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阶段测试卷二

发布时间:2019-03-07 02:15:01

九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测试卷(二)

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1分)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分)

3)人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那样: 。(2分)

4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2分)

5)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4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它chén miǎn )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

2)巍峨zhēng róng )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

3)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yī xiè qiān lǐ( )。

4)我的心像初试歌喉的云雀tōng xiāo dá dàn )地啼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了,房屋也倒坍了不少。

B.你不过故意装出这一副凶恶的姿态,到了最后关头,就会显出你的仁慈恻隐来。

C.《威尼斯商人》中,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

D.全市中小学生诵读东坡诗文,讲传东坡故事,乐此不疲,让东坡精神撒遍眉州大地。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否重视课内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删去 “是否”)

B.只有一到周末,他就去少年宫学习书法。(把“只有”改为“只要”)

C.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删去“通过”)

D.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把“改进”改为“提高”)

5.仿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4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 ——我说:“ 。”

二、(46分)

(一)曹刿论战10分)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齐师我(

2)又何焉(

3)弗敢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的“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 文章第②段写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的特征。

D. 文章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二)孟母断织9分)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学而归 / 克,公问其故 B.孟母 / 今齐地千里

C.孟子惧而问其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事子思 / 必有我

10.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11.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请你根据本文,说说孟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分)

(三)论压力10分)

季羡林

①《参考消息》曾经以半版的篇幅介绍了外国学者关于压力的说法。我也正考虑这个问题,因缘和合,不免唠叨上几句。

②什么叫“压力”?上述文章中说:“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我一向认为,定义这玩意儿,除在自然科学上可能确切外,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上述定义我看也就行了。

③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政变,担心被毒害被刺杀。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比任何人都大。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等。至于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

④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从大处来看,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一说就懂。我举自己做一个例子。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但是却来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这对我形成颇大的压力。以写文章而论,有的我实在不愿意写,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应。应就是压力。于是“拨冗”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

⑤压力如何排除呢?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我的“三不主义”的第三条是“不嘀咕”,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12.下列不属于作者说的“压力是好事”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臭氧层出洞等,人们感觉到了压力,然后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是好事。

B.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而没有这些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这些压力也是好事。

C.作者自己“已至望九之年”,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还是对他形成颇大的压力,而这压力往往能使他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所以这也是好事。

D.资本家钱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也是很大压力,于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千方百计赚钱,增加资产,这也是好事。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定义在自然科学上可能是确切的,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

B.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看似没有压力,实际上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C.文章第④段通过举例,论证了没有压力社会将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的观点。

D.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的压力,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不可杞人忧天。

14.平常我们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排除压力。(4分)

(四)树枝与名片17分)

[日]西村寿行

①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②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③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④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⑤小船摇荡于波涛中,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⑥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⑦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⑧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装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印象。

⑨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⑩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⑪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⑫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⑬二十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了下来,我当上了作家。

⑭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二十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⑮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⑯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二十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⑰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二十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的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⑱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二十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

15.概括文章主要事件,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二十年前,“我”在小渔船上,(1

现在,少年在小渔船上,(2

16.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17.分析第⑮段“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在文中的作用。(4分)

18.第⑱段“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二十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这句话的含义,你读懂了吗?请写出你的理解。(5分)

三、(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思想……

请以“重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A)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B)我注意到,那两个会游水的野人游得比那逃跑的野人慢多了;他们至少花了一倍的时间才游过了河。这时候,我脑子里突然产生一个强烈的、不可抗拒的欲望:我要找个仆人,现在正是时候;说不定我还能找到一个侣伴,一个帮手哩。这明明是上天召唤我救救这个可怜虫的命呢!我立即跑下梯子,拿起我的两支枪——前面我已提到,这两支枪就放在梯子脚下。然后,又迅速爬上梯子,翻过山顶,向海边跑去。我抄了一条近路,跑下山去,插身在追踪者和先跑者之间。……第一个野人被我打倒之后,同他一起追来的那个野人就停住了脚步,仿佛吓住了。于是我又急步向他迎上去。当我快走近他时,见他手里拿起弓箭,准备拉弓向我放箭。我不得不先向他开枪,一枪就把他打死了。那先跑的野人这时也停住了脚步。这可怜的家伙虽然亲眼见到他的两个敌人都已经倒下,并且在他看来已必死无疑,但却被我的枪声和火光吓坏了。他站在那里,呆若木鸡,既不进也不退,看样子他很想逃跑而不敢走近我。

1.A文段出自《 》,鲁达救的人是

B文段出自《 》,“我”救的人是 。(2分)

2.请分别根据两位主人公救人的动机,谈谈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4分)

3.联系原著,A文段中鲁达打死了镇关西后躲到哪里去了?他得到了谁的帮助?(4分)

九年级语文下册 阶段测试卷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