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美学思想特点新论

发布时间:2020-11-13 09:16:59

宋代美学思想特点新论

秦红梅;郑苏淮

【摘 要】宋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和整个宋代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思想发展、学术发展紧密相关,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美学主体意识的突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美学理论体系、美学讨论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美学的审美价值由"用"发展为"玩".这四个特点使得宋代社会中的各类艺术都突破了社会功用的藩篱,张扬出艺术家的个性.在这样一个时代精神的土壤中,宋代美学思想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8)005

【总页数】5页(P110-114)

【关键词】宋代美学;主体意识;认识论;理论体系;审美价值

【作 者】秦红梅;郑苏淮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江西,南昌,330038;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江西,南昌,33003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社会科学

第 38 卷第 5 期2007 年 9 月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NANCHANCUNIVERSITY Vol.38No.9Sep.2007宋 代 关 学 思 想 特 点 新 论秦 红 梅 , 郑 苏 淮(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科研处 , 江西 南昌 330038 )摘要 :宋代 美学思想的发展和整个宋代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思想发展 、 学术发展 紧密相关 ,呈现 出四 个显著特点 :关学主体意识 的突出 、形成 了较为 完备的 美学理论体 系、 美学讨论的重心 由本体论转向 了认识论、 美学的 审美价值 由“ 用 ” 发展为 “ 玩 ” 。 这四 个特点使得 宋代社会 中的各类 艺术都突破 了社会功 用 的 藩篱,张扬 出艺术 家的个性。在这样一 个时代精神的土壤 中, 宋代 美学思想呈现 出独特的风采。 关键词 :宋代 美学; 主体意识 ; 认识论 ; 理论体 系;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 : K2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0448(2007)05 -0110-05宋代美学思想 的发展 ,呈现 出 自己 时代 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和整个宋代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 思想发展 、学术发展 紧密相关 的。 有 的论者对此 已 经有了比较深 入 的认识 :“宋代是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烂熟期 , 与宋代 巨 大的科学与人文学 科的成果相应 ,宋代哲学也取得 了中国古代哲学的 集大成的形式 ,代表性成果就是朱熹的理学本体论 的建立 ,它是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成为封 建专制制度意识形态 的理论基础 。” … ( 3 页 ) 这虽然 是从哲学史的角度看问题 ,但对美学思想史 的研究也是有启发的。 宋代美学的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可 以归纳为以下 四个方面 :宋代美学主体意识 的突 出宋代美学思想发展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体意识的突出。“ 主体意识 ”一般是指人的主人意识或自主活动的意识 ,亦就是要作外物的主人 , 同时也 要作 自己 的主人 、 自己掌握 自己 的命运 的意识。 ”[21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此曾经说过 :平 常我们使 用 这 个“ 我 ” 字, 最初 漫 不觉其 重 要 , 只 有 在 哲 学 的 反 思 里 , 才 将“ 我 ” 当作一 个考察的对 象。 在“ 我 ” 里 面我们 才有 完全纯粹的 思 想 出现。 动物就 不能说 出一 个“ 我 ” 字。 只 有人 才能说 “我 ” , 因为只 有人才有思 维【 31 ( 82 页 ) 。 由此我们可 以 说“ 我 ” 的意识其实就是人 的主体意识 ,其存在的基本根据是人有思维 的能力。 人 的这种主体意识也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 的过程 , 并不是在历史发展的某一天突然诞生的。 按照这个 主体意识的概念来反思宋代美学思想发展 的特点 , 就会发现 ,宋代美学思想 已经有 了较为 明显 的主体 意识。当然 ,宋代美学 家们所使用 的话语 系统与 当 代关于主体意识讨论 的话语系统存在一定 的差异 。 最早涉及人的主体意识的宋代思想家是周敦颐。 他 在著名的《 太极 图说》 中用《 周易》 的思想来解释《 太 极图》 ,提 出了一个宇宙生成的模式 。 他说 : 万物 生 生 , 而 变化 无 穷 焉。 惟人也得其 秀而 最灵。 形 既 生 矣 , 神 发 知 矣。 五性 感动 而 善恶 分 , 万 事 出矣。 圣人定之 以 中 正仁 义 , 而 主静 ( 自注 云 :无欲故静 ) , 立人 极焉。故 圣人与 天地合其德 , 日 月合其 时 ,四时舍其序 ,鬼神合其 吉凶 。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 凶 【 41 ( 48 页 ) 。周敦颐在讨论宇宙发生论时顺理成章地讨论了收稿 日期 : 2006- 05 - 27修回 日期 : 2007- 07-14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 两宋美学研究 ”(编号: 05ZX205) 。作者简介:秦红梅( 1970- ) ,女,江西南昌人 ,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 、文论研究 ;郑苏淮( 1958- ) ,男 ,江苏淮阴人 ,教授,从事美学 、文艺学研究。第 38卷第 5 期 2007年9月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OF NANCHANC UNIVERSITY Vol.38 No.9 Sep.2007用”发展为玩。这四 个特点使得 宋代社会 中的各类 艺术都突破 了社会功 用 的 藩篱,张扬 出艺术 家的在这样一 个时代精神的土壤 中, 宋代 美学思想呈现 出独特的风采。关键词 :宋代 美学; 主体意识 ; 认识论 ; 理论体 系;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 : K244文章编号 :1006-0448(2007)05 - 0110-05这些特点是和整个宋代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思想发展 、学术发展 紧密相关 的。 有 的论者对此 已经有了比较深 入 的认识 :会由盛转衰的烂熟期 , 与宋代 巨 大的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成果相应 ,宋代哲学也取得 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的形式 ,代表性成果就是朱熹的理学本体论的建立 ,它是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成为封建专制制度意识形态 的理论基础 。…3页)这虽然是从哲学史的角度看问题 ,但对美学思想史 的研究主体意识自主活动的意识 ,亦就是要作外物的主人 , 同时也要作 自己 的主人 、 自己掌握 自己 的命运 的意识。我字, 最初 漫 不当作一 个考察的对 象。 在里面字。只有人 才能说,因为只 有人才有思 维【3182页 ) 。由此我们可 以 说的意识其实就是人 的主体意识 ,其存在的基本根据是人有思维 的能力。 人的这种主体意识也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 的过程 ,并不是在历史发展的某一天突然诞生的。 按照这个主体意识的概念来反思宋代美学思想发展 的特点 ,就会发现 ,宋代美学思想 已经有 了较为 明显 的主体意识。当然 ,宋代美学 家们所使用 的话语 系统与 当代关于主体意识讨论 的话语系统存在一定 的差异 。最早涉及人的主体意识的宋代思想家是周敦颐。 他在著名的《 太极 图说》 中用《 周易》 的思想来解释《 太极图》 ,提 出了一个宇宙生成的模式 。 他说 :万物 生 生 , 而 变化 无 穷 焉。 惟人也得其 秀而 最灵。 形 既 生 矣 , 神 发 知 矣。 五性感动 而 善恶 分 , 万 事 出矣。 圣人定之 以 中正仁 义 , 而 主静 ( 自注 云 :无欲故静 ) , 立人极焉。收稿 日期 : 2006- 05 - 27修回 日期 : 2007- 07-14两宋美学研究作者简介:秦红梅( 1970- ) ,女,江西南昌人 ,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 、文论研究 ;郑苏淮( 1958- ) ,男 ,江苏淮阴人 ,教授,从事美学 、文第 5 期 秦红梅等:宋代美学思想特点新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以及人与万物的区别等问题。 周敦颐认为“ 人 ” 的诞生 与宇宙间万事万物 的诞生 一样 ,都是阴 、 阳“ 二气 ” 和金 、 木 、 水 、 火 、 土“ 五行 ” 交 感的结 果 , 所 不 同的 是惟 人 也 得 其 秀 而 最 灵” 。 “人 ” 之所以不 同于万事万物 ,不在于与万事万物有什么不 同的本质 ,而在于人从二气五行之 中获得 了“ 秀 ” 气 , 获得 了 “真 ” 与 “ 精 ” , 因而 是最 具“ 灵 ” 性 的。这个 “ 灵 ” 主要 表现为 “知 ” , 有 了 “ 知 ” , 五行之 性就可 以感于外物而 动于 内心 , 就可 以 分辨出善与恶 。可 以看出,周敦颐正是在极力区分“ 人 ” 与 “ 物 ”的区别 ,这种 区别正是入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 一般认为理学家是思想保守的 ,是形成 中国社 会保守的思想根源。 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思 考就会发现 ,理学家们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将人的主 体意识给挖掘出来了 ,将人的理论思维水平提升了。 正是在这个层 面上 , 我们要感谢理学 家们的贡献。 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必然带来美学理论思维水平的 提升。李泽厚在其《 美的历程》 中对此有所感受 : 与从 中唐经 晚唐到北 宋的这种 艺术发 展相吻 合 ,在 美学理论上 突 出 来的 就 是 对 艺术风格 、韵味的追求。 所 以 , 不 是 白居 易 的诗论 , 而 恰好是 司 空 图的 《 诗品 》 , 倒 成 为后期封建社会真正优 秀的 艺术作品 所体 现的 美学观。 它 在《 沧 浪诗话》 中获得 更 为 完整的理论形 态【 51 ( 158 页) 。中国美学发展到宋代 ,才真正可 以称之为美学 。 美学应该将人在审美实践 中获得 的经验提升为理 论 ,并思辨性的对其进行论证或证伪 ,而不是仅仅记 录人的审美感受而 已 。 在宋代美学 中, 远远还不止 一部《 沧浪诗话》 具有理论形态 ,而是在一 系列 的著 作和人物的美学思想中都具有理论形态了 ,如苏轼 、 朱熹的美学思想和郭熙的《 林泉高致》 中,都充满了 思辨性 ,都有极为强烈的理论色彩。 思辨色彩 、理论 色彩的凸显 ,说明美学家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应该 说 ,正是宋代美学家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才使得宋代 美学思想能够深入发展 ,并取得超过前代的成就。宋代 美学形成 了 一个较为 完备的理论体 系宋代美学思想发展 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美学理论体系。一般而言 ,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理论思维水 平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而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又 与宋代理学的兴起有着密切 的关 系。“ 理论思维 突破了直接经验的狭隘视界 ,使人的思维具有全面性 、 深刻性 、普遍性和创造性 ,并具备对实践的洞察力和 预见力 ,从而对人的认识和 实践活动产生重要指导 作用。” 【 61 也就是说理论思维是一种将人 的认识 引向深入的思维方式 。 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对学术研 究以及研究成果 的形态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 果没有理论思维的话 ,就正 如马克思所说 : “没有理论思维 ,就会连两件 自 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 ,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 的联 系都无法 了解。” ‘ 71 ( 482 页 ) 宋代理学兴起和盛行 ,恰恰培养 了学者们的理论思维 , 随着理学问题讨论的逐步深入 ,学者们理论思维的水平也逐步得到 了提高。宋代理学 的兴起是儒学在新形势下 的复兴 ,也 是儒学 自身的一次理论嬗变 。 正如赵吉惠 、郭厚安 等所说 :儒 学的先天 不 足之 处 ,使其难 以 完全 制服和代替佛、 道 两 家,在与佛 、 道 的 激烈 竞争中,儒 学缺乏理论性 、 思辨性的 弱 点 完 全地显露 出来。 儒 、道 、佛三足鼎立局 面 的 出现 ,也从 另 一 方 面 说 明儒 学的 理 论 不 能 完全地满足 民族的 需要。 儒 学的严重缺 陷 和 面 临 的 挑 战 , 使许 多儒 家 学者激 动 不 安他们 一 心 要 改 变 儒 学 的 困 境‘ 81(513页)。宋代一批儒家学者奋起迎接挑战,抛弃经学 的 繁琐章句之学 、剥去玄学神秘空疏外衣 ,融汇佛 、道 的思想精华 ,创立 了包罗 天地 、思贯古今的理学思想 体系。因此 , 后 来 的学 者又 将理学称之为新儒学。 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宋学 ,并指 出宋学与汉学 的 区别。如漆侠先生就说 :在 东汉末年传统的章句之学讲授形式下 , 表现 出的 两种治 学态度 :石 广元等三人显然按照经 师们 的章句的 传授 ,走上 务于 精的道路 ; 诸 葛亮则一反传统的 学习方 法 , 不 务章句, 而独观其 大 略” , 即从 经 的要 旨方 面 入 手 , 从 而 与 石 广 元 等 大 不 相 同。… …在章句之 学的 全胜 时期 , 一 些 杰 出之 士如诸 葛亮即 已 突破章 句之 学的局 限 , 从 领会经 的要 旨出发 ,达到对经籍的理解 ,走 上新的治 经 方 法和道路。 以 义理之学的 宋 学代替 了汉 学的章 句之学,其主要的 、基本 的区别在于 :汉儒 治 经 ,从章句训诂方 面入 手 , 亦即从细 微 处入手 , 达到通 经 的 目的 ; 而宋儒 则摆脱 了 汉儒 章 句之 学的 束缚 , 从第 5期秦红梅等:宋代美学思想特点新论人的诞生 与宇宙间万事万物 的诞生 一二气和金 、 木 、 水 、 火 、 土五行交感的结 果 , 所 不 同的 是之所以不 同于万事万物 ,不在于与万事万物有秀气 , 获得 了真与精因而 是最 具灵性的。这个主要 表现为知有 了五行之性就可 以感于外物而 动于 内心 , 就可 以 分辨出善与物的区别 ,这种 区别正是入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一般认为理学家是思想保守的 ,是形成 中国社会保守的思想根源。 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 ,理学家们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将人的主体意识给挖掘出来了 ,将人的理论思维水平提升了。正是在这个层 面上 , 我们要感谢理学 家们的贡献。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必然带来美学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李泽厚在其《 美的历程》 中对此有所感受 :与从 中唐经 晚唐到北 宋的这种 艺术发展相吻 合 ,在 美学理论上 突 出 来的 就 是 对艺术风格 、韵味的追求。 所 以 , 不 是 白居 易的诗论 , 而 恰好是 司 空 图的 《 诗品 》 , 倒 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真正优 秀的 艺术作品 所体现的 美学观。 它 在《 沧 浪诗话》 中获得 更为 完整的理论形 态【 51 ( 158 页) 。中国美学发展到宋代 ,才真正可 以称之为美学 。美学应该将人在审美实践 中获得 的经验提升为理论 ,并思辨性的对其进行论证或证伪 ,而不是仅仅记录人的审美感受而 已 。 在宋代美学 中, 远远还不止一部《 沧浪诗话》 具有理论形态 ,而是在一 系列 的著作和人物的美学思想中都具有理论形态了 ,如苏轼 、朱熹的美学思想和郭熙的《 林泉高致》 中,都充满了思辨性 ,都有极为强烈的理论色彩。 思辨色彩 、理论色彩的凸显 ,说明美学家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应该说 ,正是宋代美学家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才使得宋代美学思想能够深入发展 ,并取得超过前代的成就。一般而言 ,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而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又与宋代理学的兴起有着密切 的关 系。理论思维 突破了直接经验的狭隘视界 ,使人的思维具有全面性 、深刻性 、普遍性和创造性 ,并具备对实践的洞察力和预见力 ,从而对人的认识和 实践活动产生重要指导作用。61也就是说理论思维是一种将人 的认识 引向深入的思维方式 。 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对学术研究以及研究成果 的形态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果没有理论思维的话 ,就正 如马克思所说 :‘71482宋代理学兴起和盛行 ,恰恰培养 了学者们的理论思维随着理学问题讨论的逐步深入 ,学者们理论思维宋代理学 的兴起是儒学在新形势下 的复兴 ,也是儒学 自身的一次理论嬗变 。 正如赵吉惠 、郭厚安等所说 :儒 学的先天 不 足之 处 ,使其难 以 完全制服和代替佛、 道 两 家,在与佛 、 道 的 激烈竞争中,儒 学缺乏理论性 、 思辨性的 弱 点 完全地显露 出来。 儒 、道 、佛三足鼎立局 面 的出现 ,也从 另 一 方 面 说 明儒 学的 理 论 不 能完全地满足 民族的 需要。 儒 学的严重缺 陷和 面 临 的 挑 战 , 使许 多儒 家 学者激 动 不安他们 一 心 要 改 变 儒 学 的 困 境‘ 81(513宋代一批儒家学者奋起迎接挑战,抛弃经学 的繁琐章句之学 、剥去玄学神秘空疏外衣 ,融汇佛 、道的思想精华 ,创立 了包罗 天地 、思贯古今的理学思想体系。因此 , 后 来 的学 者又 将理学称之为新儒学。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宋学 ,并指 出宋学与汉学 的区别。下表现 出的 两种治 学态度 :石 广元等三人显然按照经 师们 的章句的 传授 ,走上 务于精的道路 ; 诸 葛亮则一反传统的 学习方 法 ,不 务章句, 而即从 经 的要旨方 面 入 手 , 从 而 与 石 广 元 等 大 不 相 同。… …在章句之 学的 全胜 时期 , 一 些 杰 出之士如诸 葛亮即 已 突破章 句之 学的局 限 , 从领会经 的要 旨出发 ,达到对经籍的理解 ,走上新的治 经 方 法和道路。 以 义理之学的 宋学代替 了汉 学的章 句之学,其主要的 、基本的区别在于 :汉儒 治 经 ,从章句训诂方 面入手 , 亦即从细 微 处入手 , 达到通 经 的 目的 ;而 2007 年经的要 旨、 大 义 、 义理之所在 , 亦 即从 宏 观 方 面 着眼 , 来理解经典的要 旨,达到通经 的 目的 。总之 ,从方 法论上说 , 汉学属 于微观 类型 , 而 宋 学则属 于 宏 观 类 型 。 在我 国 古 代 学术发展上 , 宋学确 实开创 了 学术探 索 的新局 面 ,并表现 了 它 独特 的 新 思路和 新 方 法[9] ( 5 页) 。漆侠先生所说的“ 宏观类型 ”、 “ 学术探索 的新局面 ” 以及 “ 独特 的新思路和 新方法” , 主要表现在理论思维上 。 这种理论思维的把握方式不 同于过去 感性地 、实践地 和 直觉地把握方式 , 而是 一 种 形 上 地 、逻辑严密地对世界 的把握方式。 理论思维的发 展,标志着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的提高 , 同时也标志 着人们思维能力 的提高。 只有理论思维的发展 ,各 种学术的理论体系才可 能建立和深入发展 ,人类才 可能凭借理性真正掌握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理论思潮 的冲击洗礼下 ,宋代美学思想才形 成体系。 除李泽厚所说的严羽 的《 沧浪诗话》 外 ,如 苏轼所提出的“ 有道有艺 ”、 “ 身与竹化 ”、 “ 静故 了群 动 ,空故纳万境” 、 “ 虽 无常形 , 而有 常理” 、 “ 萧散简 远,妙在笔画之外等命题 ,就建构 了一个涉及审美主体 、审美对象 、 审美感兴等一 系列 问题 的美学体系。再如郭熙在《 林泉高致》 提 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 ” 、 “ 林泉之心 ”、 “ 可行 、 可 望 、可 游 、可居” 、 “ 一概 画之 ,版图何异” 、 “ 山得水而活 ,水得 山而媚” 等一 系列命题 ,建立起一个涉及 审美感兴 、审美主体 、 审美理想 、审美典 型 和 审美辩证法 的美学思 想体 系。 自 成体系的学者至少还有欧 阳修 、 王 安石 、张载 、韩 纯全 、张戒 、朱熹 、陆九渊 、陈亮等一批时代俊杰 。 如 果纵观宋代的美学思想 ,还有一些思想家虽然没有 建立美学思想体系 ,但他们在某些方面 、某些命题上 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新的见解 ,这 同样是推动美 学思想体系化的努力和贡献。 由此可 见 ,说宋代美 学思想形成了体系,其主要标志不是 出现大部头的 美学专著 ,而是 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美学的主要问题 , 如美的本体问题 、审美主体问题 、审美价值超越性问 题 、美的形 上 根 据 问题 以 及 艺 术 中的审美创造 问 题等。 =宋 氏美学讨论 的重心 已 由本体论转 向了认识论宋代理学一 开 始就存在理 、 气 、 心 三 种不 同路 向,以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理学长期处 于 主流地位。 随着时代的推移 、 社会矛盾 的转换 , 以程颢 、 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逐步走 向社会主流 ,从理学 向心学 的 转换标志着 中国古代哲学 由本体论 向认识论 的转 换 ,这个转变对整个社会文化思想产生 了深刻而广 泛的影响。 美学在发展过程 中,也形成 了 由本体论 向认识论和审美心胸的转变 ,这个转变说明了中国 美学 自我发展具有 内在动因 。转变首先表现在对审美心胸的研究上。 如郭熙在《林泉高致》 中谈到画 家要对 自然 山水做直接 的审美观照时说 :学画 花者, 以 一株花置深坑 中, 临其上 而 瞰之 , 则花之四 面得矣。 学画 竹者 ,取一 枝竹 , 因月夜照其影与素壁之上 , 则竹之真 形出矣。学画 山 水者何以 异此? 盖 身即山水而取之 , 则 山 水之意度见矣I101 ( 67 页 ) 。 只有直接的观照 , 才能发现 自然 山水的审美形象。 所谓 “ 山水之意度 ”就是 山水 的审美形象 , 也就是审美的 自 然。 郭熙认为 ,为了发现审美的 自 然 ,画家必须有 一个审美 的心胸 ,也就是“ 林泉之心 ”是欢快 的 、 活泼 的 , 是云 淡 风轻近 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 般 的 闲淡心胸 。 没有这个审美 的心 胸 , 就不可能实现审美 的观照 , 就不 可 能发 现审美 的 自然。 审美的心胸是实现审美观照的主观条件。 叶朗先生 就指 出 :这个审美的 心 胸 , 不 仅对 艺 术的 创 造 是必要的 , 而 且对艺术的欣赏也是必要的 。 对于 艺术的创造者来说 ,没有审美的心 胸 , 就不 能发现 自然 山 水 的 审美价值 , 不 能 发 现审美的 自然 ; 对于 艺术的鉴赏者来说 ,没 有审美的心 胸 , 就 不 能发现 艺术作品 的 审 美价值 , 不 能 感 受和 把握 作 品 的 审 美 意 象‘ … ( 279 页) 。 审美心胸理论的建立 ,说明中国古典美学 已经注意到了审美主体的问题 ,认为没有审美主体的发 展 ,就不可能发现客体的审美价值。 这个转 向指 出 了美学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 即重视审美主体和 审美 心胸的研究。转变其次表现在对 审美创造过程 的深入研究上 。也就是 郑板桥说 的从“ 胸 中之竹 ” 到 “ 手 中之 竹的过程 。 苏轼在审美创造理论 中提 出 了“ 成竹 在胸” 和 “ 身与竹化 ”的命题。 苏轼在《 文与可 画贫笃谷偃竹记》 中说 :故画 竹 必先得成竹 于胸 中,执笔 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 者, 急起从之 , 振笔 直 遂 , 以经的要 旨、 大 义 、 义理之所在 , 亦 即从 宏 观方 面 着眼 , 来理解经典的要 旨,达到通经 的目的 。总之 ,从方 法论上说 , 汉学属 于微观类型 , 而 宋 学则属 于 宏 观 类 型 。 在我 国 古代 学术发展上 , 宋学确 实开创 了 学术探 索的新局 面 ,并表现 了 它 独特 的 新 思路和 新方 法[9] ( 5 页) 。宏观类型、学术探索 的新局面以及独特 的新思路和 新方法主要表现在理论思维上 。 这种理论思维的把握方式不 同于过去感性地 、实践地 和 直觉地把握方式 , 而是 一 种 形 上地 、逻辑严密地对世界 的把握方式。 理论思维的发展,标志着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的提高 , 同时也标志着人们思维能力 的提高。 只有理论思维的发展 ,各种学术的理论体系才可 能建立和深入发展 ,人类才可能凭借理性真正掌握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理论思潮 的冲击洗礼下 ,宋代美学思想才形成体系。 除李泽厚所说的严羽 的《 沧浪诗话》 外 ,如苏轼所提出的有道有艺身与竹化静故 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虽 无常形 , 而有 常理萧散简远之林泉之心可行 、 可 望 、可 游 、可居一概画之 ,版图何异山得水而活 ,水得 山而媚等一系列命题 ,建立起一个涉及 审美感兴 、审美主体 、 审美理想 、审美典 型 和 审美辩证法 的美学思 想体 系。自 成体系的学者至少还有欧 阳修 、 王 安石 、张载 、韩纯全 、张戒 、朱熹 、陆九渊 、陈亮等一批时代俊杰 。 如果纵观宋代的美学思想 ,还有一些思想家虽然没有建立美学思想体系 ,但他们在某些方面 、某些命题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新的见解 ,这 同样是推动美学思想体系化的努力和贡献。 由此可 见 ,说宋代美学思想形成了体系,其主要标志不是 出现大部头的美学专著 ,而是 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美学的主要问题 ,如美的本体问题 、审美主体问题 、审美价值超越性问题 、美的形 上 根 据 问题 以 及 艺 术 中的审美创造 问题等。宋代理学一 开 始就存在理 、 气 、 心 三 种不 同路向,以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理学长期处 于 主流地位。随着时代的推移 、 社会矛盾 的转换 , 以程颢 、 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逐步走 向社会主流 ,从理学 向心学 的转换标志着 中国古代哲学 由本体论 向认识论 的转换 ,这个转变对整个社会文化思想产生 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美学在发展过程 中,也形成 了 由本体论向认识论和审美心胸的转变 ,这个转变说明了中国美学 自我发展具有 内在动因 。学画 花者, 以 一株花置深坑 中, 临其上而 瞰之 , 则花之四 面得矣。 学画 竹者 ,取一枝竹 , 因月夜照其影与素壁之上 , 则竹之真形I 101 (67只有直接的观照 , 才能发现 自然 山水的审美形象。所谓山水之意度少年般 的 闲淡心胸 。 没有这个审美 的心 胸 , 就不可能实现审美 的观照 , 就不 可 能发 现审美 的 自然。审美的心胸是实现审美观照的主观条件。 叶朗先生就指 出 :这个审美的 心 胸 , 不 仅对 艺 术的 创 造是必要的 , 而 且对艺术的欣赏也是必要的 。对于 艺术的创造者来说 ,没有审美的心 胸 ,就不 能发现 自然 山 水 的 审美价值 , 不 能 发现审美的 自然 ; 对于 艺术的鉴赏者来说 ,没有审美的心 胸 , 就 不 能发现 艺术作品 的 审美价值 , 不 能 感 受和 把握 作 品 的 审 美 意象279页) 。审美心胸理论的建立 ,说明中国古典美学 已经注意到了审美主体的问题 ,认为没有审美主体的发展 ,就不可能发现客体的审美价值。 这个转 向指 出了美学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 即重视审美主体和 审美心胸的研究。胸中之竹到手 中之竹成竹在胸和追其所 见 , 如 兔 起 鹘 落 , 少纵 则 逝 矣[12]( 235 页) 。 就是说 ,画家动笔之前 ,胸中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 、清晰的审美意象。 这个审美意象就是郑板桥说的 “ 胸中之竹 ”, 苏轼称之为 “成竹在胸” 。 如果胸 中 没有完整的审美意象 ,画出的形象就没有生命 、就失去了审美价值。 为了实现将“ 成竹在胸 ”转化成艺术的形象 ,还需要审美创造的特殊精神状态 ,这就是“ 身与竹化 ”的精神状态。转变再次表现在对艺术思维的特点有深入和清 晰的了解 。 艺术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两种不 同的思维 形式 ,艺术思维主要运用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 如果要深入地掌握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规律 ,就 要深入地研 究艺术思 维 的特点。 严 羽 在《 沧浪诗 话》 中提出了“ 妙悟说 ” 与 “ 别材别趣说 ”。 他指 出 : 大抵禅 道 惟 在妙 悟 , 诗道 亦 在妙 悟。且孟襄 阳 学力 下 韩退之远 甚 , 而 其诗独 出 退之之上 ,一味妙悟而 已 。 惟悟乃 为 当行 , 乃 为本 色[13]( 12 页) 。严羽又说 :夫诗有别 材 , 非 关 书也 ; 诗有别趣 , 非 关理也。 然非 多读 书, 多穷理 , 则不 能极其 至。所谓 不 涉理路 ,不 落言 筌者,上也。 诗 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 挂 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 处透彻玲珑 , 不 可 奏泊 ,如 空 中之音 ,相 中之 色, 水 中之 月 ,镜 中之 象, 言有尽而 意无 穷。‘ 13] ( 26 页 ) 严羽所说的“ 妙悟 ” 是指诗人特有 的一 种思维方式 ,这种方式有别于“ 学力 ” , 是一种 “ 别材 ” 、 “ 别 趣” , 和多读书 、多穷理不是一 回事 ,所 以是“ 不涉理 路 ,不落言筌” 的 ,是 “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的,就象 “空 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一样可 见可闻却难以把握。 可 以看出,严羽是用“ 妙悟 ” 来 概括艺术思维的特点。 当然 ,艺术思维能力和一个人读书多少 的学历确实不是一 回事 。 如《 国风》 多 出于征夫思妇之 口 ,他们不一定读过多少书 ,但是他 们的妙悟 ( 艺术思维 ) 能力却十分强 。 相反 ,读书多 的人 ,艺术思维能力并不一定强。 大学 问家未必是 大诗人 ,大诗人则往往是大学 问家。 严羽正是看到 这一点 , 所 以他特别强调然非多读书, 多穷理 , 则不能极其至” 。 妙悟加上学力 ,诗歌创作才能“ 极其 至” , 正如苏轼 的《 薄薄酒》 一 诗 , 从薄 薄酒 , 胜 茶汤 ; 粗粗布,胜无裳。 丑妻恶妾胜空 房” 中悟 出 “ 百 年瞬息万世忙 ,夷齐 、盗跖俱亡羊 , 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 [14] ( 688 页 ) 。这是人生境界和诗歌境界的统一妙悟境界和学力境界的统一宋 代 美 学 的 审 美 价值 由“ 用 ”“ 玩 ”美学思想 的发展不论是本体论的深入还是认识 论的转向,都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价值论的问题 :就是 研究美学 问题有什么“ 用 ” ? 价值论在人们 的心 目中似乎是一种高深莫测 的、 远离尘 世“ 经 院哲学 ”价值问题似乎 是 只有理论家才去探索和思 考 的问题。事实上 ,价值与人的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人的一 切行为 、思想 、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为 原动力 ,不 同的价值思维 、不 同的价值取向将对人的 思想 和 行 为 产 生 巨 大 的 影 响。 当代 价值论 一 般 认为 :它主要从主体的 需要和客体能 否 满足 及如何满足主 体 需要的 角度 , 考察和评价 各种物质 的 、 精神 的现 象及人们 的 行 为 对 个人 、 阶级 、社会的 意义 。 某种 事物或现 象 具有价值 ,就是该 事物或现 象对个人、 阶级 或社会具有积极 意 义 , 能 满 足人们 的 某种 需要 , 成 为 人们 的 兴趣、 目 的 所 追 求的 对 象。价值是通过人们 的社会 实践 实现 的。 人们 的社会生 活 的 需要 、 兴趣和 目的是 多 方面 的 , 所 追 求 的 价值 也是 多方 面 的[15]( 343 页 ) 。 按照《 中国大百科全书》 对“ 价值论 ” 的理解 ,可 以看出价值论的关注点就是需要 、兴趣和 目的,而美学理论恰恰将人的超功利的兴趣 、需要和 目的作为 研究的立足点和 出发点。 由此也可 以看出,美学的 内涵本身就有价值论 的基本要求 ,就要 回答美学的 社会作用 问题 。宋代美学思想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 回答 了美 学的价值论的问题。 也就是说 ,美学以及一切艺术 形式 ,其根本的价值在于“ 玩 ” ( 类似于席勒所说的“ 游戏 ” ) ,从 “ 玩 ” 之 中获得精神的解放和 自由。 如随着园林艺术 的发展 , 由唐代的 白居易提 出的“ 中 隐思想在宋代逐步发展为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并且是定型 的“ 中隐 ” 理论。 文人士子在 园林 中不仅过着一种 “ 中隐 ” 的生活 , 吟诗、 作画 、 弄琴 、 品茗甚 至狎妓 ,而且不忘天下 ,也不挚着于庙堂 ,似隐似宦 ,不隐不宦。 苏轼 的欲把西湖 比西子 ,淡妆浓抹 总相宜 ” 是一种不刻意的追求 ;陆九渊的数声绿树黄鹂晓 ,始觉从前着意听是一种心灵 的领会。 这一切第5235就是说 ,画家动笔之前 ,胸中必须要有一个完整胸中之竹苏轼称之为如果胸 中没有完整的审美意象 ,画出的形象就没有生命 、就失转变再次表现在对艺术思维的特点有深入和清晰的了解 。 艺术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两种不 同的思维形式 ,艺术思维主要运用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如果要深入地掌握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规律 ,就要深入地研 究艺术思 维 的特点。 严 羽 在《 沧浪诗话》 中提出了妙悟说别材别趣说他指 出 :大抵禅 道 惟 在妙 悟 , 诗道 亦 在妙 悟。且孟襄 阳 学力 下 韩退之远 甚 , 而 其诗独 出退之之上 ,一味妙悟而 已 。 惟悟乃 为 当行 ,乃 为本 色[13]( 12 页) 。夫诗有别 材 , 非 关 书也 ; 诗有别趣 , 非关理也。 然非 多读 书, 多穷理 , 则不 能极其至。所谓 不 涉理路 ,不 落言 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 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 处透彻玲珑 , 不 可奏泊 ,如 空 中之音 ,相 中之 色, 水 中之 月 ,镜中之 象, 言有尽而 意无 穷。13] (26页 )严羽所说的妙悟是指诗人特有 的一 种思维学力是一种别材别趣和多读书 、多穷理不是一 回事 ,所 以是不涉理路 ,不落言筌的 ,是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的,就象一样可见可闻却难以把握。 可 以看出,严羽是用来概括艺术思维的特点。 当然 ,艺术思维能力和一个人读书多少 的学历确实不是一 回事 。 如《 国风》 多出于征夫思妇之 口 ,他们不一定读过多少书 ,但是他们的妙悟 ( 艺术思维 ) 能力却十分强 。 相反 ,读书多的人 ,艺术思维能力并不一定强。 大学 问家未必是大诗人 ,大诗人则往往是大学 问家。 严羽正是看到这一点 , 所 以他特别强调妙悟加上学力 ,诗歌创作才能极其至正如苏轼 的《 薄薄酒》 一 诗 , 从中悟 出百年瞬息万世忙 ,夷齐 、盗跖俱亡羊 , 不如眼前一醉是[14] ( 688美学思想 的发展不论是本体论的深入还是认识论的转向,都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价值论的问题 :就是研究美学 问题有什么?价值论在人们 的心 目经 院哲学事实上 ,价值与人的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人的一切行为 、思想 、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为原动力 ,不 同的价值思维 、不 同的价值取向将对人的思想 和 行 为 产 生 巨 大 的 影 响。 当代 价值论 一 般认为 :它主要从主体的 需要和客体能 否 满足及如何满足主 体 需要的 角度 , 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 的 、 精神 的现 象及人们 的 行 为 对个人 、 阶级 、社会的 意义 。 某种 事物或现 象具有价值 ,就是该 事物或现 象对个人、 阶级或社会具有积极 意 义 , 能 满 足人们 的 某种需要 , 成 为 人们 的 兴趣、 目 的 所 追 求的 对价值是通过人们 的社会 实践 实现 的。人们 的社会生 活 的 需要 、 兴趣和 目的是 多方所 追 求 的 价值 也是 多方 面 的[15]343按照《 中国大百科全书》 对价值论的理解 ,可以看出价值论的关注点就是需要 、兴趣和 目的,而美学理论恰恰将人的超功利的兴趣 、需要和 目的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和 出发点。 由此也可 以看出,美学的内涵本身就有价值论 的基本要求 ,就要 回答美学的社会作用 问题 。宋代美学思想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 回答 了美学的价值论的问题。 也就是说 ,美学以及一切艺术形式 ,其根本的价值在于类似于席勒所说的游戏,从之 中获得精神的解放和 自由。 如中隐中隐理论。文人士子在 园林 中不仅过着一种的生活 , 吟诗、 作画 、 弄琴 、 品茗甚 至宜是一种不刻意的追求 ;陆九渊的都体现 了“ 玩 ” 的特征。 正如张法所说 :在这里 可 以 明 显 地 看到“ 玩 ” 所 包含 的意趣 , 可 以 用 来泛指 文玩 、 品 茗 、诗词 、 书画 、 琴 乐所呈 显 出的 人 的 心 灵境界。 玩给宋人 园林带来的情趣 ,使 园林 成 为一 种 心园。本 来诗 、 书、 画 、 琴 自士 人 园林呈 潮 于 东晋 以 来,就是 园乐的一 个组成部分 ,但宋 人之 园 ,其置石 、 叠山 、 理 水 、 莳花之 实境与 人的诗、 词 、 书、 画 、琴 、 茶、 文玩之雅 态 已 经 以后 者为主体而 交融 一体 。 诗心 、 词 意 、 乐 情 、 茶韵 、 书趣 、 画 境 构 成 了 宋代 士 人 园林 的主 态[16] ( 67 页) 。“ 玩 ” 就是一种游戏 ,就是一种不考虑现实利害得失的心灵 自由的活动。 只有获得心灵 的 自由,艺 术家才可能进行审美 的创造 , 才可能胸纳万有 的 自 由驰骋。 苏轼说的自言其 中有 至乐 ,适 意无异逍遥游 ” 是一种胸纳万有的 自由驰骋 ; 郭熙说的“ 真山 水之烟岚 , 四时不 同:春山艳冶而如笑 , 夏 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 山惨淡而入睡” [10]( 67 页) 是一种面对 自 然时心灵 自由的审美感悟 。 宋代艺术在心灵的 自由和思 想 的解放 中, 在 园林发展 和思想的推动下 , 出现 了大量 的诗话 、词话 、 画论 、 书论等著作 ,可以说各门艺术都发展 出了 自己 的理 论形态 ,提升了美学价值。宋代社会 中各类艺 术都突破 了社会功用 的藩 篱 ,张扬 出艺术家的个性 。 在张扬艺术家个性 的 同 时 ,艺术的审美特性也被凸现出来了。 可 以说 ,宋代 社会是一个能够激发 、容忍 和 融会各种艺术个性 的时代 ,也是一个能够催发 、欣赏和收纳各种艺术审美 之花的时代。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精神 的土壤 中, 宋代的美学思想才呈现出独特的风采。参考文献 :[l] 傅小 凡. 宋明道 学新论 [M] . 北 京:社 会科 学文 献 出版社.2005. [2] 杨金海. 论人的主体意识 [J].求是学刊 ,1996(2).[3J 黑格 尔. 小逻辑[M] .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0 .[4] 周敦颐, 周子通书[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5] 李泽厚. 美的历 程[M].北京 :文物 出版社 ,1981.[6] 温 宗仁. 加 强 理 论 思 维提 高领 导 能 力 [J] . 求是 ,2004( 24) . [7] 马克思 恩格斯 选 集 :第 3 卷 [M] . 北 京:人 民 出版社 , 1972. [8] 赵吉惠,郭厚安 ,等, 中国儒 学史[M] . 郑 州 :中州古籍 出版社 , 1991.[9] 漆侠. 宋学的发展和 演 变 [M].石 家庄 :河 北人 民 出版社 .200

2 .[10] 沈子 丞. 历 代论 画 名 著汇 编 [C] . 北 京:文 物 出版社 , 1982. [11] 叶朗. 中国 美 学史 大 纲 [M] . 上 海 :上 海人 民 出版社 , 1985. [12] 顾之川点校, 苏轼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 ,2000.[13] 郭绍 虞校释, 沧浪诗话校释 [M].北 京 :人 民 文 学出版 社 . 198

3 . [14] 王 文诰辑注. 苏轼诗集[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分卷[M] . 北 京: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

7 . [16] 张法, 中国 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1982. ANewStudyof theCharacteristicsof Aestheticsin theSongDynasty QIN Hong-mei,ZHENGSu -huai (Departmentof ScientificResearch,JiangxiTeachers' College of ScienceandTechnology,Nanchang330038,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of aesthetics in theSongDynastyis related totheso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ideologicaldevelopmentandacademicdevelopmentof the time.The4 0bviouscharacteristics include:the prominenceof Aestheticsconsciousness,theformingof completeaesthetics,thediscussionfocusof aestheticsfromontologytoepistemology,andthe evaluationfrom"use" to"play".The4characteristics encouragedall the artsin the SongDynastytobreakthe sociallimitationanddevelopedthe character of artists.In the special climate, the aestheticsin the SongDynastydisplayeditsuniqnecharm. Key words:aesthetics inthe SongDynasty;subjectconsciousness;epistemology;theory system;aesthetic stand- ards( 责任编辑 周声柱 )的特征。 正如张法所说 :所包含的意趣 , 可 以 用 来泛指 文玩 、 品 茗 、诗词 、 书画琴 乐所呈 显 出的 人 的 心 灵境界。 玩给本 来诗 、 书、 画 、 琴 自士 人 园林呈 潮 于东晋 以 来,就是 园乐的一 个组成部分 ,但宋人之 园 ,其置石 、 叠山 、 理 水 、 莳花之 实境与人的诗、 词 、 书、 画 、琴 、 茶、 文玩之雅 态 已 经以后 者为主体而 交融 一体 。 诗心 、 词 意 、 乐情 、 茶韵 、 书趣 、 画 境 构 成 了 宋代 士 人 园林的主 态[16] ( 67 页) 。就是一种游戏 ,就是一种不考虑现实利害得失的心灵 自由的活动。 只有获得心灵 的 自由,艺术家才可能进行审美 的创造 , 才可能胸纳万有 的 自由驰骋。 苏轼说的遥游是一种胸纳万有的 自由驰骋 ; 郭熙说的真山水之烟岚 , 四时不 同:春山艳冶而如笑 , 夏 山苍翠而[10]( 67页)是一种面对 自 然时心灵 自由的审美感悟 。 宋代艺术思想的推动下 , 出现 了大量 的诗话 、词话 、 画论 、书论等著作 ,可以说各门艺术都发展 出了 自己 的理论形态 ,提升了美学价值。宋代社会 中各类艺 术都突破 了社会功用 的藩篱 ,张扬 出艺术家的个性 。 在张扬艺术家个性 的 同时 ,艺术的审美特性也被凸现出来了。 可 以说 ,宋代社会是一个能够激发 、容忍 和 融会各种艺术个性 的时代 ,也是一个能够催发 、欣赏和收纳各种艺术审美之花的时代。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精神 的土壤 中,宋代的美学思想才呈现出独特的风采。参考文献 : [l]傅小 凡. 宋明道 学新论 [M] . 北 京:社 会科 学文 献 出版 [2] 杨金海. 论人的主体意识 [J].求是学刊 ,1996(2). [3J 黑格 尔. 小逻辑[M] .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0 . [4] 周敦颐, 周子通书[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5] 李泽厚. 美的历 程[M].北京 :文物 出版社 ,1981. [6] 温 宗仁. 加 强 理 论 思 维提 高领 导 能 力 [J] . 求是 ,2004 (版社 , 1991. [9]漆侠.宋学的发展和 演 变 [M].石 家庄 :河 北人 民 出版社 .2002. [10] 沈子 丞. 历 代论 画 名 著汇 编 [C] . 北 京:文 物 出版社 , [12] 顾之川点校, 苏轼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 ,2000. [13] 郭绍 虞校释, 沧浪诗话校释 [M].北 京 :人 民 文 学出版社 . 1983 . A New Study of theCharacteristicsof Aestheticsin theSongDynasty QIN Hong-mei,ZHENGSu -huai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Research,JiangxiTeachers' College of ScienceandTechnology,Nanchang330038,China) developmentof aesthetics in theSongDynastyis related totheso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ideologicaldevelopmentandacademicdevelopmentof the time.The4 0bviouscharacteristics include: the prominenceof Aestheticsconsciousness,theformingof completeaesthetics,thediscussionfocusof aesthetics fromontologytoepistemology,andthe evaluationfrom"use" to " play".The4characteristics encouragedall the artsin the SongDynastytobreakthe sociallimitationanddevelopedthe character of artists.In the special climate, the aestheticsin the SongDynastydisplayeditsuniqnecharm. words:aesthetics in the Song Dynasty;subjectconsciousness;epistemology;theory system;aesthetic责任编辑周声柱 )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nanchang-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_thesis/0201226956837.html

【相关文献】

1.庄子美学思想之管窥 [J], 曲敏

2.文艺价值论──文艺美学研究的新趋势 [J], 王世德,刘方

3.歌词的群体性——《歌词创作美学》连载之十五(上) [J], 许自强

4.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 [J], 毛崇杰

5.唯物主义认识论框架内的美学--蔡仪美学思想再评价 [J], 阎国忠

宋代美学思想特点新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