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16-06-03 13:12:49

对联知识大全

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 浮舟沧海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蚕到死丝方尽

寿比南山 立马昆仑 一行白鹭上青天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人生自古谁无死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枝红杏出墙来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

四、对联的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否则拗口。

2.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3.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明月松间照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闭门推出窗前月

清泉石上流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投石冲开水底天

4.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五、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六、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

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七、对联和作官道德

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为愚为贤?古代没有发表施政演说的习惯,长篇文章不方便,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题对联,以表明自己的官风、心迹、政愿等等。一副对联言简意深,不但醒目,还可久存,至明代就已多见,到清代则几乎成了各级官衙普遍的故事了。 南宋有个余某,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有军政大权。他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

门楣是“靠实功夫”。对联表明他肩负重任,脚踏实地,以十年为期,治安全蜀的决心和意志。他还设招贤馆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但因事务繁忙,有时需要来访者略等,便在门上写了这样的对联:老子亦常来侍候;诸公聊复忍斯须。

联语诙谐亲昵。“老子”是谑称,非自傲之词。

清代宁波府郡署有一任太守写过如下的对联: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表示了自己重职守、勤政事、兴群言、慎举措的作风。

古人的作官道德就其要者来说,大约有5内容。

一曰不贪不贿。

《七修类稿》载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官署门联为: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为羞。

嘉靖年间有位叫钱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上联直刺那些爱钻钱眼的贪官污吏;下联则说明官爱民与民爱官的关系。

二曰爱民如子。

清代作诗有些名望的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的署联为: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他为桂林知府写的仪门对联也很有名: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

那些想循私舞弊的人见此,免不了要心寒腿软。

三曰法严法慎。

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的大堂对联立意是:我不判错案,你也别错告人: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

清代张鼎任徐州兵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权益极大,他的道署对联就是要表明自己官心似水。对联写得也很艺术: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都从心上过;官做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

四曰克己奉公。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是清代赵慎珍桂林府衙对联。

五曰政绩昭然。

清代工部尚书彭元瑞先任浙江督学时,门联为: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

是表示要多培养人才。梁上国任奉天府丞时署联是:勉力为之,正人心,原风俗,实惟根本,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训迪,勿懈功夫。

以端正社会风气,选拔才识之士为己任。

还有一类比较特别的对联也很值得介绍。古代地方酷吏有被老百姓赶走或杀死的,群众会说他们损阴德,咒骂他们无后或子女残疾。有的对联就以此为内容作为对自己的警戒。有个叫汪辉祖的就撰写了如下一联:官名父母须慈爱;家有儿孙望久长。

清代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这样提醒自己: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这种用对联权做施政纲领,对建立威信、贯彻政令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在接印前一日就悬挂了4副对联做安民告示。其中衙前照壁上的是:罔违道,罔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大堂联为: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这些对联语露冷锋,话带刀音,好人感到快意,歹徒觉着无情,联语一贴出,“四乡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

八、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九、对联趣话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最长的对联

1.号称[古今第一长联](180字)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注解:见于昆明大观园楼

2.不过更长的联在这里 (210)... ...

上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著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下联: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殉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写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附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注解:见于成都望江楼崇丽阁,此联上下合共210字,比上面提到大观园的对联180字还要多30字,不过此联没有大观园那副出名。但若论天下第一长联,这副顶多排第三,且看下面的两面副吧。篇三:对联句子样本

1.3米花边款对联

喜迎四季平安福 吉祥如意事事成 笑纳八方富贵财 荣华富贵年年顺

迎新春事事如意 事业兴旺时时顺 接鸿福步步高升 家庭和睦年年好

1.3米金鱼对联

天顺地顺一切顺 门迎春夏秋冬福 人和家和万事和 户纳东南西北财

平安富贵福星照 新年新景新富贵 如意吉祥好运来 进福进财进荣华

新春大吉鸿运开 家发如意兴旺宅 佳年顺景大发财 门迎富贵平安福

四面贵人相照应 年年顺心走鸿运 八方财宝进门庭 事事如意迎吉祥

天顺地顺一切顺 门迎鸿福长富贵 人和家和万事和 家居旺地永平安

平安富贵福星照 新年新景新富贵 如意吉祥好运来 进福进财进荣华

1.3米普通碎对联

门迎百福福星照 富贵平安福满堂 户纳千祥祥云开 吉祥如意喜盈门

日子红火年年好 宝地年年兴家业 合家欢乐事事顺 福门代代出人才

平安富贵吉星照 得财得福得平安 如意吉祥好运来 顺风顺水顺人意

合家欢乐迎富贵 人和家顺福星照 满堂和顺庆平安 心想事成鸿运开

家兴人兴事业兴 如意财源日日来 出入平安 福旺财旺运气旺 富贵吉祥年年红

千祥云集家昌盛福星高照时来运到家昌盛 一帆风顺 五福临门万事兴 心想事成百业兴

1.6米花边对联

佳节平安添富贵 行鸿运年年兴旺 新春如意多吉祥 迎百福岁岁平安

心想事成福临门 恭喜发财财到手 吉祥如意财运通 迎春接福福满堂

1.6米竹孩子

迎新春事事如意 吉星高照全家福 接鸿福步步高登 鸿运当头万事兴

合家欢乐迎百福 (黑红)天福地福全家福 满堂和顺庆平安 多福多财多吉祥

好年好景好运气 (黑红)生意兴隆连年盛 多福多财多吉祥 财源广进逐日增

1.6米普通对联

家和欢乐财源进 合家欢乐迎富贵 内外平安好运来 满堂和顺庆平安

人顺家和万事兴 丁财两旺永平安 福门吉祥千财旺 富贵双全幸福家

1.6米普通对联(两个小孩)

一帆风顺年年好 顺风顺水顺人意 万事如意步步高 好年好景好前程

万事如意吉祥年 新年送来吉祥福 满堂欢乐喜庆日 好运迎进平安财

1.6米彩鱼对联

年年顺心走鸿运 平安幸福快乐年 事事如意迎吉祥 吉祥如意百事顺

千祥入户好运来 满门平安好运来 百福迎门新春到 合家欢乐迎富贵

福旺财旺运气旺 富贵平安福满堂 家兴人兴事业兴 人和家顺万事顺篇四:对联知识大全2

对联知识大全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

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

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

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

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

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

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

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

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

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

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

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

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

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

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

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

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

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

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

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

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

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

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

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

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

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

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

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

此必要的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

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

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

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

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

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

鹤楼”、“同仁堂”。

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

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

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

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

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

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

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

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

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

的对联。

〖应对部分〗

24、【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

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

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

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

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

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

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

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

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

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

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5、【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6、【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27、【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

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主谓:面熟;

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28、【节奏相应】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

地灵。

29、【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

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

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此联在平仄、

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30、【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

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在一副

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

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

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

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

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

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甘霖成瑞

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

对。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

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

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二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正

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

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

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

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

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指的是上下

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

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

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

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其一要“形稳”。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其二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其三要“义稳”。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其四要“人稳”。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42、【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43、【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44、【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例: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颖,双关巧妙)。

45、【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座人名,而且套换数字引领,言之有实,构思相当新奇,不可多得)。

46、【诗钟】是清代中期以来文化人文娱活动的一种。它是在限定的短暂时间内,限定的特殊条件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活动。诗钟叫法来源是:在出题以后,把点燃的香横放着,香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香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说明时间已到,必须交卷,因此称为“诗钟”。诗钟的创作,一般采取出题、答卷、评定、发奖等一连串的方式,以集会形式进行。此种集会称为“吟社”、“诗钟社”、“折枝社”等,简称“社”。

47、【诗钟格】诗钟限定条件方式甚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称为“格”。都用一副七言对偶句组成。嵌字的,称为“嵌字格”,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两种方式。

48、【诗钟嵌字格】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一大类。指出题者指定几字,并要

示嵌在指定的位置的一种对联方式。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

49、【诗钟合咏格】即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例:“花落知多少,合咏,不犯题字: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

50、【诗钟分咏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联起来。例:近视眼,杨贵妃,分咏:面前但觉乾坤小,掌上犹嫌体态肥。

51、【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

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52、【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53、【重复用字规则】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例:春风吹来春气象,好曲奏出好风光(上联重复“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好”)。

54、【叠字、连珠】重复用字。例: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风、雨,山、水”称之为叠字或连珠)。

55、【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如:天地¦低昂¦龙虎¦气¦,雌雄¦争战¦帝王¦才¦。(各意节用竖线隔开)

56、【意境】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

57、【句眼】指一句诗、词、曲、赋、联中的最精当的,起到画龙点睛,盘活意境的字。

58、【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中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点断,字数在13之间;原为从词曲中使用的。如:此处有清风朗月,其人如劲柏苍松。(按古韵,柏,入声)“此处有”和“其人如”即为领字。

二、因联句〖韵律部分〗

59、【四声】汉语读音四个层次的声调读法,有“古韵”与“今声”两种分法,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

60、【今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

61、【今律】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两声为仄声。

62、【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63、【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

64、【用韵规则】使用古声一般要求注明,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联作中混用。

65、【平仄】古人做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仄声字,应当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包括上平和下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今音平仄:“阴平、阳平 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66、【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

67、【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除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68、【对联句脚平仄规则】对联句脚对马蹄韵的运用,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句脚篇五:引用 对联对偶句知识大全

引用 对联对偶句知识大全

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对偶句是由对偶组成的句子。对偶句是相似与对联的句子。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严式对偶的要求极严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对、不能有相同的字。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李白在严式的对偶中上下句双数的字第二、四、六.字平仄须不同平仄相对。对联术语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出句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出对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对公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对对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全联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半联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单联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套联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支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比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副①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称。言①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②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③讲说。如巧对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字①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对联有集字一法。②文字的数量。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③人的表字。如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扁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颜即题匾额处门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额悬于门屏

之上的牌匾。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幛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要求与联相配。《应世文件作法详解》幛有横竖的分别横幛通俗叫作额子竖幛通俗叫做幛子。横披①长条形的横幅书画其轴在左右两端。宋·米芾《画史·唐画附五代》荆浩画毕仲愈将叔处有一轴段缄家有横披。②相当于横额常与春联配合使用多为纸制亦称横幅、横疋、横头。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对联句子大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