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4-23 02:48:19

《牧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和场景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的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铺”、“蓑”等字,会写“牧”、“蓑”2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借助重点字词,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重点字词体会诗中画面的美妙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和“情景创设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牧童短笛》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设疑导入,激发“趣”

导入语:在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童年是一段疼痛的成长旅程,“铅一般沉重的丑事”揭示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百态;在罗大佑的歌曲中,童年成了一幕“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纯真印刻。那么,唐代诗人吕岩在《牧童》中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呢?(板书:牧童

版块二、初步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默读。说出自己初步读到的画面。

师:这遍读,试着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到了怎样的画面?

版块三、细读赏析,品出“趣”

过渡句:透过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草,有笛声,有晚风,还有那一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那牧童“卧”的地方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品。

从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宽阔、茂盛的草地,听到了牧童的笛声。)

(1)透过“铺”、“弄”,体会诗句画面的张力。

a.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一片的原野?(广阔无垠、望也望不到边的草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铺”将草地全景式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绿色充满了整个画面。

b.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牧童吹着清脆悦耳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师: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都传达出来了。刚才抓住重点字“铺”,“弄”字去体会诗句营造的意境,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板书:铺 弄

(2)引导学生体会“六七里”与“三四声”的虚指意味。

师:在这里出现的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这些数字在诗中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里”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地的茂盛和广阔(板书:广茂);“三四声”极言其少,反而突出了笛声悠扬,也衬托出了乡村夜晚的静寂。(板书:悠扬

2.读。

(1)当置身于这一片广阔茂盛的草地,听着耳边时远时近、悠扬飘渺的短笛声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齐读)

(2)读的时候可以把“六七里”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读得短而轻。谁来试试?

(指名读)

(3)老师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铺满了原野,微风轻轻吹过,正涌起层层绿色的涟漪呢!远处传来的笛声,一阵阵悠扬的曲调,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远,时近。男生们,可愿意用你们的朗读领老师再欣赏一番吗?

(男生齐读)

(4)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

(师引读:草铺横野,生接:六七里;师引读:笛弄晚风,生接:三四声。)

就这样,牧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光着脚丫,在晚风的吹拂下慢悠悠地回到了家。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黄昏后,吃饱饭的牧童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来到了草垛。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隐隐还闪烁着星光,看到如此美景,牧童哪还顾得上脱下蓑衣,嗖!这不,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他已惬意地躺着仰望这番美景了。此时此刻,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生自由言说)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预设一:“不脱蓑衣”。

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呢?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是一个孩童最自然,最率真的表现呢。怎么想就怎么做,不去考虑细枝末节,跟着自己放松的心走,享受着自己最自由的生活状态。

预设二:“卧”。

什么是“卧”,(躺,睡)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诗的整幅画面也更立体了。

总结: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生齐读)

这样的生活真是——?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如此悠闲快乐、自在轻松,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我请全体女生读,读出你们的向往。

(女生读)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生齐读)

板块四、作者链接,回味“趣”

过渡句:吕岩又为何要写牧童这样的生活呢?或许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找到答案。

(出示资料卡)“八仙”中的吕洞宾说的就是吕岩,但“成仙一说”并无史料依据。真正的历史上,他只是名进士出身的普通官吏。不过吕岩为人豁达,逍遥自在,倒是很有仙骨道人的风雅,他曾说——

出示: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

(配合注释,引导学生翻译)

在唐朝涌现的灿若星河的诗人中,吕岩虽然不是最闪亮、最出名的那颗星,但他在诗歌《牧童》中流露出的怡然自得、无忧无虑的闲适心态,却传达出了身在官场之人少有的一份自然、一份从容和一份喜悦。现在,让我们伴着《牧童短笛》的乐声,走进山村迷人的暮色,再去感受一番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吧。

(播放《牧童短笛》音频)

出示: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齐背)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幕“乡村牧童图”吗?眼前绿草茵茵,任我们怎么望也望不到边……

(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板块五、课外拓展,延伸“趣”

中国的古诗,是文思涌动的百草园。像这样有趣的描写牧童童年生活的诗,还有很多很多。

出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清·袁枚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安乐坊牧童》宋·杨万里

在杜牧的笔下,牧童化身成了热心指路的好好少年,在烟雨蒙蒙的四月化作了最美的风景;诗人袁枚描写的牧童,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他捕蝉时小心翼翼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小牧童有时还挺会偷懒,诗人杨万里就见到过一个——牛走远了,自己却打着盹浑然不知,睡得如此幸福满足,我们又能责怪他什么呢……

(生自由朗读,积累)

出示: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请同学们在下课后试着将诗人栖蟾的《牧童》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进行比较,区别两首的异同,继续我们的童年快乐之旅。

【板书设计】

牧童

唐·吕岩

铺 广茂

弄 悠扬

悠闲、快乐

牧童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