②刻苦自励,方可成就大业。夏承焘先生以“笨”字自我勉励,翻遍图书馆全部藏书,打下历史文化的深厚基拙。他对学问的执着和刻苦精神令人敬仰,这也成就了他璀璨耀眼的学术人生。

(观点明确,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合理分点阐述,6分;如从淡泊名利、豁达宽容、为人谦逊等角度阐述,言之成理均可。)

12. D 【解析】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年轻有为: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作为了,形容一个人很年轻但是很优秀。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13. D 【解析】A.句式杂糅,“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糅杂在一起;B.语序不当。应为“国家大剧院宣布将精心策划并承办31场演出”;C.主语不一致,应该为“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14. A【解析】⑤①为总起句,排在开头;强调古琴的特点,古琴是和其他三者的比较,④⑥为分说,故排⑤①之后;②③为因果关系,排最后。

15. 6分)(1)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2)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3)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填对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

16.5分)荆轲——生命就是一支萧萧寒风中的离歌,只有舍身不顾,才能成全大义。

贝多芬——生命就是一只被扼住咽喉的黄莺,只有用心歌咏,才能唱出最美的曲调。

达尔文——生命就是一次同自然亲近的旅行,只有敞开心扉,才能获得发现的快乐。

鲁迅——生命就是一片默无回响的荒原,只有用文字呐喊,才能让内心不再彷徨。每句体现了对生命的理解并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两句写对得5分,一句写对得3分,酌情给分)

17. 作文【立意分析】

表层含义:向上看即仰视或抬头,向下看即俯视或低头;在下面即位置在下面,在上面即位置在上面。

深层含义:①向上看可以理解为目标远大”“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下面可以理解为看到不足和差距,从而有一种向上的动力。②向上看也可以理解为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在下面可以理解为很渺小,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心。③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关注那些生活艰难却不失信心和勇气的人们在上面可以理解为自己还是幸福的,从而获得信心和勇气。④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只看到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在上面也可以理解为自负、高高在上,从而止步不前。

可以选择第一句立意,可以选择第二句立意,也可以二者兼之立意

【文言文参考翻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韩信没事就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很高兴,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女人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虽然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云南省大理市巍山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do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