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4-01-09 16:45:14

可选案例(上)《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1 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呢?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答: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此时王老师采取了转移学生注意,打破定向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把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促进学生唤醒已有知识,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圆心角”移开,去另寻途径。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以突显学习者的自主地位,达到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的能力提高目的。老师的引导及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习者必要的支持,是较为成功的。

2 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否合适呢?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和更合理的分组方法呢?

答:老师分组的方法是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一次比赛,要求大家不许拆开圆锥模型,利用手头的测量工具,求出它的侧面积,因为测量和计算,任务简单,所以两个人就能操作任务简单,一个同学负责测量和记录,另一个同学负责计算,我认为合适,是一次成功的活动设计。最好的分组是教师事先分好组,人数是46人。一个小组中既有优生又有差生,也就是强弱组合,既让优秀生得到巩固锻炼,又使困难生得到帮助。

3 在课堂上总是会有像王楠那样反应快、基础好的学生,也会有像李默那样成绩较差的学生,怎样将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呢?

答:教育目标是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的学习热情,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事先备好课,教学活动过程要有层次性,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把问题进行分层设计,让好、中、差的学生都能照顾。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理分组,各组内应该有好、中、差成员,给各个成员明确分工,这样,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事做,而不是旁观者。或者采用“兵带兵”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另外像王楠那样反应快、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将富有挑战性的较为复杂的问题留给她。像李默那样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多激励多启发,问题难度适当降低,多给机会让其体验成功。但不论学生回答是否准确,都应鼓励为主,多鼓励,多赞赏,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4 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否意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呢?如果不是,你认为王老师在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在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现”,但这不意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课堂上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及时给予了启发与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5 你认为王老师的这堂数学课有哪些优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答:我认为王老师在这堂课上表现出来的优点是: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问题和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了优秀生的学习热情,又保护了困难生的学习自信,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⑴将小组人数增加到4-6人,由小组长带领探究,各小组合作完成相关数据的测量后,进行结果对照,如果计算结果不一致,找出原因,纠正错误,统一答案。⑵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应多样化。

模块三《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