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感悟

发布时间:2021-04-08

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感悟

【摘 要】新教材体现了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以单元形式展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
【关键词】教育主题 逻辑 特点 感悟
2017年夏季学期,《品德与生活》学科修订为《道德与法治》我正好上一年级新教材。从教学实践中,感悟到这门课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整个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变化。从内容上看:逻辑性更强、可教性更强、可读性更强;从形式上看:版面更小、颜色更亮、比例更好。幸运的是,201762325日,我参加了安徽省国家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培训,观看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和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讲话视频。又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文科室主任富兵讲座《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谈教师专业素养》教材核心编者,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方丽敏老师讲座《德与法融合,教与学互动》,部编《道德与法治》低段教材编写特点。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析和教学建议,安徽省芜湖市建设路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徐凌俊,给我们讲了教学指导与施教经验分享。听了她们的培训课之后,使我受益匪浅,也更加相信自己的做法:不固步自封,跟随形势积极学习,谋求更好改变。因为《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的,是“以引导和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它的本质是体现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落实教育。
下面我将结合培训期间的专家讲座及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教材研发背景、编写指导思想、教材框架及说明、编写思路与教材特点、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框架及说明(以1-2年级为例)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构成
在《道德与法治》框架中,针对学生面临的重要生活事件与要解决的发展性问题,置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
这些教育主题,蕴含在不同生活领域的话题之中,通过各册相对集中的单元设计实现。 如:“我的健康成长” “同伴友谊”
“我的家庭生活” “我们的学校生活” “我们的公共生活” “我们的国家生活”

在单元主题下,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相关课题。 (二)《道德与法治》框架内在逻辑
道德与法治的框架设计,以生活为经,以学生的内在发展为纬。贯穿本框架设计的1

线索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是暗线,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以每册相对集中的核心教育主题的方式隐含于教材内容的设计中。
二是明线,即各册单元的逻辑安排。这条线索由两个要素交织组成:时间与空间。 空间指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生心理空间(自我、自然、家庭、学校、 社区、国家)
教材各册单元的设计是这两个非物理空间的延展过程。
各册教育主题的设计,是对同一空间话题的定位,也是逻辑上升。 1、一年级上册:本册的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主要针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开始。这一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适应学校生活这一新的生活形式。

这里的空间逻辑是从家庭到学校,隐含着孩子身份的重大转变。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主要围绕学生适应学校这一新的生活空间及其中重要的生活事件展开。
这里的逻辑是由学校生活的空间到学校生活的内容,并特别关照了两种最基本的学校生活形式。
第三单元“家庭安全与健康”,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生活,特别是有学校生活介入后的家庭生活的变化:家庭生活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一个反思的状态。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引导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生活还要经历非常重要的生活事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大事件:新年。
2一年级下册本册的教育主题:养成基本的新的生活习惯 第一单元“的好习惯”,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习惯问题。
引导孩子在基本适应学校生活后,养成文明卫生、乐学勤学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利用这一学期是春季——这一在全国都是一个利于孩子到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的季节。
引导他们克服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自然缺失症,建立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加深与家人血脉相依、共生共存的基本感情
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与同伴共在的观念与习惯。
二、编写思路与教材特点
1.在教材的体系化要求和儿童生活之间,真正反映儿童成长需要。
2.在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与学生道德自主建构之间,培育学生自主建构能力。 3.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知、情、行之间,循情、据理又具有行动和实践品性。 4.在教本和学本之间,“利学易教”
5.在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成为文化多样的载体与文化公正的见证。 (一)在教材的体系化要求和儿童生活之间,真正反映儿童成长需要。 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沿着儿童生活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逻2

辑展开。
首先,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其生活是整体性的。(多重的生活空间、多重的生活角色)
其次,儿童是成长中的人,随着其身心的发展,所涉及的生活领域不断拓展,内容日益丰富,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更加复杂。
(二)在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与学生道德自主建构之间,培育学生自主建构能力。 1.在教材的编写中,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性,精心设计好各种自主性活动,引导学生学会: 自己去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道德问题,辨识他们所接受的各种道德观点,独立进行自己的道德判断,自主作出道德决定。
2.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发展道德自主性,德育课程教材也必须有人类社会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
:通过陈述道德生活的故事,历史文化事件,各种不同的生活习俗、习惯、传统,乃至告诉学生他们所能理解的道德生活知识、道德规范法则等等。
(三)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知、情、行之间,循情、据理又具有行动和实践品性。 教材的整体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这个经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有内在的心情感受,有理性的思考,也有身体活动的感知。但这个整体性,在自发经验的层面上,往往是模糊的、不明晰的、片断化的。道德教育的教材与教育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将这样一个模糊的存在状况明晰化、自觉意识化。 举例:举例:《相亲相爱一家人》
引导学生理解:着急、不安,这就是对妈妈的爱和关心;而在我们自己生病时,妈妈也是同样在着急、同样在不安,这就是家人之间血脉相连的亲情。
通过教材的引领“照亮”孩子对生活经验的感受。 (四)在教本和学本之间,“利学易教”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凭借,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一个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教本” 教材也是引领学生进入教育文化,并在其引领下,与教材中主人公开展对话的凭借,因而,教材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学本”
举例:例:一(上)第418页“交通信号要知道”
以生动形象的图示代替文字,为儿童更方便地进入到教材中的生活提供方便。 (五)在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成为文化多样的载体与文化公正的见证。
在教材的范例选择上,最大程度地在相关的主题上考虑区域差异,如:城乡的生活差异,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俗与节日的差异; 同时教材以留白和开放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范例作为一种生活经验的拓展,并由这种经验进入到自己所在的相应文化生活中去。
《道德与法治》作为教育部更名后的统编教材,新的教材,新的理念。而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学习者,都在探索和学习的路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认真钻研教材,在教研引领下用好教材;二是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三是以新教材的使用,带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3

转变;四是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如,教学中可以设定学期目标,找准教育的核心词。比如依据教材,按年级形成整体的育人主体,一、二年级侧重“积极”为主题。这样进行一整年的,一个核心主题下的,对学生有目的的教育和反复强化的影响,总会有收效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我们一定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


我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