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富荣公开课《马说》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4-27 16:19:25

北师大万宁附中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 6-201 7 学年学期 3 2 学科 语文 教师 谭富荣

教学课题

马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朗读课文,体会情感,能够读出文章的节奏;初步尝试以声传情。②学习本文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篇短文。

2、方法与过程: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以读促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的情感线索,了解韩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教学重点

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学习“托物寓意”写作手法,以读促写

教学难点

以声传情

以读促写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指导写作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 

教师准备朗读录音、PPT课件

导学设计

修订完善

课时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韩愈的《马说》,古语中有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么重要。上节课,我们已经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完成了熟读,在朗读中大家开始有意识的读出节奏,大家一起来回味一下。(生读)就是这个味道,这一节课我们精读课文,就是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再带着情感来朗读。

2、小组活动

任务:同学们带着问题讨论,并练习朗读

内容:1.这一段表达了什么情感?2.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是哪一句话?3. 怎么样读出这种情感?

形式: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

教师明确:

第一段的情感是“同情”

分析:同情,顾名思义就是相同的情感,韩愈看到千里马难遇伯乐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睹物思己,感同身受。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把这种感情投映在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个形象描写中,一句“不以/千里称也”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哀痛。

第二段的情感是“惋惜”

分析:千里马徒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因食马者的无知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足以让众多有才之士扼腕叹息。这深深的叹息就凝注在一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之中。

第三段的情感是“愤懑”

分析:愤懑,就是不满的怨恨、不平的愤怒。最后“呜呼”所带领的一句表面上是对食马者的谴责嘲讽,实际是对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的控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叹全都集中在这一句中。

3、以声传情:指导学生带着情感再次朗读全文。

关键点:第一段“死”字重读、“不以千里称也”读出深深地同情;第二段“安求其能千里也”读出惋惜之情;第三段“呜呼!其/真无马邪?其也。”悠长的怨恨,我们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好像数着读出来,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4、情感线索和托物寓意

《马说》类似一篇议论性散文。它有一条很明显的情感线索:同情——惋惜——愤懑。

这些情感是千里马发出来的吗?(生:是韩愈发出来的)对,这匹怀才不遇的千里马背后,其实站着一个和他一样怀才不遇的韩愈。韩愈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愤懑”,而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和自己有共同遭遇的千里马上,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生:托物寓意。如答托物言志则及时区别二者)

托物寓意的手法的基本特点:把深刻的思想、情感寄寓于具体的事物身上。好处是:形象生动、委婉避险。

5、以读促写

韩愈把愤懑的情感寄寓到千里马的身上,是因为他们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点;周敦颐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寄寓在莲的身上,是因为他们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共同点;陶渊明爱什么呢?对“晋陶渊明独爱菊”是因为菊花和陶渊明一样“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同学们,你应该更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情感、理想或者追求,你能找一样寄寓自己“独特情意”的“独特实物”吗?

(生思考)

教师抛砖引玉:我有一个学生,她画了一张画给我,说“这是一颗钻石,它闪闪发光;即便这颗钻石上有一些裂纹,表示我还有一些不足,但毫不影响我像一颗钻石一样有价值”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出示例文《野菊花》,邀请一名同学朗读。

指导:这位小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意”是什么?(生:不怕困难,迎难而进,走向成功)他和野菊花的共同点是什么?(生:傲霜)很好,现在我们应该有信心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篇短文了吧。也许我们写不出像《马说》这样的名篇,但像《野菊花》一样的短文还是可以写出来的。

6、作业

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23马说

韩愈——怀才不遇——

教学反思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但是,这一节课,我选择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完成熟读的基础上来精读课文,就是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再带着情感来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感线索,具体赏析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达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标。

可以说“读”是本课的一个亮点,但仍有一些细节处理上需要琢磨;其实这节课我更注重的是引导学生挖掘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启发大家用这种手法来写一篇短文。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某种情感或个性的寄托物,并写成了文字。这就是我所欣慰的。

谭富荣公开课《马说》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