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记忆:回忆里的年味 远去的传统风俗

发布时间:2018-10-09 03:11:20

长春记忆:回忆里的年味 远去的传统风俗

今天是腊月二十一了,一切还是那么平常,正常上班,正常下班,没时间逛商场,半夜饿了还是吃泡面。当下班看着大街两侧灿烂灯火的时候,才回想起那段熟悉的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晚上守一宿。”这段歌谣曾经回荡在人们心中,伴随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过年了,鞭炮一响,年的氛围就出来了,自古就是这样。但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旧的风俗、传统的过年方式正在悄然离我们远去。贴福字、贴春联春晚总还在演,新衣服还是会穿,但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好像没有小时候那种兴奋劲儿。回想起孩提时代,过年是一个长长的期盼。儿时的“年”是有“年味”的,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是烟花爆竹震天响,是辞旧迎新送祝福,是红包鼓鼓着新装……过年要杀猪,还要炖上一锅烩菜,能吃到正月以前那个老风俗变了,鞭炮少了,贴对联的少了,烧纸的现在也少了。在老长春人的记忆中,过年都讲究拜年,这个“拜”,其实就是祭拜。为什么过年要祭拜,祭拜的又是谁呢?上坟总要带把锹,开路用最早人们过年时祭拜的是神,人们认为大地丰收是神的庇佑,后来这个观念逐渐转变。随着时序的推进,劳动人民逐渐又发现除了有天神、地神、水神、龙王之外,又有自己的祖先,包括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大家的辛勤劳动带来了丰收。在过年纪念神的同时要开始祭祖。蒸上一锅正宗的粘豆包,刚出锅的最好吃再后来,大家逐渐明白丰收是自己的勤劳所得,健康的身体要靠科学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于是放鞭炮不再是为了趋妖除魔,而是为了增加年的热闹氛围;到雪地上去“走百病”也不是真的相信这一走就百病全无,而是延续传统,图个“年味儿”。小孩子总是跟在大人屁股后看着放鞭炮挂灯笼、贴福字、放鞭炮、看社火;一家老小围坐吃饺子,腾腾热气氤氲出窗外烟花的流光;除夕夜里为初一早晨能穿新衣期盼一宿难以入睡……年三十的饺子里要放钢镚、糖果,有钱、甜蜜那时候年货一般是在家里办的,长辈们进进出出忙活着,孩子们一边玩还不忘时不时地进来偷吃上两口,就算被大人们呵斥上两句,也觉得占尽了便宜。每年冬天每个家里都会备上一袋冻梨初一清晨在鞭炮中醒来,跟着爸妈去拜年。荷包总是鼓鼓的,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当然了,不是满满一荷包的压岁钱,而是满满一荷包的瓜子和糖果。那时觉得这是最幸福的日子。过年,孩子是最开心的微信送红包,快递送年货。如今,过年似乎只成了孩童时代的幸福回忆。“年味”淡了,丢了,丢在我们的富裕上,丢在我们的“忙碌”上,丢在了我们的“删繁就简”上。你是否还记得,是在多少年前的春节,你曾有过如此灿烂的笑脸。新文化网 整理 分享到:11

长春记忆:回忆里的年味 远去的传统风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