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20:28:57

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

——听《葡萄沟》一课有感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 王振刚

好的导入,如同一首歌的前奏,给人以激情,焕发人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它同样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们听了一位二年级的教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一上课,教师饱含激情地对学生说:“神州旅行团带着大家去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言来说一说呢?”学生略微顿了顿,充满自信地举起了手。

所站起来的学生声音洪亮,个个滔滔不绝,个个饱含感情,他们所说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我翻开了语文课本,发现书中的语言已经完全印在了学生的心中,可贵的是,学生在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的时候,还有所变化。

听着学生的发言,我的嘴角不禁浮起一丝微笑:一是感慨教师已经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的语言埋藏在心中,注重了语言文字的积累,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将会成为学生心中的语言库。当学生再次遇到了与文中作者相同的境遇的时候,埋藏在学生心中的语言就会源源不断地从笔尖流淌出来。这时,我又想起一位教研员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学生写作文如同布云,天上的云布得多了,雨下得就大;写作文也是这样,积累的语言多了,学生的习作自然富有文采。

二是教师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同时教师创设情境,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在教师充满激情的、富有生趣的情境中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正是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表达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使得学生越来越会“说”

了。

三是教师将复习融入到了导入中。学过了一篇课文,及时地帮助学生复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新知。这也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值得我学习的是:教师将复习巧妙地与言语表达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将学生学习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注重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篇二:读后感

九江市庐山管理局

庐山一小 彭裕茜

电话:187********

——提倡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生活化

关键词:自主性 生活化

内容提要: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之先生认为,教育这一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陶行之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因此,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无论经过几次改版,其教学内容都是越来越强调与生活接近,让生活走入课本。

我们关于对“语文”一词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有多种定义:如《辞海》中解释为“语言文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语言文字;(2)语言和文学”;而叶圣陶先生理解的语文则是把平时说的话称为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为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面语。以上对“语文”一词的理解似乎都只给出

了一个表面解释。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那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人文性”应该怎么理解,尤其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把握呢?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是“人文”。

在历年对人类的研究中,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都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让它的学习意义失去了本真:那就是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将学习和感悟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找到生活的影象,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在课堂上,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语法、定义……学生确实在几年的学习中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可也在这种机械式的记忆中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曾经调查过,很多学生一提“语文”二字就不得不联想到:抄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文本。在他们看来,语文课不过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我问他们究竟如何理解“语文”,很少有人把“语文”和情感联系在一起。有些学生一上语文课,表情都是麻木的,给我的感觉是这节课好像和他(她)无关。

在教学中如果无法让学生把“语文”和情感升华联系起来,也不能让学生在长时间的语文学科学习中提高对人生的悟性以及改变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那么学生这么些年的语文学习也只能是为了完成学科任务、为了应付考试和不辜负父母的深切希望而进行的学业学习。

如果想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真的能从语文学习中升华个人情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并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我想尝试着这样做:

(一) “诱惑”学生,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专题是:祖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节日习俗。

关于这个主题学生很感兴趣但又知之不多,我就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比如:北京人如何过春节,又让他们了解了其他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是怎么过他们的春节;看了藏族传统藏戏;了解了客家围屋的建筑方式、建筑结构和文化因素以及傣族竹楼的建筑布局。更因为我去过新疆,看到过九月的葡萄沟,品尝了葡萄沟的葡萄、哈密瓜,看过维吾尔老乡自编自演的舞蹈。所以我又可以和学生一起谈论我眼中的维吾尔。

当我向他们介绍我从木鲁木齐到敦煌再到天一第一关嘉峪关延途看到的风土人情时,学生无不瞪大眼睛聆听。更有许多同学因为自己也去过很多名胜风景,看过许多风土人情而想跃跃欲

试,给大家介绍自己看到过的绮丽风景、民风民俗。而这一单元的作文,完全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利用书籍和网络,再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找到了大量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节日风俗的资料,在自己的选择和整理过程中,独立完成了这一单元的作文。

正因为学生能走出去看看的机会很少,只要能利用有利时机和可利用资源“诱惑”他们,为他们打开一窗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他们会积极配合。

(二) 让学生帮助老师完成阅读

六年级下册还有一个单元的教学是与世界名著有关的学习专题。而在之前,我已经获悉: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在看世界名著、外面作品。当谈到外国作品的时候,学生们都很自豪地说:他们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嘉莉妹妹》、《小妇人》、《呼啸山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外国作品。说句难为情的话,有些连学生都读完了的名著我都因为种种原因要么拜读时半途而废,要么根本没有机会品读。这个时候我也很想借机激发更多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激情并带动自己一起读完没有机会阅读或者没有读完的外国作品。我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说:“真的吗?你都读完了这部作品,我还没有机会阅读呢,你能给我讲讲吗?我对这部作品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或者告诉他们:我没有看过这部作品,有机会借我看看,我们再进行交流。这一下子学生可真来劲了,读过作品的都争先恐后地给我讲书中的精彩情节,没有

读过的也不甘示弱,回去后想方设法找到书本进行阅读,并在后来的学习时间里找机会跟我谈他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对主人公的看法。在要求写读后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能对作品的主旨有所体会,并对主人公的事迹进行评论。甚至有学生居然深入地研究了作者写作某一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写作意义。举一例说明:一个学生在写《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的时候竟然在文中谈到了封建主义神学和资本主义思想。我问他的见解为何这么深刻,已经不是小学生的思维和理解水平了,他说他深入了解了当时西方国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他还顺便了解了世界近代史中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冲突。看来,引导学生读课外书的收获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情感悟性,还可以让他们跨专业学习。让学生帮助我甚至带动我去完成没有完成的阅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好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三) 给学生留白,完成情感升华

读高中的时候,我很喜欢教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三年的教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喜欢手持粉笔和我们谈论书中的精彩片段、人物命运……高兴起来拿着书读一段,更高兴时会领着我们一起读一段,然后让我们在书本的空白处就读过的部分写上批注,然后让我们读出自己的心得、感悟。我记得他给我们讲《红楼梦》里的几个章节的时候,他和我们大谈特谈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史,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才彻底理清了《红楼梦》的脉篇三:得未曾有读后感

旅行的意义

假期前,我选定的阅读书目是《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是迄今为止,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两个月过去了,才勉强读完四分之三。并不是这本书晦涩难懂,也不是我故意偷懒,只是觉得,这是一本需要慢慢消化的教学指南。每读完一个课例,都会让我发出:“这样的设计真是绝妙!”的感叹。就在三天前决定开始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时,却无从下笔。我想,这样一本书的读后感不应写在纸上,更该落实在课堂上。

于是,我就想起了暑假里读的另外一本书——《得未曾有》。作者是庆山,也就是我们之前熟悉的安妮宝贝。这是她改名后的第一本作品。书中记载了她从江南到甘肃,遇见四个不相识的人: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回归农村的摄影师、年轻僧人、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

作者并没有解释她改名的原因,只是你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对将“安妮宝贝”改为一个极为简单的“庆山”的缘由。在时光的沉淀下,洗净浮华,还原最初的自己。

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或在青山绿水中放松身体,或在字里行间中荡涤心灵。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过西湖边绿树掩映的柏油马路,呼吸清晨伴着露水的山野空气,在大昭寺前虔诚礼拜,在小巷尽头的杂货店买一支冰棍。读着读着,你就会走到作者的身边与她相伴同行,走着走着,你就会走进作者心里与她相视一笑。

之前看过很多本旅行游记,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是羡慕。羡慕作者游山玩水,吃遍世间百味。读完这本《得未曾有》游记型散文集,最大的感受是庆幸。庆幸自己是一名老师,可以在暑假轻松地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埃菲尔铁塔下的夜景固然美丽,北京什刹海夜晚的星星也同样醉人。如果地中海的蓝是一个遥远的梦,那青岛的海水就是逐梦开始的地点。不去拘泥于旅行的目的地,带着知足于当下的心,最美的风景就是在路上。

我去过的地方屈指可数,最能拿得出手的估计也就是西藏了。虽然没有逃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旅行团游模式,但这也足够让我在小伙伴们之间得瑟个好几年。每每有人问我“西藏好玩吗?”我都会郑重地告诉他们:“真受罪!”然后再诚恳地补充一句:“受罪也值!”就是这严重的西藏后遗症,让我在读到书中描写转经筒、唐卡时,顿时觉得我和作者成了多年老友,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

今年暑假,先是有幸和几位同事去了北京。即使每天培训到傍晚五点,仍浇灭不了我们走近伟大帝都的兴奋感。常常培训完就出门,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宾馆。学习结束,怀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愿又单独逗留了两天。要说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故宫、颐和园,反而日落之后,闲逛于后海让人顿觉闲适。这边四合院里葡萄藤架,那边酒吧街上夜夜笙歌。开玩笑说道:“这些四合院里的老头老太,可都是千万富翁啊。”殊不知皇城脚下,含饴弄孙,养花遛鸟,这般美好岂是千万可以换来。

八月中旬,又来了趟“海滨之旅”。连云港、日照、青岛、威海。

原谅我二十多年没见过大海,一路上的兴奋劲在看到青岛浑黄的海水、人头攒动的沙滩后消失殆尽。咯脚的沙子、载客的出租车司机、一路跟着你兜售贝壳项链的小贩,让我们没敢在青岛逗留太久,就直奔威海。那里才是度假天堂。沙滩边,见一对老夫妇,牵一泰迪,带两张躺椅。一下午的时光随着夕阳慢慢老去,恨自己相机不够高端、技术不够高超,拍不出一幅明信片般的画面。

旅行的意义,不在乎足迹延伸的广度,而在于用心探寻的深度。在路上,会发现你一直向往的生活,会看见生活最美的样子。

网上还有个逗趣的段子:人生应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听起来洒脱,说得好像不要钱似的。是呀,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旅行,都需要物质的支撑。所以,假期结束,收收心,回归工作。努力挣钱,为了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邢媛媛篇四:新疆是个好地方观后感800

新疆是个好地方观后感800

新疆是个好地方>观后感800字(一)

哪里有炎热的太阳,哪里有热情的老乡,哪里有青青的大草原,哪里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哪里有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站……我们全家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新疆。正如歌中所唱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呀,青山绿水好风光……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有雅兰地貌之称的魔鬼城中,被千年风吹日晒的沙丘已经变成了一座座雄伟的艺术品,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瞧,那儿有一只孔雀正展开它那美丽的尾巴,光顾着欣赏自己美丽的身姿,它还没发现有一只雄鹰正死死地盯着它呢……它们那么坚固,那么逼真,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他们赞不绝口,连称:中国的新疆是那么引人注目!

在闻名天下的葡萄沟,随手摘下一颗葡萄,嗯,甜甜的,凉丝丝的,真好吃呀!外国游人竖起了大拇指。葡萄干你爱吃吗?就算你不爱吃,吃了葡萄沟的葡萄干,保证你吃了还想吃。为了让大家都能吃上好吃的葡萄与葡萄干,这儿的葡萄树一棵接着一棵,树枝弯弯曲曲的爬满葡萄架,为游客撑起了一个绿色天然长廊。树上的叶子,绿油油的,茂盛的很。在魔鬼城中还是火辣辣的太阳,仿佛也受到了感染,温柔了许多。若是你在长廊下休息乘凉,吃着马奶子、喝着老乡们自制的果肉酸奶,宛若踩在云端,舒服、惬意极了。

你相信吗?在去塞里木湖的路上,烈日当空,路两边的山上,常年积雪不化,真是太神奇了!美丽的塞里木湖,湖水蓝得见底、云彩白得透亮,一块块彩石、一只只绵羊、一棵棵小树,让我的心一直偎在她的旁边。

伊犁草原更是美上加美,草密密麻麻的,像一块绿色的大毯子铺在地上。大草原上,骑着骏马奔驰的小伙子哼着歌,不时地吆喝几句;牛羊也悠闲地走起了猫步,样子真可爱;蒲公英在风的带动下,漫天飞舞,顽皮地跑到游客们的脸上、身上。这不正是一幅活的画!

新疆是个好地方观后感800字(二)

去了新疆许多地方,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位于阿克苏72公里的天山神木园。记得那天清晨我们匆匆忙忙吃过早餐后便离开阿克苏乘车前往神木园,途经温宿县后,不一会儿,南疆那种常见的林荫道就被汽车抛在了身后,汽车将我们载入了一望无垠的戈壁滩,顺着道路向前极目望去,黑色的沥青路向远方伸展开去,象一条黑色的飘带在土褐色的戈壁中飘去。

因为是上坡路,汽车开的比较慢,加之黑色、土褐色两种单调的颜色渐渐地使车内的人打起盹来,突然驾驶员斯迪克-那个维吾尔族的小伙子叫了一声:快看看,神木园就要到了。斯迪克的喊声使我们一下子变得十分清醒起来,大家忙向车窗外望去,只见远处半山坡上凸现出一片绿色,绿色之外,又是无尽的土褐色的山坡和戈壁,那绿色树木怎么生存,真让人费思量。斯迪克似乎了解我们急于破解其中谜团的心情,便加足了马力,不一会儿就将汽车风驰电掣地开到了天山神木园的大门口。

进了神木园,我们犹如置身于原始森林中,巨大的树木和足下小溪的潺潺流水、萋萋芳草使得夏日的炎热已消失的无影无踪,顿时大家的情绪高涨起来,我们谢绝了斯迪克先休息一下的建议,便随着导游小姐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景区。据导游小姐介绍,神木

园原称库尔米什阿塔木麻扎(陵墓),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争,为保卫家园,著名的维吾尔族库尔米什阿塔木将军和他的部下全部壮烈牺牲,人们掩埋了他们的尸体,为他们守护着陵墓,一代传一代,直到如今。随着导游的手指引,在半山腰上,我们看到了那几座历尽人间沧桑尚且保存较好的下方上圆型的陵墓,展眉仰目,远处的天山主峰托木尔的雪岭冰峰,使人顿生肃穆坚毅之情。

因将军长眠于此,很多伊斯兰教徒常来此地进行朝拜活动,他们许一许自己的心愿竟能如愿以偿,更令人惊奇的是,有几棵千年古杨的树皮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疼痛病更为见效,譬如患牙痛病的人,牙痛时,嚼点树皮,立马见好,很神的,便有人剥树皮用水煮一煮服用来治疼痛病。这几棵树的树干已被人剥的斑驳陆离,为了保护这些古杨,防止人为的破坏,这些树已被护栏围了起来,这也算得上神木园的神奇之一。神奇之二,便是园中的树种。神木园方圆仅一公里,但却有很多树种在此相依相存,这里有人们常见的杨树、柳树、槐树、桑树、核桃树、榆树、杏树、桃树、梨树……,还有那不常见的腊榆树。

不难想象,在千年之前,这片土地也许是某一户人家的果园,也许是守墓人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植树造林造林的结果,也许这里本来就是一片自然树林。更为神奇的是园中树木的形状了,这里的树木大都是千年古树,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历经了风刀霜剑的磨砺,其形态千姿百态,奇形怪状。且不细说那千年的树冠硕大、果实累累、绿荫婆娑的核桃树王,不说那些雄伟挺拔的将军树,不说那情深似海的鸳鸯树、夫妻树,不说那鬼斧神工的马头树,也不说拥有千年树屋的树,……有谁见过无根树呢?哈,我们却在这里见到了。

一棵千年的古柳横卧在眼前,枝繁叶茂,导游小姐让我们找找它的根,却把我们难住了,大伙儿没有一个人找到它。还是导游小姐给了我们破解了难题,原来这棵树被大凤刮倒后,为了生存下去,从树干上生出须根来,深深地扎根于大地,使得它顽强地活了下来,这类树为数不少,善于想象的园林工作人员早为它们起了很多恰如其分的名字,如母亲树、千年卧龙柳、九龙搅海等等。

有水才能有生命,才能有草木。这里的树木赖以生存的水源是惟一的一个泉眼,被人们称为千年圣水泉。它离将军墓不远,水流不大,但终日不断,水质清凉甘甜,据说凡喝了圣水泉的水的人,不仅能延年益寿,而且对嗓子有极好的保护作用。导游小姐告我们,著名播音员李瑞英来此采访时,美美地带了很多瓶泉水,说回北京要送给同行们尝一尝。我们闻知,便纷纷涌至泉眼边洗净了双手,捧起泉水尽情地饮用。这生命的源泉,用它涓涓的细流滋润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草草木木,我不由的为造物主的伟大而惊叹。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游览完毕方觉的饥肠辘辘,在园中蒙古包用餐后,忽听得外面树声涛涛,一阵紧似一阵,啊,起风了。出门望去,风很大,却不见一点儿尘土,只见得那千万棵大树随风摇曳,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腾跳跃,十分壮观。听园中工作人员讲,每天下午刮风已是常事,不足为怪。特殊的气候造就了这片千姿百态的林木,也造就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神木园的神奇所在的精华之处。

归途之中,我不由得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人的一生不就与这些树一样吗,只要一出世,就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有的在狂风暴雨中岿然不动,有的被吹倒了再爬起来,那怕是遍体鳞伤,只要战胜风雨战胜自己就是好样的,他活的同样精彩。我想,做一棵核桃树王固然荣幸,做一棵将军树也很伟大,但做一棵卧龙柳更为光荣,因为它经受的磨难更大,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生活的强者。神木精神万岁!篇五:马克思传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

班级姓名学号

这次读《马克思传》给我对马克思的一生有了很大的了解。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这本《马克思传》它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夹叙夹议。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 有时候,他顽劣得像个小暴君,把姐妹们当做驾车的马,驱赶着她们飞跑,从小山丘上疾冲而下;有时候,他用一双肮脏的小手去揉生面团,拍成一个个“蛋糕”,要姐妹们吃下去。但是奇怪的是,姐妹们在这样的恶作剧面前却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在他学习、成长的过程,他抛弃了教授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黑格尔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竟着迷一部中篇小说,天天泡图书馆,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

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在爱情上,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爱情的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

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爱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爱情始终应该是浪漫的,虚无缥缈的,而不是理性的现实的.但是追求爱情的过程和本身却可以是非常理性的,否这将失去爱情.

纵观马克思的一生,可以看出,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在我看来马克思不仅是凡人,而且更是一个凡夫俗子。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所以学习马克思一定要学习他的思维的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完善自我,高自我。同时马克思对于真理的执著寻求,对于工作的忘我投入;对于友谊的珍爱、对于家人亲情的深切留念,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个人。只有这样,学习马克思正确的地方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与能力。

葡萄沟读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