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行情

发布时间:2016-07-07 12:33:38

国际市场行情

导论:

行情是在一定商品经济形态下,社会再生产运行规律及其现象状态的总和。

国际市场行情:国际市场上各国和各地区社会再生产运行规律以及国际商品市场运行规律的总和。

(一) 宏观经济行情

从宏观角度研究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规律以及具体动态。

(二) 微观经济行情

个别商品部门再生产的具体发展变化。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重点应该放在发达国家及其市场上

行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行情预测

行情分析:通过对历史和当前市场状况进行研究,描述当前行情变化的特点,并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各种因素。

行情预测:在行情分析的前提下,一局行情分析的结论,依据行情变化的规律,考虑可能影响行今后情变化的一些因素,对今后一定时期内行情的可能进行估计。

行情预测与分析之间的关系

行情分析和行情预测是行情研究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客观的行情分析是正确的行情预测的前提,准确的进行行情预测是行情研究的主要任务。

行情波动的特点

1.多变性 2.复杂性 3.周期性 4.关联性

第二节 当代国际市场行情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促进了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进一步增强,促进了灰色区域归于世界贸易纪律的约束的进程,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然而受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世界贸易组织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矛盾。

1. 实现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矛盾

2. 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与世贸组织公平性的矛盾

3. 争端解决机制本身缺陷造成的矛盾

4. 加强民主与大国操纵的矛盾

二、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一)加速化发展 (二)自由化发展 (三)不平衡化发展 (四)知识化发展

目前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北美和西欧

服务贸易顺差国:美法英 逆差国:日德中

目前服务贸易发展最快的地区:北美拉美 中东 亚洲

两个国家表现比较突出:中国 印度

三、EDI贸易形式和国际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贸易方式和贸易渠道的创新,使得国际贸易更加速的发展,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四、隐形非关税措施存在蔓延的趋势

隐形非关税措施:也称间接非关税措施,主要指那些虽不直接限制进口数量,但在实际上却能起到阻碍进口作用的措施,如国内立法,技术标准,卫生安全要求,政府采购政策等。

第一章 世界市场行情变化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周期因素

一、 经济周期

二、 国民收入及经济果冻的周期性波动。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 长周期(康德拉基耶夫周期)50-60年 科技进步和革新

2. 中长周期(库兹涅茨周期)17-20年建筑业

3. 主周期(尤格拉周期)固定资本投资周期

10年失业、投资随设备投资的波动而发生变化

4. 短周期(基钦周期)40个月 库存

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运动

固定资本投资增加-生产资料、胜过资料需求增加-社会生态大发展-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能力大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经济危机大爆发-固定资本投资减少

(三)经济周期的阶段性

1.周期的阶段划分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大致呈U字型

word/media/image1.gif顺序不可变,可能缺少环节,又是可能为V型或W型

word/media/image2.gif各阶段不仅表现维量的不同,是良性增长。而在高涨阶段的上升,就是矛盾继续恶化的表现,是恶性增长

(一)1.可能性(简单商品经济)交换的目的是使用价值 W-(G)-W’

2.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交换的目的是价值增值 G-W-G

四、经济周期和经济行情的关系

(一)经济周期的变化制约着行情的变化

(二)经济行情的变化比经济周期的变化更加错综复杂

(一)1.行情总体趋势,主流和周期运动是一致的

2.周期阶段性决定行情阶段性

(二)1.行情的变化是极其不规则的

2.行情不仅受周期性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非周期性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非周期性因素

二、非周期性因素的种类

1.长期因素:对市场行情的影响超过1年的因素

2.季节性因素:导致市场行情发生季节性波动的各种因素

3.偶尔性因素:对经济会有较大的影响。但又难以预料的因素

作用强。时间短

三、二战后影响行情的主要非周期性因素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1.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影响市场行情的变化将市场行情波动变缓

2.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劳动力生产率和产品的高科技含量的等,来提高资源供给力,缓解资源瓶颈制约,使生产潜力线向上移动,延长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3.通过提高市场组织制度,金融组织制度,企业组织制度等包括管理方面的成熟度和现代化水平来影响市场行情。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1.使集团内部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得到加强,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扩大了区域内部市场,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

2.会产生贸易替代效应,成员国从区域外国家的一部分出口将被其他成员国进口,损害了区域外一些国家的利益。

(三)主要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一般来说,因经济过热而使通货膨胀加剧时实行紧缩性财政和货政,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展性财政和货政。

(四)政治局势的变化

一般来说,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但一定条件下国民经济军事化也同样能促进一定程度上的经济繁荣。

(五)自然条件的变化

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产量,改变短期内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供给状况来实现的。

会使经济周期变形。

(六)恐怖主义的影响

(七)重大恶性传染病的影响

第二章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

第一节 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概况

美国:

战时经济 和平经济

英法德意日

马歇尔计划

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二、经济高速增长 20世纪50中-70年代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黄金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

出口增长 日本的出口增加近22倍

意大利10倍多 德国6倍多

法国5倍多 美国25倍 英国1.5倍

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根本原因)

普遍奉行刺激有效需求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

三、经济滞胀 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

经济停滞 高失业率

投资不振 高通货膨胀率

国际贸易增长放缓

失业人数居高不下 低经济增长率

通过膨胀日益严重

原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1975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9-1980

四、经济动荡与调整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1990年

“滞而不涨”

1. 财政赤字

2. 国际贸易严重失衡,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3. 金融市场动荡

4. 债务危机

五、经济中低速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1990-1991经济危机爆发

1994 复苏,中低速增长

美国:“新经济”

以知识经济尤其是信息产业维主要推动力,以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为特征的经济形态

第二节 战后经济危机的发展

一、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

1.危机期间物价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继续上升,消费物价指数由118.7上升至123.5

2.危机期间美国国际收支出现了严重的逆差(1958年33.5亿美元)造成了战后第一次黄金大量外流,削弱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

二、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发生的事件:

滞胀、美元、石油

范围、程度深、时间长

1974-1975年危机的特点:

1. 工业生产普遍大幅度下降

2. 各国工商企业大量倒闭,事业队伍急剧扩大

3. 固定资本投资普遍下降

4. 股票价格猛涨,国际贸易恶化,货币金融危机加深

三、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

背景:滞涨 与战后历次危机相比更加严重

严重的表现:1.持续的时间超过战后历次危机

2.破产企业急剧增加,市场萎缩,生产下降

3.失业率达到空间水平 美10%

4.世界贸易严重萎缩,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四、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

首先陷入衰退的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第三节战后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

一、 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差别不甚明显

二、 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打击程度相对较轻

三、 生产过剩危机与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并发

四、 停滞膨胀“一度成为经济周期发展过程的普遍现象

五、 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

六、 结构性危机时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与产业部门结构的急剧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长期的严重的比例失调,并由此导致经济长期停止失业率孤高不下甚至‘逆周期性攀高的现象

第四节新经济条件下美国经济周期的演变趋势

一、 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经济的适度经济期延长。

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改变:

投入有形化的投入资源 新:投入知识化、生产柔性化、产品创新化

生产规模发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

产品标准化不断的重复生产

(一) 工业经济时代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其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不稳定性

1. 经济增长受制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 经济增长受制于规模化的内在局限性

3. 经济增长受制于市场信息的可获得性

(二) 新经济条件下美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

1. 投入要素知识化降低了美国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2. 知识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3. 网络化管理和柔性化生产增强了美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 经济衰退的幅度减小,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下降

(一) 传统经济运行条件下,美国经济难以避免大幅度波动

1. 微观生产的盲目性加剧了供给与需求背离的程度

2. 宏观管理的片面性恶化了经济运行的条件

3. 信息技术的发展

4.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趋同减缩了美国经济的调整空间

(二)知识经济的发展为美国降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奠定了新的基础

1.经营管理的网络化和生产制造的柔性化大大提高了美国企业的投资效能与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2.宏观经济政策的多样性和调整措施的超前性大大优化了宏观、微观经济环境。增强了宏观经济管理的效能

3.经济全球化和创新不平衡拓展了美国经济调整的空间

三、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已有固定资本的更替演变为主导技术的更替

主导技术:那些影响深刻应用广泛并成为特定时期技术创新源的标志性基础技术,如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

(一) 固定资本更新是导致美国工业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性原因

(二) 科技进步使主导技术的更替日益加速,成为导致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性因素

1. 信息技术革命题号了研究与开发效率

2.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力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变

第三章西方经济周期理论

一、外生变量周期理论

二、心里因素理论

三、消费不足理论

word/media/image1.gif外生变量周期理论也称为外部因素周期理论,它用外部力量的周期性变化来解释为什么经济运行会发生周期性波动

外部力量:1.农产品产出的变化

2.战争引起人口周期性变化

3.战争景气与战后萧条

word/media/image2.gif心理因素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周期过程中起实际作用的主导因素必须是能够引起商人心理状况变化的因素,并且只有通过心理因素的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一)商人的失误

商人依据以往的经验来预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变化,这些经验不可避免有时会导致失误

(二)共同的失误

商人的失误方向一致时就能引起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

结论:乐观的失误最终还是会导致悲剧性失误的产生。而悲观性失误依次又会产生乐观性的失误,这两类失误互相更替,循环往复的结果便使市场行情发生周期性波动。

word/media/image3.gif消费不足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的危机,消费不足的根源则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穷人购买力不足和和富人储蓄过度。

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一、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论点

第一, 承认经济周期存在的事实,从经济体制内部寻找危机的根源

第二, 将宏观经济波动看作主要由有效需求不足的变动引起

第三, 有效需求不足是由第三大心理因素引起的

第四,

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基本心理因素:

消费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word/media/image4.gif

投资不足word/media/image5.gif

word/media/image6.gifword/media/image7.gif

三大基本心理因素

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word/media/image1.gif收入增加时,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是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

word/media/image2.gif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

word/media/image3.gif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

2. 灵活(流动性)偏好规律

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里法规

由以下动机决定:word/media/image1.gif交易动机word/media/image2.gif谨慎动机word/media/image3.gif投机动机

流动性偏好的状况也与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密切相关

3.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的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的提高和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

人们对投资收入的预期影响投资,投资预期的变化与资本的边际效率相关

二、 凯恩斯理论的政策主张

政府积极的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乃至通过赤字财政来提高总需求,使经济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提出,使西方国家政府在思想上摆脱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理论的束缚,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中,西方国家相继走上了实行全面干预的道路。

第三节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周期理论

2.三个心理规律如何影响总需求

首先,按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社会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于是就引起了对消费品总需求的不足,即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其次就投资需求而言,厂商投资使决定于对投资获利性的估计,或者说,决定于资本预期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越大,即利润越大,厂商越愿意投资,但是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不会讲得太低,而另一方面有存在着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趋势,这样对投资的吸引力减少,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二)主要内容:

经济波动的原因:货币供应不稳定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资本主义将能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减少了经济的不稳定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

(三)政策主张 典型新自由主义

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来控制膨胀,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减少政府干预

经济波动的原因:货币供应的不稳定

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长3%~5%)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期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卢卡斯 1977年和1978年分别发表《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也是货币主义 和《失业政策》等论文中,明确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下的周期理论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在有效的掌握和使用一切可以得到的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参变量做出合乎逻辑的并与所使用经济模型或理论相一致的预期。

(一) 内容:

两个假设,一个结论

假设一:信息是充分的

假设二: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

结论:预期到的政府经济政策不能影响生产

理性预期的作用过程

政府在人们没有预期到的情况下突然的增加货币供应量(+),生产者会混淆一般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水平(-

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一旦掌握更多信息就会调整生产决策减少投资,经济走向萧条,最终结果还是:物价上涨,生产恢复到以前的点

(二) 政策主张

(三) 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市场比任何模型都高明”市场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率的机构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强调了非货币因素:1.技术冲击2.劳动供给

第四章经济行情研究的指标体系

目录:

第一节指标的种类与作用

一、指标与指标体系

反映经济变动的统计资料叫经济指标

彼此联系的能够反映社会在生产过程发展变化全貌的一些指标的总和就是指标体系

二、指标种类

NBER国家经济研究局 私人的

领先 同步 落后的经济体系

(一)领先指标预兆性指标

指指标的变化一般先于总体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动,对经济的发展趋势有预兆作用,可以分析预测总体经济何时扩张达到高峰,何时收缩落至低谷

(二)同步指标(重合指标

指标与总体经济活动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具有同步特点,是分析现实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指标

(三)落后指标(滞后指标)

指标的变化往往落后于总体经济情况的变化,有助于分析前一经济循环是否已经接受,下一循环会如何变化

三、指标的作用

(一)可通过对一系列经济指标的分析和研究,描述行情的状态

(二)可通过一些指标的变化来衡量行情变动的幅度

(三)可通过对指标的分析预测行情变动的趋势

第二节 行情研究的资料问题

一、资料的收集方法

1、案头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2、实地步骤-------------可用于具体商品市场的研究

3、购买----------------利用企业外部人员收集资料

二、资料的选择

1、研究世界经济或国际贸易的总体状态及发展趋势

2、研究个别国家的经济动态 有关国家政府部门所发表的资料

3、研究具体商品市场 有关行业或集团组成所发表的资料

三、资料的鉴别和利用

(一)时间性 (二)代表性 (三)一致性

第五章 宏观经济行情分析

第一节 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核算,长期是以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为对象的经济核算

这个核算时通过一系列相关指标进行的,这个指标体系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世界上各个国家实行的国民经济铬酸体系可分为两种)

1、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只核算5类:工业农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商业

2、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1、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线来核算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投入产品质量。

2、以全面生产的概念为基础,完整的反映全社会生产的成果及其分配和消费的过程并注重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化

1、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总量指标

2.1952-1978:MPS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

3.1979-1992:MPS与SNA并存阶段

4.1993- :SNA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二、SNA嘻嘻的主要指标及其体系

SNA的主要总量指标有5个:

国民收入(NI) 国民生产总值(NNP)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GNP)

个体收入(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1、国民生产总值

是一定时期(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vsGNP 区别:计算所采用原则不同 GDP:国土原则 GNP:国民原则

联系:GDP=GNP-NFIGNP=GDP+NFI

国外净要素收入(NFI)=从国外获得的资产收入-外国从本国获得的的资产收入

2、国民生产总值(NNP)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新增加的产值总和,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消费(固定资本折旧)之后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值 NNP=GNP-折旧

3、国民收入(NI)

广义:生产总额=收入总额=支出总额;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狭义:指一国的劳动和财产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商品和劳务过程中,通过价值分配所获得的分部收入,也就是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等所谓“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

NI=NNP-间接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企业利润

从指标间的关系: GDP=GNP-国民要素净收入

NNP=GNP-资本折旧

NI=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统计误差-政府企业盈余)+政府津贴

或NI=GNP-资本折旧-间接税+政府津贴

三、国民收入的衡量-------GDP

1、概念:是一定时期(一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2、计值办法: 按市场价格计算(商品和劳务最普通) 按要素成本计算

3、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水平计算当奶奶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GDP:按某一固定年份的价格水平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剔除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密切的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真实变化

消价指数(GDP平减指数)

专门用以反映影响GDP拜年话的价格指数,可以用来消除名义GDP中的价格因素,旨在衡量GDP所包括的所以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的变化

它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百分比值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消价指数”

OECD:“内涵价格水平指数”

中:“缩减指数”

4、GDP的编制方法 各部门在总体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

(1)生产方法(或部门法、增加值法)

把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起来而构成国内生产总值

GDP=各部门增加总和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或要素成本法)----不同要素提供者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相对地位和变动趋势把生产全部商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工资、薪金、利润、其他收入、间接税和固定资本折旧加总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成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最终消费支出word/media/image8.gif

GDP 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四、GDP在行情研究中的作用

(一)GDP总量指标与人均指标在宏观经济行情分析中的作用

1、(1)GDP是衡量一过总体经济情况越好或趋坏的主要标志

(2)GDP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在较长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3)GDO反映一国隐含着吸收的就业量

2、从平均指标上来看

(1)人均GDP是反应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富裕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

(2)把各国人均GDP折算成美元,可以进行国际比较,反映各个国家的富裕程度

基尼系数:发达国家一般在0.24-0。36之间,美国为0.45,日本为0.23

(二)GDP结构与宏观经济行情的关系

1、从生产角度看,应生产法进行GDP结构分析能都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对于了解一国的产业机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指定正确的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从支出角度看,用支出法进行GDP结构分析能够反映出一国的支出结构,对于了解一国的需求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指定正确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哦政策,引导需求结构健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从地域角度看,GDP结构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这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地区产额分布状况,地区需求分布状况、制定正确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就业和失业指标

一、概述

(一)经济活动人口

就业与失业的统计对象:所设计的是一定年龄以上,能够从事经济活动的工资和薪金获得者,即经济活动人口

经济活动人口又叫做“民用劳动力USA”“劳动人口UK”

(美国)叫民用劳动力或社会劳动力:是指所有16岁以上受雇佣和未收雇佣的人(军队、监狱、精神病院、疗养院人口除外)

【美中16以上 日法加澳15岁以上 意大利14岁以上】

(二)如何取得数据(USA为例)

1、家庭调查 2、机构调查(工资册调查)

1、(1)每个月6万个家庭约95%的家庭做出反映(2)只计算正在找工作的人

(3)有详细的分类 (4)弱点:完整性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回答并非都哦准确

2、(1)信息来自于40万企业,这些实体雇佣的工人占全部非农业人口的45%,反馈率起初为60%-70%,最后上升到80%。

(2)涵盖整个非农企业,非盈利企业以及地方、州联邦政府部门

二、、就业指标和经济行情

(一)有关就业指标的几个概念

1、就业者2、就业率3、就业机构

部门(农业-服务业+,性别(女性+就业危机时女>男),年龄(年龄20-23岁)

(二)几个具体指标对行情的作用

1、每周平均工作时数----领先指标

2、加班时数----预测未来和GDP趋势的优秀指标

1、若平均每周的生产时数低于41小时,标明经济正在挣扎,若生产时数在41.5小时以上,意味着企业活动正在进入高速档 (正常40.1-41.9)韩国最高55.1

每周每小时裁员数量可能增加,加班是假连续保持在4、5小时以上则预示着要聘用新员工

三、失业指标与失业统计

(一)失业的定义

国际劳工组织规定:失业人员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在参考时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二)各国的界定

美中:16日澳加:15

中国:具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物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待业登记的人员。

(三)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成为了寻求更好工作离职而引起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3.季节性失业:指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成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和购买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4.周期性失业:指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劳动力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

(四)失业结构:

失业结构是相对于就业结构而言的,包括部门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种族结构等

四、失业指标与经济行情的关系

(一)几个具体的失业指标

1.失业率-----领先指标

2.周度失业救济申请----显示了对经济何时到达转折点的预测能力

如果填失业救济申请表的人数每周都在增加,而且维持在一个高水平,说明经济在恶化。相比之下,申请救济的人数持续减少表示经济正在转折中。

3.招聘广告指数-----经济趋势的一个可靠的预报器

这个指标在经济蹒跚而趋于衰退时是非常好的早期预警系统,然而,在经济从衰退中显现出复苏迹象时,这个指标不能指引未来,因此招聘广告通常在衰退结束很长时间以后才会增多。

(二)失业率与客观经济行情的关系

1.作为反映周期变化的指标,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成反比例关系。在经济萧条阶段,失业率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而上升‘复苏高涨阶段,失业率随着失业人数的减少而下降。

2.高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低失业率

第四节 固定资本投资

一、固定资本投资的概念与分类

1.固定资本投资的概念

固定资本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本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本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即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投资。

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

2.分类(按惯例渠道分)

(1)基本建设:是指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用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目的的新建、扩建工程及有关工作。

(2)更新改造: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对原有设施进行固定资本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相应配套的工程和有关工作(不包括修理和维护工程)

(3)房地产开发投资

二、固定资本投资对宏观经济行情的影响

(一)

短期影响

1.固定资本的紧缩与扩张是影响一国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作为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供给拉动经济增长(短期内主要是需求供给要在2-3年生效)

2.固定资本可直接转化成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成为当期GDP的一部分,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固定资本投资规模为紧缩与扩张,直接影响到货币流通量的增减和物价指数的变化

(二)长期影响

1.长期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扩大再生产规模、增加总供给

2.投资使生产能力增加,通过多级传导和扩散影响相关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3.决定一国产业机构、产业全国分布、产业规模效应和技术状况

4.加大固定资本投资将扩大对劳务的需求、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第四节 工业生产指标

一、工业生产的范围和分类

采矿业word/media/image9.gif

工业生产 制造业

公共事业或电、煤气、水业

(一)工业生产的范围

有些国家除了上述三个具体部门外还包括建筑业,如英国

有些国家只包括两部分;采矿业和制造业,如瑞典、瑞士、南非等

还有国家仅指制造业,新加坡

二、工业生产指数与经济行情研究

(一)工业生产指数:

工业生产的模式是对一国工业生产状况的量的展示,通过相关统计指标实现

统计指标采用指数形式,可分为:1.工业生产总指数———全部工业生产动态

2.类别工业生产指数----类别工业生产动态

3.个别工业生产指数----个别工业生产动态

耐用品-----主要是生产资料 非耐用品----主要是生活资料

(二)工业生产总指数与行情研究

1.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应以工业生产总指数所表现的上升或下降的基本趋势的主要标志

2.以工业生产总指数下降或上升的幅度,来衡量经济危机或衰退的深度及经济高涨的强度 衡量方法可以用下降或上升的百分比计算 如下降幅度=(高点指数-低点指数/高点指数

3.工业生产指数还可用来计算经济危机或衰退持续的时间

还可用指数连续下降的月份表示危机或衰瑞持续的时间

三、产能利用率

如果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下徘徊,可能会挫伤企业投资的信心。一般来说,工业部门能够以多以高达81%的产能利用率安全运行。当产能利用率进入82%-85%的范围时,生产瓶颈就会出现,这会对价格尤其是生产者物价水平产生新的压力

第五节 订单指标

------------企业生产状况的指数器

一、有关订单和未交货订单

1.新收订单是指某一工业部门在特定时期所收到的分部订单,新收订单的增加或减少,反映着经济情况的趋好或趋坏

2.未交货订单(手头订单)是指某一工业部门在特定的日期未完成交货的全部订单,在周期变化过程中,新收订单数额和未完成交货的订单数额的变化基本上一致。

未完成交货订单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交货延期和通货压力的瓶颈发出了警告,未完成交货量揭示了生产资源的紧张程度。

3.交货期限

从接受新订单到完成交货所需的时间(包括等待安排生产的时间和进行生产的时间)

当经济周期处于危机和萧条阶段,交货期限就会缩短

当。。。。。。。。。。。复苏和高涨。。。。。。。。。。。。。。。。。增长

4.保证生产期限

按照现有的生产能力,工业部门的手头订单可以维持生产多少时间

当经济处于复苏和高涨阶段,保证生产期限就会越来越长

二、订单在行情分析中的作用

订单数量的增减,不仅能反映当前经济情况的好坏,还可以预示今后一定时期内经济情况的好坏,订单指标是一个有预兆意义的指标

第六节 库存

1.含义:企业库存代表的是生产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保存在他们库房里的产品数量

2.作用:它能够直接影响到未来经济的增长步伐

(1)存货问题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2)存货的变化又能将经济从衰退中解救出来

二、存货-销售额比(I/S)

1.含义:此指标测度按照最近一个月的销售速度需要用多少个月才能卖完存货

2.存销比率=本月平均库存额/本月销售额

=1/2*(上月末库存额+本月末库存额)/本月销售额

3.作用:有一非常普遍的经验法则,即不要储存价值超过一个半月销售额的货(或表示为I/S为1.5个月)

有些部门要求少一些另一些要求多些

如汽车制造商喜欢I/S为2.0 超过2.0就说明它们保持超过了严格需求的数量,可以作为汽车购买活动衰退的新证据

I/S太高了,企业将不再增加库存,而这一步骤能终止生产活动

太低意味着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比库存增长过快,如果零售商不处理迟早会没东西可卖,为了避免这一困境,企业应下更多的商品订单从而加快经济增长

补1.新收订单于经济行情

新收订单:增加:经济情况趋好

减少:经济情况趋坏

-经济周期衰退阶段-市场情况恶化

商品销路不通-工业部门接受的订单减少(机械工业部门更是如此)反之

2.交货期限于经济行情

交货期限长短伐拧经济情况的好坏

经济情况恶化-新收订单减少-未交货订单减少、交货期限缩短

(可用)平均交货期限=每单交货期限的总和/订单数

3.保证生产期限

保证生产周期的长短与未交货订单的多少直接相关

经济不景气-手头订单较少-保证生产期限缩短

保证生产期限=未交货订单量/日产量

第七节 综合商品价格

一、总和商品价格的分类:是指众多商品价格的平均价格

(一)批发价格指数:它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

反映不同时期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批发环节借个变动幅度与变动趋势的相对数

由于在美国批发价格也包括生产者在批发市场的销售价格,其水平决定于产品的生产者出厂价格和批发商的销售价格,批发物价指数即可按全部商品综合编制,也可按不同部门或各类商品分别编制,但不包括劳务价格

批发物价指数的优点在于对商品流通比较敏感,其缺陷在于统计范围狭隘,所以很多国家都没有将批发物价指数列为测定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

美国劳工统计局编制度批发物价指数包括2400多种机器金属木材,皮草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目前各国基本上都实用生产者价格指数来反映生产环节价格的变动,一国制造业的生产状况以及价格总水平的状况

PPI及其构成

PPI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生产者销售价格)

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包括原料、半成品和最终产品

CPI和PPI的关系

生产者物价的变化是否能决定消费者物价的变化,主要取决于3个PPI指数的哪一个被选作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通常选择原材料和中间品PPI。90年代后产成品PPI和CPI联系更为密切

PPI也是指定要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三)零售物价指数RPI

(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主要涉及消费者日常生活方面所支付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关系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称之为“消费者价格指数”或“生活费指数”

CPI-W

它涉及的消费者包括工资收入者和神职人员、占就业人员的32%

CPI-U

涉及的消费者包括所有的城市工作者,不但包括工资阶层和神职人员,还包括专业人员,个体户、经理、技术人员和临时工、占消费者的87%

(五)世界商品价格指数

世界商品价格指数是反映国际市场上重要初级产品价格水平的指标

道琼斯商品价格指数

分为现货价格指数和期货价格指数,以1974年12月31日构成商品12种:棉小麦、砂、玉米、咖、橡胶、羊毛、可可、燕麦、棉籽油、皮伟、黑麦所占权数不等为基期,特点:所含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在考察农产品价格动向时有较大作用,故又称为农产品价格指数

《金融时报》价格指数,敏感性商品价格指数以1952年7月1日为基期,12中商品:小麦、玉米、咖啡、可可、棉籽油、棉花、羊毛、玉米、天然橡胶、铜、锌和锡,不设加权比重,该指数选择商品虽不多但具有代表性,因而对商品价格变化反映比较敏感,可用于观察短期商品行情变化

路透社英国商品价格指数是英国路透社编制的以1931年9月18日为基期,构成该指数的商品共有17种,按所占权数大小分别为:小麦、棉、羊、咖啡、铜、砂糖、橡胶、玉米、大米、牛肉、黄豆、可可、锌、花生、椰干、锡、铅。特点是编制历史悠久,此外,构成指数的商品种类较多,因此也能较为全面的反映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

《经济学家》商品价格指数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杂志编制的,以1975年为基期,包括27种商品在总指数项下有食品和工业原料等分类指数,工业原料类下,又分为纤维和金属两小类,为适应国际浮动汇率制的现实。《经济学家》智慧树分别为英镑和美元计算,并分别简称英镑指数和美元指数

国际市场行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