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 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07-04 11:27:38

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2011-02-24 10:54 南方月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汪洋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与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最近,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深刻阐述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等重大问题,并指出:“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广东要完成“十二五”确定的宏伟目标,必须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对做好群众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纠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在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强调:“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各个时期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能取得巨大成就,也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改善了生活,得到了实惠,看到了盼头。“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我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党群干群关系取得了新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征程中,我省群众工作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群众的经济利益增加了,生活改善了。但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中,由于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统计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2009年,我省经济以年均13.6%的速度增长,但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实际增长7.6%,明显低于经济增长水平。与此同时,政府的生产税净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3.4%增加到15.3%,企业所得的营业盈余比重从14.8%上升到25.5%,而劳动者的报酬比重则从60.5%降至45.2%,远低于2004年美国的57.3%,德国的51.2%,英国的55.7%和日本的51.4%,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我省也仅排到22位。近几年,职工平均工资最低行业与最高行业之比由14.82扩大到16.31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39482.56亿元,其中珠三角地区占81.4%,分别是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11.8倍、11.0倍和11.9倍,人均GDP是其4.0倍、3.6倍和4.0倍。无论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还是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都非常明显。当前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的差距,有些是经济发展的正常反映,有些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有些是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公平因素造成的。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我们对群众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让群众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让群众看到党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强化社会利益调节机制,逐步消除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党能否有效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利益,使人民群众从“感恩性”认同转变为利益认同,真正将党看成是代表和维护其根本利益的“自己的党”,就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社会群体阶层的多元多样化,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转型。1978年以前,我们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独大的格局,全国4.01亿就业人员中,仅有个体就业人员15万人;到2008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0.2%增加到74.8%。近年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我省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社会组织结构来看,去年上半年,我省在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从业的人员达611.41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57.6%。由于就业方式更加灵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从社会阶层结构来看,一方面,农民工群体规模庞大,到2009年底,我省的2638万农民工已占总从业人员的48%,占二、三产从业人员的64.9%,在建筑等行业中农民工的比例可能超过90%。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主、外企高层管理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服务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社会阶层,增长速度快,规模越来越大。这种多元化社会主体的形成,使“群众”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出现的新变化,使我们做好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带来新挑战。过去我们通过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比较容易在体制内把工作覆盖到每个人,现在却很难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群众工作的新机制,完善覆盖体制内外全体社会成员的工作网络,把群众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更到位,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差异的扩大,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改革开放越深入,社会生活越丰富,群众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就越多,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就越强,形成了主体多元、利益多元、信息多元、观念多元的局面。群众由主要关注物质利益向同时关注精神生活转变,民主法制意识和公平尊严意识不断增强。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个体经营者想成为各类选举的候选人,在三资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六成,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就拿我省数量众多的农民工来说,第一代农民工经历过较多的苦难,把进城务工当作摆脱贫困的好机会,加班加点、忍辱负重,对精神生活要求不高。而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受教育程度提高,有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在成长中没有受过多少苦,对城市生活抱有美好的期望。去年的深圳富士康事件和佛山南海本田事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劳动者追求更有尊严的劳动和生活,要求权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这种情况表明,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客观上必然要求表达渠道、沟通渠道的多样化。一旦制度化的利益表达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采取极端方式宣泄不满、表达利益诉求。这些都需要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形势,做好群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更为紧迫,但是少数干部却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有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党的宗旨意识不强,不依靠、不相信群众,甚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有的党员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严重,一事当先只为自己考虑、不为群众考虑,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有的党员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办事本领不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不了解、不熟悉,习惯于发号施令、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问题在我省的干部中同样存在。许多同志感到,现在做群众工作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会,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说不到一起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干群关系不融洽、不和谐的情况呢?仔细想一下,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出身于普通群众家庭,许多人小时候家庭也是生活窘迫,对于民众疾苦有切肤之痛。可是成为领导干部后,为什么就忘记了过去,淡漠了与群众的感情,缺乏了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的热情?为什么有的还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良知,不但不去为人民群众造福谋利,反而见利忘本,鱼肉百姓?我看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从思想上看,少数干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了改变那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黑暗时代,让广大群众过上好日子,舍生忘死。而在我们党长期执政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以后,有不少干部就认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创造的,我们就可以高高在上,对群众颐指气使,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忘记了自己是人民公仆,更有甚者还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这样的干部怎么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呢?要想做好群众工作更无从谈起。

从作风上看,由于党长期执政,少数干部脱离了群众。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靠人民群众打天下,离开了群众的支持,就会丢掉性命,丢掉根据地,丢掉胜利。我们与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但党长期执政了,许多党员干部跟人民群众的感情淡薄了,发生了角色错位,认为不是我们离不开群众,而是群众离不开我们。甚至觉得群众觉悟低、很难缠,看见群众就头疼,不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不是把群众作为服务对象,而是当成管制对象,甚至是斗争对象。一出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群众,认为群众不听话、不配合,习惯靠命令来强迫和压服群众;在群众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个人利益,在需要为群众排忧解难时,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抱着施舍心态,为群众做了点事情就以为了不起,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也是人民群众应得的权益。

从经济上看,传统的发展方式未能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少数干部把经济增长当成唯一目的,重物轻人,忽视了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忽视了社会的正义公平,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甚至为了短期经济增长不惜损害群众利益。人民群众没有在改革发展中得到相应的实惠和利益,而生活质量却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受到影响。正所谓干部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牛市”中陶醉,群众在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熊市”中埋怨,这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如果长此下去,我们作为执政党,在物质上不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精神上又远离群众,人民群众就会逐渐丧失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共同奋斗的动力,就会质疑党的执政能力,就会与党的距离越拉越远。这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

从政治上看,某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站到了人民群众对立面。目前,少数领导干部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变成了谋取利益的工具,贪污腐化,直接或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也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严重危及党的执政基础。根据广州市社情民意中心最近的抽样调查,公众对当前干群关系不满意度为25.7%,满意度为29.9%;超过六成的人认为目前官意和民意出现不同程度脱离,而认为官意和民意基本一致的比例只有20.7%。这组数字发人深省,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警醒。有人说,现在是“干部认为群众不听话,群众认为干部不像话”,这在某种意义上形象地道出了当前群众与干部关系上存在的距离。

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怨愤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人心背离;执政者像是船,广大民众犹如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所以应该高度谨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人民群众是水、是海,我们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舟、是船。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根本原因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面,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为老百姓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正由中国共产党掌舵领航,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前进,驶向更加广阔而美好的彼岸。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感受,群众不满、怨愤的风浪越来越大时,我们就会有翻船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既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又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今天,我们提出建设幸福广东,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因为让群众生活幸福,这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让群众幸福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让群众生活幸福的发展,才能让群众跟着我们一起去谋发展,这样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就是群众拥护的发展。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重视群众工作和群众利益,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忽视了群众工作和群众利益,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第一次当家作主,我们的发展目标很明确,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因此,群众热情高涨,干劲冲天,衷心拥护党的领导。但后来搞了“大跃进”,把“超英赶美”作为目标,为发展而发展,就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目标就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改善群众生活。当时无论是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市的计件工资、打破“大锅饭”等,改革发展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大家同心同德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一旦我们偏离了这个目标,片面追求GDP,没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人民群众就不会感到幸福,社会就会不和谐、不稳定。回顾这些历史,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虽然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物质生活的水平不同,但只要发展围绕着群众的幸福去进行,群众就会齐心协力地跟着我们奋斗。比如,广州、惠州、潮州、梅州生产力水平不同,但是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目标,惠州、潮州和梅州的老百姓同样可以过上有幸福感的生活,党和政府同样可以有凝聚力、有号召力。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相互影响,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作用,社会矛盾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这更加考验我们党驾驭航船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海航行靠舵手”,对作为舵手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一道必答题,而且是只能答好的必答题。当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强化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自古以来,民众问题就是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问题。两千多年前,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就是讲,军力充实、食物充足和取信于民,这是治理好国家的“开门三件事”。在子贡的追问下,孔子又告诉他,这三条非得去掉一条的话,首先“去兵”,再去一条的话就是“去食”,并补充了结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在“足兵”、“足食”、“民信”三者中,“民信”最为重要,取信于民是一个政治大原则,人民对政府信心坚定,政府就有强大的力量,反之,政府就会崩溃。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解放战争时期,武器落后、处于劣势的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在三年多时间里,战胜了装备精良、兵力庞大的国民党军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党和我军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福祉,在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前段时间,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集体学习了《解放战争》一书,书中的一个情节令人触动很大,1947年,杨得志同志率部昼夜兼程赶往河北清风店围歼国民党第三军。途中有个村的群众做好饭夹道慰问,一个大娘一边把媳妇坐月子用的鸡蛋往战士手里塞一边说:“带上吃吧!多杀顽固军,保俺过好日子。”语言虽然简朴,道理却很深刻。群众支持我们的动力就是“保俺过好日子”,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益诉求。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年代同样如此。但是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待群众利益上,却出现了与执政党宗旨不一致的做法。有人把这些做法概括为四个字:一是“拖”,认为自己是有任期的,拖几年,一走了之。对上任留下的矛盾更是避犹不及,一些长达十几年的矛盾常常就是这样拖下来的。二是“躲”,群众从前门来,领导从后门溜,躲矛盾、躲难听话,想一躲了之。三是“捂”,怕暴露问题、影响仕途、考核丢分,就掩盖矛盾。四是“推”,群众的一个问题涉及几个部门,谁都不出头,变成“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问题推来推去,群众跑来跑去”,一推就是几年。这四种情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是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执政党,我们要为群众主持公道,为群众说话,成为群众合法权益的“守护神”。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用自己的权力和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为群众做更多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幸福感更强。

第二,要注重民生,从源头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论语》有一句话,看了很受启发。“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管理一个地方,要踏踏实实做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要节俭用度,爱护民众,珍惜民力,动用民力要审时度势,恰到好处。实际上,我们的领导干部做一件对人民群众有好处的实事,就是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做十件实事,常常就是一个不会被人们忘记的人。比如,山西省右玉县早期风沙成患,现在却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原因主要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右玉县16任县委书记持之以恒地栽树绿化,现在老百姓感激他们,为他们立碑纪念。我们要提倡这么一种风气,到群众中去,不是为作秀,不是给领导看,不是为完成任务,而是为群众做实事,排忧解难。大干部解决大问题,小干部解决小问题,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以为群众办实事为荣的风气,群众就会拥护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就好,干群关系就和谐,发展的环境就好,发展就会又好又快。据近期一项调查显示,人民群众最希望各级政府加强的工作,首先是“从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开始”,其次是“切实保障群众权利”,两者的比例分别为76.2%73.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解决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调查反映,物价过快上涨等问题已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两千多年前老子曾提出“至治之极”的标准,认为“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个标准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把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核心要求,落实好“十项民生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改善社会治安,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的腰包更鼓一些,安全感更强一些,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从今年开始,各市县都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年初公布改善民生办实事的计划,年末请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队调查统计,还要由群众来投票、社会来评选,对获得群众普遍好评的给予表彰,并印发优秀案例集锦,供全省各地学习借鉴。对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同志,有关部门要给他们记功、授奖。

第三,要夯实基础,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基层的群众工作是“面对面”、“心贴心”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是群众工作的“重点工程”。毛泽东同志说:“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顶天就是能掌握马列主义,站得高,看得远,立地就是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群众打成一片。”实践证明,哪个地方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深厚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就高;哪个地方的基层基础工作扎实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系数就高;哪个地方社会不稳定,追究起来肯定与基层基础薄弱有关。我们经常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夯实基础,就要让那些在基层工作有经验、有实绩的干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待遇。要让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感到比在机关更有前途,更有奔头,更有成就感。这样,我们才能把适合基层工作的强人、能人留在基层,做好群众工作才有保障。同时,要把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派下去,加强基层工作的力量。今后提拔的干部一般必须有三年左右的基层工作经历。要认真组织今年的换届工作,继续推广“公推公选”镇街党委委员、书记的做法,挑选“百位能人”充实基层班子,让基层干部成为能人,让能人成为基层干部,让好的基层干部进步更快。将来要在政策上形成制度,对干得好的基层干部,经济上要有待遇,行政上要给级别。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各级各部门既要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要帮助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倾斜。要继续实施大规模的干部培训工程,特别是做好基层干部的轮训工作,定期“回炉”、“充电”,让基层干部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不断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

第四,要畅通渠道,不断满足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的需要。拓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诉求渠道,满足群众依法表达意愿和诉求的需要,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据信访部门统计,凡是工作透明、渠道畅通的地方,群众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率就比较低,反之则高。各地各部门要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坚持省、市、县、镇四级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领导下访约访,加大重点民生信访案件办理力度,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要进一步完善镇街综合服务中心、人民来访接待厅和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条件以及经费保障上给予支持,将其作为方便群众反映诉求、及时了解社情动态的主阵地。在完善传统意义上的信访大厅建设的同时,各地各部门要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建立健全网上信访、手机信访制度和全省联动机制,努力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网络信访大厅”,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多、更及时。要结合实施《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加强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防止出现“只信上访,不信司法”的现象。要逐步建立党代表工作室,落实党代表定期联系群众制度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意见“直通车”制度,及时反映各地、各阶层群众诉求。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以及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合力,开创群众工作大家做、共同做、随时做、就近做的良好局面。比如,各地蓬勃开展的志愿者服务,通过教育、动员、组织广大青少年和志愿者,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社会建设、开展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群众互助的力量。在亚运会期间,随处可见的“大拇指”——亚运志愿者就做得很好很“给力”,成为广州最醒目、最亮丽的志愿风景线,向国内外展现了新时期广东人的美好形象。这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一种新模式,可以为群众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要创新方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做好群众工作。能否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群众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掌握、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尤其要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不做网络“菜鸟”,主动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带头“上线”和“触网”,通过在线聊天室、网络直播室、专线电话、博客、微博等途径,就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在线回答,并形成在线处理群众诉求的制度。比如,“广东民声热线”通过电台、电视直播、网上直播和报刊跟踪报道等方式,采取“主持人+负责人+热线电话”的办法,每周安排1-2个部门主要领导上线,与群众进行在线交流,解决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全省各市可以进一步推广这种做法,将民声热线办成倾听民意、解决民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要大力开展网络问政,各地各部门要探索设立领导电子信箱和网上“留言板”,建立和完善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以“领导实名”或“单位实名”的方式,在网上及时主动公布本地本部门相关信息,欢迎网友拍砖灌水。各级领导干部对待上网切不可“叶公好龙”,只做表面文章,要下真功夫、见真成效,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汇集民智,使网络民意能够在现实的领导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六,要完善制度,积极推进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群众工作贯穿于党和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健全的制度,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群众工作制度,特别是要把基层创造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使群众工作更加科学、更有活力、更富实效。要进一步完善做好事、做实事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听证会、群众论坛制度,落实好政治协商规程,保障群众参与决策的“话语权”。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事先广泛征询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意见。要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对涉及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不论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强,都要快查快办,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以此取信于民,体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进一步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工作网络,加强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处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加强调查研究,这是我们共产党人联系群众、科学决策的基本功。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以后干部要分别到下面去走一走,看一看,遇事多和群众商量,做群众的小学生。”抗日战争结束后,当时共产党提出的口号是:“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的衣服”、“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中去”,以深入农民群众作为考察共产党员品格的重要尺度。但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下去调研考察的过程,可以用四个成语来概括,“众星捧月——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打道回府”,很难了解到群众疾苦,听到群众所思、所盼、所忧,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今后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不当“走读干部”,不搞“远程指挥”,做到工作向上攀登、作风向下深入。从今年开始,省领导带头,下基层进行专项调研时,做到“三不”:不搞层层陪同、不作事先安排、不用记者随访报道。各级领导干部要采取体验式、私访式、寻亲式和私谈式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省委常委会每年要围绕增加民众福祉问题做一次集体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各级领导干部要围绕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组织参与12个专题的调查研究,并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人民群众永远是我们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宗旨意识,不负人民重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增强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以党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今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省里要出台有关做好群众工作的文件,部署推动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我们要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改进作风,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为民,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全省人民谋更多更长久的福祉而奋斗!

(本文为《南方》杂志独家受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 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