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人作文600字

发布时间:2018-11-08 14:05:17

家乡的名人作文600

  【篇一:家乡的名人】
  邓亚萍,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体坛巨匠,曾为我国拿下了许许多多的奖牌,而我们只知道她的球技是多么多么的好,却不知道她的球技是在怎样艰辛的训练下得来的。
  童年的邓亚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所以,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付出总有回报,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的训练时间过后,他还在继续练。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邓亚萍当运动员的时候,曾经两次当众落泪,一次是1992年在巴塞罗那,一次是1996年在亚特兰大,她在获得奥运会女单冠军之后情不自禁。XX7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获得XX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刹那,邓亚萍又哭了。“北京赢了,比我自己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
  如今的邓亚萍,已经不再是体坛上越越欲动的运动健将而是一名教授了,但她的光辉成绩却依然被我们铭记在心。
  【篇二:家乡的名人】
  我们家乡盛产名人,如乒乓球运动员李菊,数学家杨乐,跳水运动员陈若琳,大画家笵曾,王个簃……其中,我对王个簃老先生最为了解,那是因为我和王个簃一样,都喜爱画画,我现在在王个簃艺术馆学习国画,我的老师可大有来头,他可是王个簃老先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得意门生呢。
  王个簃,原名王能贤,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贤,字启之。个簃是他的号,后以号行。祖籍江苏省海门市,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王个簃自幼笃好诗文,金石,书画,青年时代就读于南通中学,毕业后在城北高等小学教书,常与喜爱美术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作诗,习字,篆刻,刻印,作画,抚琴,尤其喜爱吴昌硕的绘画和篆刻,便携带自刻印谱,求教于南通书画家李苦李,后来又托诸负长携带印谱给吴昌硕看,得到赏识,并在每方印拓边上详细地加上评语和赞语。
  1925年,29岁的王个簃带着书画,抱着古琴,离开南通达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为昌硕孙儿吴长邺授业。吴昌硕常常喜欢在夜籁人静时,和王个簃交谈,征询当天所画作品的意见。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受益颇多。
  得于老师”画当出己意,摹仿随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和”老学师何补,英年悟最宜“的教诲,王个簃的国画创作深得吴昌硕画风之精髓,并且吸取了青腾,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家之长,另创新意,形成了自己隽逸洒脱的风格,他善于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结构严谨,色彩奇丽,气韵流动,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王个簃又精于诗文,喜欢在画面上作题诗,一画既成,诗也差不多同时拟好。
  王个簃虚怀若谷,诲人不倦,老而弥坚的美德,爱国爱党爱乡的奉献精神,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他真正做到了人品与画品的完美统一,他的人格道德和艺术风范,将在中国画发展的前进里程中永放光彩。
  【篇三:家乡的名人作文】
  巴金、霍金、钱学森……这些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我们家乡无锡也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交通协管员,他就是老秦、秦加财。
  老秦年近60旬,中等个、瘦瘦的、黝黑的皮肤,十年前他从工厂下岗后就一直从事交通协管员的工作。十多年来他不论严寒酷暑,不管风吹雨打,每天坚持站在马路上管理交通,用他的话说:“我从事的是最平凡的工作。”
  老秦的工作确实平凡;你看!在朝阳广场的十字路口他一次又一次地对过马路的市民说:“这位同志您越线了,请往后退,谢谢。”“对不起,现在是红灯,请稍等。”……他一次又一次的做着稍等、转弯、直行的手势,是繁忙的路口变得井然有序;可就在这平凡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秦那不平凡的品行。
  有一次,老秦和往常一样正忙碌的值勤,一对骑电动车的年轻人经过了他的值勤路口,老秦上前礼貌地纠错,但骑车的年轻人却蛮横地把老秦用力一推,还振振有词地说:“你凭什么来管我?你算老几啊!”面对这样的情形老秦始终面带微笑,对违章的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老秦不厌其烦地劝说下,这对年轻人终于转怒为喜,笑着承认了错误。
  老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人们不仅称赞他敬业的工作态度,而且对他规范的执法动作也大加赞赏。
  老秦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市民们的认可,一时间成为一名“网络红人”,还被有关单位评为“再就业明星”和“无锡市优秀协警”,他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学习。
  【篇四:家乡的名人——孔繁森】
  我的家乡在山东,那里的物产丰富,人们热情,有特色的风味小吃;有风景如画的景色;还有那善良朴实的人们,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名人——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孔繁森同志,他热爱祖国,不怕苦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五:家乡的名人】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他曾经是大都市里一个不起眼的保安,但他从小就有着不屈服命运的志气。几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努力,从大都市回到家乡,历经了许多次失败,最后靠养鸡致富,他,就是我的大伯。
  大伯的养鸡场离村子不远,进入养鸡场,映入眼帘的是许许多多的小鸡,成千上万的白色小鸡就像给养鸡场的地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只见大伯和他的助手一把鸡饲料倒下去,小鸡们都来争抢,好不热闹。
  听奶奶说,大伯是一次偶然的发现使他走上养鸡致富的道路的。当时,大伯是一位不起眼的保安,一次他下班后到他的一个朋友家去玩,这位朋友办了几个养鸡场,专门养殖饲料鸡。很快,大伯发现养鸡收入丰厚,因此,就萌生了养鸡的念头。从那时起,大伯一边上班,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到养鸡场学习养殖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终于把技术学到手。于是大伯就辞去保安工作,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东凑西借,投入5万元,建立了两个养鸡场,可是好景不长,这不,就当大伯第一次养鸡时,全国遭受禽流感,结果把本钱全赔了进去,还欠了一大堆债务。可大伯身上有着不屈服命运的志气,他毫不气馁,他白天在养殖场上忙忙碌碌,晚上又在台灯下读书,还把饲养的鸡全部注射了疫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伯的努力下,他终于成功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
  如今,大伯招收了5个返乡农民工专门负责养鸡场的喂料工作,每年都有很多户农民来向他买鸡苗,请教养鸡技术,大伯都毫不犹豫地传授给他们。
  这就是我的大伯,一个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
  【篇六:我家乡的名人】
  我家乡的名人那可真是数不胜数,有种田能手,养鸭大王、养猪大王……如果聚集起来,那可真是高手如云!今天,咱们远的不说,就说说身边的亲人吧。我的身边其中有几位值得一谈,那就是我的三位舅舅。
  我的三位舅舅都是开码头的,对经营黄沙、石子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对黄沙、石子的价格、品种、质量都倒背如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到他们那儿去卖货的人,从来都是一句话:“我相信你。”其实,他们靠得不只是口才,而是响当当的声誉,因为他们已经来到扬中20几年了。
  一九八几年,舅舅们离开家乡,带着外公东借西借的两千元钱来到了扬中。他们购买了十几吨的跑运输的小船。当时,那个小船非常的破旧,设施很简陋,有几处轻微的漏洞,还没电灯。那几年舅舅们冬天挨冷,夏天受冷,常常1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吃的都是自己做的咸菜。而且,从来都没有睡过一次好觉。每天晚上,都担惊受怕,半夜三更起床看一下船漏的水是不是很多。虽然,这种日子很苦,但舅舅很乐观,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
  就这样,舅舅们一直为自己的未来打拼。渐渐地,舅舅赚了一些钱,便把小船卖了,买了大船;买了大船,舅舅靠自己的努力,在江边买了一块地,开起了码头,买了货车。直到现在,舅舅们不仅有了舒适的住所,还开着小轿车。
  更值得我一提的,就是舅舅们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不忘家乡的村民们,每次逢年过节,舅舅们回老家,总不忘给村里那些贫困的家庭和孤苦的老人带上一些礼物或送上一些钱。去年,村子里修路,舅舅们捐了一些钱,虽不多,但都代表了他们的心意。
  舅舅们虽然不是明星,伟人。但在我的心中,他们却是名人。而且我相信,在老家村民眼中,他们也是一个名人。
  【篇七: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南阳,可出过不少名人,诸葛亮、赵子龙、张良……而在这里最令我自豪的,便是“医圣”张仲景。史书上的张仲景长着柳眉小眼,一缕浓黑的胡子使他又增添了一份庄重。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
  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不禁对张仲景肃然起敬。当时政治黑暗,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于是下定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这个瘟神。
  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瘟疫对百姓的危害。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出了一部最有影响力的光辉典籍。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不骄不躁的学风。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问题绝不放过,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学习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我从这位“医圣”身上学到了对医学的不懈钻研和勤恳踏实的学风,令我受益匪浅。
  这就是令我敬佩的家乡名人——张仲景。
  【篇八: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柳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说他人杰地灵肯定也不为过,因为柳州真的有很多的名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尊重的人。最出名的,我想应该要数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柳宗元吧!相信你一定也听说过,但是肯定知道的不多,没关系,听我慢慢为你介绍吧!
  柳宗元是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柳宗元曾担任唐朝礼部员外郎,但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柳宗元在柳州的时候,帮助了很多人,他使已被沦为的奴婢,仍可以用钱赎回,使一些贫穷的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且亲自领导他们自己劳动,为国家做出有益的贡献。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一个十分贫困偏僻的地方,于是他上书给皇上,希望皇上可以看在刘禹锡年迈的老母亲的份上,让他去柳州,自己则替换他去播州,大臣们被柳宗元所感动,纷纷给刘禹锡求情,最后,皇上批准让刘禹锡改去联州。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贡献是我们都永远铭记在心的。
  这就是家乡的名人——柳宗元,怎么样,通过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对他更加敬佩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向名人致敬吧!

家乡的名人作文600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