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本例习题变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14-02-10 21:42:18

立足课本例习题变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变式·探究·创新”的课题研究于20028月在我市展开,作为该课题研究的实践者,我们四十二中的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艺术性地开发例习题为突破口,不断地挖掘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五年来,在各级教研部门的领导下,我们不懈努力,将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外转化与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全市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赞同和认可.下面就我校几年来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谈点体会,仅供探讨.

一、课本例习题变式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革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在过去的应试教育背景下, “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和“机械地重复训练”,照本宣科, 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课堂效率低下,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照新课标要求,我们应在继存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革新教法,探索与新课标精神相符合的教学路子,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达成新课程目标.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作为新时期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等新的教学理念,并重视数学特有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情况和教材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好动不安静,对枯燥的数学内容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积极性;在认知水平上,基本上还处于模仿、记忆阶段,缺少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开展变式教学,可在启、诱的基础上,通过变式创设情境或加强知识的横纵向迁移,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做教材的主人,不做教材的奴隶.在新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对教材资源进行加工与整合,科学而灵活地运用教材,依据课标,重视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人教社的新课程教科书中,每个章节后面都安排了活动课,活动课的内容体现了“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变式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引导学生一方面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同时体验、探究、理解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过课题组成员分析、讨论,发现课本例习题研究是很好的突破口,而活动课沟通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又反过来为有效地开展课本例习题研究提供了实践阵地.

二、变式课本例习题的原则和做法

(一)原则

在变式课本例习题的操作中,我们把握了以下三个原则:

1. 选题要具有代表性.变式教学有“一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中”的功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选题要具有典型性,不能见题就变,要通过对课本某一例习题变式,使学生学会解这类题的思想方法,掌握变式题型规律.

2.变式要注重实效性.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变式课本的例习题应做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变“冰冷”的数学知识为“火热”的思想火花,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3.变式要做到系统性.变式教学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课型,要选择不同的变式策略.

(二)做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了“重组”、“辐射”和“兼并”三种做法:

1.“重组”教材中的例习题,为学生提供新的研究素材

所谓例习题的“重组”.是将例习题的内容重新组合、调整,得到新的问题.将重组后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讨论、研究,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结等腰三角形这一内容时,将本节中的定义、定理重新组合成这样一个新命题,供学生研究.

1 如图1,①AB=AC,②AD BC,③ BDCD.④∠BAD=CAD.将这四个论断中的某两个作为条件,另两个作为结论,请大家写出真命题.

1)重组命题,激发兴趣.

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致很高,积极动手动脑,排列出了六个新的命题(如表1),并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2)判断命题,巩固双基

在判断它门是否为真命题时,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思维活跃.很快就有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汇报自己做出的判断,并阐述理由.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推论,可直接得出下列三个命题是正确的(如表2

通过全等和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下列两个命题也是正确的.(如表3

通过添加辅助线后(如图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出最后一个命题也是真命题.(如表4

评:通过“重组” 本节中的定义、定理,变死记的知识为活动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熟练掌握了三个定理一个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经历了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学会了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遇到三角形中线时,常常考虑倍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总结了一个规律(这四个论断中,任意给出两个论断,就能得出另两个论断).

2.重视教材的例习题的“辐射”,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所谓教材的例习题的“辐射”,是在讲解教材例习题时,将例习题作为学生思维的“基站”,对原题的题设、结论和图形进行多角度的演变、延伸,形成“知识网络”,把数学知识灵活地辐射到相关的问题中去,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

2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三册第95页例4:如图3.已知⊙O和⊙O外切于A,BC为两圆的公切线,BC为切点.

求证:ABBC

1)深化结论,增强学生思维深刻性

在原题题设不变的情况下,引申出一系列深层次的结论,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变式1 在例题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它的结论可得出△BA C是什么三角形?

变式2 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23,求BC的长;

2)补充条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不同阶段,适时地把教材的例习题作适当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

变式3 在例2条件下(如图4),过点A作A H BCH,试证明=1;

变式4 在变式3条件下(如图4),试证

变式5 在例2条件下(如图5),连结O交⊙O D,交 BC的延长线于P,试证PAPB·PC

变式6在例2条件下(如图6),问在BC上是否存在一点只使得OP垂直于OP.若存在,请找出它的位置,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让图形动起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几何教学中,经常需要在动态中处理几何问题,将其图形或其中的一部分动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中不变的对象(不变的量、不动的点、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等)和变化的对象(函数关系式等).

变式7 请看图7和图8,若将⊙O动起来,BC为公切线不变,原题中“两圆外切”条件改为“两圆相交”或“两圆外离”,猜想BPCPP、P是O与两圆的交点)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变式8 如图9,在例2条件下,过点A任作一直线分别交两圆于MNMBNC延长线交于Q,∠Q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并说明理由.

评:实践证明,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教材中最为典型的例习题为基本点,把知识、方法有效地得以迁移,设计其结论的延伸变式,由浅入深,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思维过程,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设计补充条件变式,既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又能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兼并”教材的例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所谓“兼并”教材的例习题,是用课外综合题兼并教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联系密切的例习题.“兼并”教材例习题的过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灵活性大,是培养学生课内外结合、学以致用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成就感的重要途径.下面就以一道中考综合试题来展示兼并的过程.

3 已知:如图10,点E是△ABC的内心,A EBC于点D,交△ABC的外接圆于F,过点F的△A BC外接圆的切线交ABAC的延长线于MN两点,求证:(lBC∥MN.( 2=.(襄樊市中考题)

1)寻根求源.

原型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阶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三册第47页习题10

已知:△ABC的角平分线AD,交△ABC的外接圆于F,求证:△ABF∽△ADC

变式1 求证:BF2=FD·FA

原型2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阶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三册第65页习题14

已知:△A BC的角平分线AD,交△ABC的外接圆于F,若E是△ABC的内心,求证: EF=BF

原型3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阶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三册第72页练习2

已知:△A BC的角平分线AD,交△ABC的外接圆于F,过点F的△A BC外接圆的切线交ABAC的延长线于MN两点,求证:(lBCMN

2“兼并”过程

由变式1 可得BF2=FD·FA;由原型3可得EF2=FD·FA,所以=;由原型2可得=

评:通过对此中考题的解剖,使学生明白了一道综合题的来历,也就是课本中几道相关联的基础题的有机结合,并加于变式.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只要学会了分解,其解法就一目了然了.这样讲解克服了学生学数学的畏惧心理,增强了自信心.

三、变式例习题教学所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每位教师都参与到例习题的变式研究中来,学习教材,开挖文本,增强了处理教材的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自身的整体素质.

(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变式教材中例习题,就是丰富其内涵,扩大其外延,变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素材;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同伴互助,教师引导,克服了学生学数学的畏难心理;通过让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增强其成就感,可持续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变式教学过程中,对课本例习题进行适当的变式、引伸与挖掘,提取有价值的新结论,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思维得以激活,进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发现新的课题研究方向

例习题变式教学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摸索“重组”、“辐射”和“兼并”法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教师如何把变式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连续性、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常规教学的实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探索,我们将朝着这个新方向前进.

立足课本例习题变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