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重点建设内容(定稿)

发布时间:2020-11-14 20:41:31

、主要任务

为满足城市市的发展需求,“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包括以下主要任务:

(一)建设“智慧城市”基础性、共享性设施

建设智慧城市顶层支撑平台,为整个智慧城市的专项建设、运营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应用支撑;建设数据中心、运营指挥中心、智慧体验馆、城市无线网,为“智慧城市”顶层支撑平台和全市各智慧专项提供场地环境和网络支持;建设基础数据资源库,为“智慧城市”各专项系统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资源支撑。

(二)实施一批智慧城市应用工程

在社会事业、民生服务、生态保护、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智慧专项应用工程,构建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政务效能;完善服务与民生综合应用体系,保障普惠型民生,促进民生改善;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建成在线防控体系,促进城市人居环境改善。

(三)培育和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产业

发展大数据产业,释放数字红利、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发展自主可控产业,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推进计划,为智慧城市提供有力的安全支撑。

(四)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构建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特色产业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升级;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行业的营销模式、思维模式、管理模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互联网+”战略机遇,推动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企业集中发展,实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是:1个基础共享工程、18个智慧专项应用工程、2个产业,分三期建设(详见1),计划总投资152亿元。

word/media/image1_1.png

图1“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一)基础共享工程

基础共享工程是“智慧城市”各智慧专项和大数据产业建设的共用基础设施,主要包含数据中心工程、基础网络工程、基础数据资源工程建设。

1.数据中心工程

建设为各智慧专项建设、运营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集中支撑服务的数据中心,主要实现统一计算存储、统一网络交换、统一数据支撑、统一物联网资源管理、统一公共信息服务、统一一卡通管理、统一安全支撑管理等基础共享服务,主要建设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物联网管理平台、安全支撑平台、一卡通管理平台和大数据产业支撑平台等基础支撑系统。

——建设满足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为数据中心基础支撑系统提供物理环境;建设为各部门集中进行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呼叫服务、监控服务的运营指挥中心;建设集中展示智慧城市技术发展、建设成果的智慧体验馆;

——建设云计算中心,为各类智慧专项和大数据产业提供计算存储的管理服务,建设全市统一共享的计算存储资源;

——建设网络中心,汇聚国家、自治区电子政务网络和各部委厅局业务专网以及互联网的接入,优化网络结构为各部门提供统一的网络接入,解决部门网络繁杂、重复接入等问题,形成统一共享的网络资源;

——建设服务平台,为市民企业政府提供可通过终端计算机、手机客户端、电话语音、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获取和信息交互的平台,整合各类信息服务门户和应用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物联网管理平台,为各类智慧专项所使用的视频、红外检测、RFID等物联感知设备提供统一接入、调度管理服务,推动物联网集成应用,形成全市统一共享的物联网资源;

——建设安全支撑平台,为各类信息系统提供授权访问、身份认证、网络安全防护、责任认定、信息资源追溯、大数据安全交易的支撑服务和网络运维管理,建设全市统一的安全支撑平台;

——建设一卡通管理平台,为市民提供可在同一张智能卡上实现多种不同应用功能的综合服务,整合政府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金融交易功能,建设全市统一的集控、结算、金融交易、身份识别和电子支付于一体的一卡通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境内消费结算、身份认证一张卡;

——建设大数据产业支撑平台,为大数据开发企业、大数据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数据存储、加工挖掘、数据交易、服务运营的支撑平台,整合安全支撑平台、数据支撑平台、一卡通管理平台,打造功能完善、系统安全、支付便捷的产业服务基础设施;

2.基础网络工程

完善基础网络设施,加速建设物联网、固定高速宽带、城市无线网等基础网络设施,为“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核心基础设施。

建设物联网。在工业、农业、物流、环保等重要领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物联感知网络,利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生产和运行效率;整合、完善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物联感知网络,推动物联网集成应用,扩展和延伸服务范围,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固定高速宽带。建设“智慧城市”高速宽带网络,加快骨干网节点升级,实现地区互联网与国家骨干网直连,利用社会资本优化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向全市提供公共基础传输网络服务,承载视频传输、物联感知、业务应用、数据交互等多种业务。整合现有政务网络,为全市政务业务资源的集约共享提供管道支撑,实现不同业务带宽弹性扩容,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灵活控制。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

建设城市无线网。在城区建设覆盖餐饮娱乐、旅游住宿等服务场所和商业会场、体育场馆、医院、学校、机场车站、政府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场所的无线网络,为市民提供无线网络服务。通过互联网虚拟专网等有线网络及“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有线、无线网络,实现web、微信和短信等统一认证,并实现无线网络与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

3.基础数据资源工程

编制基础数据资源目录,通过跨部门信息资源采集、交换、加工、共享及管理,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信息资源库”五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社会发展、公共安全、文化休闲、卫生健康、民生服务、机构团体、城市建设信用信息”领域专题数据库,重点推动各类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应用,实现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共享与交换,推动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基础数据资源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专项应用工程

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优先启动一批专项应用工程,主要包括:智慧政务工程、平安城市工程、智慧医疗工程、智慧教育工程、智慧民政工程、智慧旅游工程、智慧城管工程、智慧环保工程、智慧市场监管工程、智慧文体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物流工程、智慧农牧业工程、智慧社区工程、智慧水务工程、智慧园区工程智慧安监工程、智慧能源工程

1.智慧政务工程

建设智慧政务,打造“信息共享、政务公开、联网审批、智慧决策”的智慧型、服务型政府。依托“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整合电子政务内网、部门专网和电子政务外网的数据和行政办公系统,通过“智慧城市”服务平台集中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个人内部办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提供的集中化服务。

建设行政办公服务平台。基于电子政务内网建设行政办公服务平台,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提供统一标准、统一交换、统一应用、统一部署的办公系统。整合互联网、政务外网的公开数据和部门业务专网的工作敏感数据以及政务内网的涉密数据在实现数据整合上的综合性应用。

建设行政管理服务云平台。基于部门专网建设行政管理服务云平台,支撑各部门进行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监督管理等工作。汇聚政府专网、公安专网、卫生专网、环保专网等各部门业务专网应用,在确保不改变各部门与自治区各厅局的专网系统应用的前提下,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以单位为对象的各类应用系统及数据汇聚。逐步整合各单位面向上级主管机关的业务应用、面向同级党委政府的业务应用、面向同级协调及综合管理机关的业务应用、面向下级单位的业务应用,形成虚拟、逻辑的统一应用平台,有效解决单位内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数据孤岛问题。

建设政务服务平台。基于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各单位的政务服务资源统一调配和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加强数据协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建设便民呼叫中心,整合部门和行业资源,实现集中呼叫、呼叫转办,打通“一个号码找政府”的快捷通道,便民呼叫中心应实现咨询、投诉、救助、保修和综合服务等功能,为城市全体市民提供服务。建设行政审批系统,集中为市民、企业提供审批服务的统一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建设行政审批效能监察管理系统,实现审批业务流程化、规范化、电子化,通过对受理、传送、审批、回复等业务节点的自动管理对办事过程进行跟踪与监控预警,提高行政审批的办事效率。

2.平安城市工程

建设平安城市,构建大公安体系。建设警务综合、警务地理信息、公众服务、警务实战、视频综合管理六大平台,视频网、公安网、通信网、电子围栏三张网,公安警务云、视频云,以及一个警务大数据中心,不断加强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市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完善卡口和电子警察建设。加强公安特殊技术手段建设,完善人口、车辆视频图像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并与工商、卫生、交通、消防、铁路、民航等部门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通过智慧警务建设,实现公共安全各领域中人、地、案(事)件、物和组织等各类要素的协同式感知,全方位、多角度透彻感知,构建大公安体系,切实提高全市公共安全的预知预警、实时监管、信息研判、准确定位、指挥调度、快速反应水平,使我市公安科技信息化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3.智慧医疗工程

建设智慧医疗,全面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的综合应用,整合卫生部门、医院、社区、服务机构、家庭的医疗资源和设备,建成全面感知、自动获取、信息互联、智能决策、管理精准的现代化医疗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提升医疗公平与效率,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疗物联网建设,根据医疗过程的需求,合理将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移动智能手机、激光扫描器、医学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设备应用于移动门诊输液系统、婴儿安全系统、消毒供应室管理系统、输液监护感应系统、移动临床信息系统、护士移动查房系统、医疗垃圾跟踪系统、医院手卫生智能督查系统、移动库房/资产管理系统、药品/血库管理系统、智能耗材柜管理系统、供应追溯室管理系统等系统中,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上传。建设医疗云,依托“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市级医疗云,为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灵活部署、快速响应、专业运营的云计算服务,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电子病例数据中心、人口基础医疗库、慢性病库、流行病库、医疗一卡通等基础数据库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提供基础支撑。依托“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持续建设市人口基础库、电子档案库、电子病历库三大基础数据库,为各类智慧医疗业务应用提供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地、户籍地址、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社保缴纳情况、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过程信息等信息服务。

鼓励智慧医院建设。建设智慧的医疗环境,持续完善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公共/紧集广播系统、无线巡更系统、智能一卡通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等实现医疗建筑智能化;鼓励手术示教系统、护理呼叫系统、电子叫号系统、隔离探视系统、远程探视系统等系统的应用,构建完善的临床业务辅助信息系统。建设智慧的医院管理体系,建设医院信息综合集成平台,整合现有的HIS、CIS、LIS、PACS等应用系统,实现医疗机构内部及之间信息的互操作,加强医疗临床信息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形成对外统一接口;探索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优化流程为导向,以信息标准为基础,以电子病历为信息单元的医疗临床信息标准化、电子化、语义化处理平台,实现临床信息的深度利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物资耗材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化医院资源配置,提高效益。

加快智慧区域医疗建设。建设医疗大数据平台,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融合各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在三大基础数据库之上建立索引库、基层医疗数据库、居民健康跟踪库、卫生管理数据库,依托“智慧城市”顶层平台建立共享平台,形成医疗卫生数据的区域共享。加强协同应急指挥系统、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急救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卫生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等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现对慢性病、传染病、职业病、精神病的管理,同时承担疾病信息采集、统计报告、卫生监测等业务。建立合理用药电子预警管理系统,实现药品使用和归总等环节的管理,即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从而为医生在看病诊疗过程中对药品的使用提供辅助。建立公共卫生监督系统,帮助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掌握卫生监督数据,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提高执法和监督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卫生监督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推进互联网医疗。探索移动医疗,推进移动临床信息系统、移动医生工作站、移动护士工作站、移动门诊输液系统等移动医疗系统的使用,根据移动区域内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柔性配置医疗资源,改善医疗水平。提供网络网络预诊功能,包括通过电话、网站、手机APP等进行预约的挂号。推进远程医疗建设,包括远程会诊管理、病历资料采集、远程专科诊断、远程监护、视频会议、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等,提高农村偏远地区医疗水平。

4.智慧教育工程

建设智慧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平衡优质发展。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加速“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宽带中国”、“电信普遍服务”、“智慧城市”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到2020年,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农村牧区学校班均出口带宽、教学点带宽不低于5M;具备条件的城镇各类学校应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班级终端设备、多媒体教室、视听设备泛在学习终端等交互式设备配备。学生计算机室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配备标准,满足信息技术教学需求,师机比达到1:1。

建设教育云平台。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市级统筹建设教育云平台,包括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教育研公共服务平台,并与国家、自治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接。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学校办学条件等信息统一管理,人事、学籍自动化办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及督导评价等业务的信息汇集、统计分析以及决策支持,实现市、旗县区两级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三级联动、动态化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备课、资源应用、网络空间应用、自主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保障学科教师有资源可用,便捷获取,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上,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时时互动、评价展示,有效支撑线上线下结合的翻转课堂。教育研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教师、教研员及教育管理者线上培训、研讨支撑线上教研、集体备课、活动组织,实现线上培训与考核。最终发挥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全面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资源建设。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遴选、建设推送应用和激励机制,建成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库。重点制作、遴选引进符合学情的各年级学科的系统资源,形成定位准确、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制作优良的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2020基本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分学段全学科多形式易使用的,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动态开放交互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有效速效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施面向不同行业、企业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E计划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就业技能培训等,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应用推进。构建新型网络课堂和研修模式,全面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建设,积极探索“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和网络研修,加快城镇学校优质资源向农村牧区薄弱学校传输传递,实现城乡学校优质资源充分共享,提升农村牧区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师研修模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促进教师网上高效备课和有效教学,广泛开展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师空间应用逐步引导、推动学生空间和家长空间的建立,引导学生面向课堂学习、自主学习、训练与考试、个性展示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生生校的多元互动,构建教育信息化全过程管理生态体系,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教学应用效益。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人工智能、移动学习终端等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创新应用,推动学生广泛利用泛在学习终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5.智慧民政工程

建设智慧民政,提升社会管理与民生服务水平。通过城市市“智慧民政”建设,完成民政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开发及应用,逐步建成市、旗县(区)、乡镇(街道)、社居委(村委会)、直属单位和相关机构多级联动贯通,覆盖民政基层业务,标准统一、资源共享的民政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建成覆盖全市、统筹城乡、高效互动的民政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基础数据集中化、业务处理网络化、统计决策科学化、流程监管智能化和为民服务信息化,整体打造满足发展、水平领先的民政业务系统大平台。

6.智慧旅游工程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打造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游客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GIS、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挖掘等技术,以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为游客、旅行社、景区、酒店、政府主管部门等参与方创造更大价值。

建设现代化旅游基础设施。通过物联网感知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电子门票系统、无线网络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实现旅游信息的快速、准确采集及共享、交换、更新。在全市主要3A级以上景区、3星及以上宾馆全面实现进行无线网络覆盖。在全市主要3A级以上景区完善视频监控系统、扩大监控范围,在重点监控地区部署红外线等多种监控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突发情况自动发现、及时传输。建立客流监测系统,采集客流数据,为形成旅游大数据打下基础。

加强旅游资源建设。借助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种平台和系统的感知体系获取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旅游信息,综合运用旅游咨询网站、旅游目的地门户网站、电话咨询、短信推荐等渠道,使游客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及时且准确的获得各种旅游信息,使游客获得智慧化旅游体验,为游客进行自助游、自导游、导航、导购、电子支付等提供方便。建立旅游资源目录,将城市旅游资源分类、定性、定点、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编目,形成旅游基础数据。

完善旅游信息服务。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基于“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实现景区游览、服务管理、交通信息、旅游活动等信息的汇聚集中,为游客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完善城市旅游微博、微信公众号功能,智能、动态推送旅游方面的信息。通过旅游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功能,主动或被动感知游客需求特征,有选择地为游客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游客与旅游信息服务设施之间的智能互动。

加强游客体验。建设游客、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交互平台,及时将旅游者的需求特征、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帮助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及时改善旅游产品和服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拍摄景区720度全景画面,通过触摸屏幕或VR眼镜,使用户足不出户感受景区风光。建设“智慧旅游体验中心”,打造全区领先的旅游展示平台。建立智能导游系统,自动播放旅游路线各个景点的导游信息。推进旅游企业间及旅游企业和交通、气象、卫生、安全、环境等部门系统之间的协同和配合,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时共享交换信息,为游客提供更全面、更贴心、更及时的旅游服务;通过信息共享与应用协同,有效配置资源,提高快速响应与应急管理能力。

推动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企业和城市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协同运作,使旅游经营和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完善城市旅游政务网、咨询网,实现景点、宾馆线上预订与支付,同时与线上租车、线上聘请导游功能整合,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客流分析平台,与景区系统相关联,分析客流来源,为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支撑。基于“智慧城市”一卡通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景区的吃、住、行、游、娱、购等项目以及地图、游览路线等信息集成到一张卡上,制作成旅游一卡通。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链条,创造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推动传统旅游营销模式向现代旅游营销模式转变,实现精准有效的网络营销;提高旅游产业链条的运作效率,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旅游业实现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实现旅游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建立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利用旅游大数据实现营销精准化,使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推介活动更有目的性。

7.智慧城管工程

建设智慧城管,助力城市健康发展。建设全市统一覆盖12个旗县区国土、规划、城建、房产和城区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的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国土管理、规划管理、城建管理、房产管理、数字执法、户外广告管理、业务消息、(水、电、气)管网管线监控、地下综合管廊及信息发布等管理平台,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与公安、交通、工商质监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通过智慧城管建设,实现国土、规划的数字化、立体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的可视化和全面透彻感知,实现对城市市政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督管理,以及对实施监督管理效果的综合绩效评价,提高城市管理的服务效率。

8.智慧环保工程

建设智慧环保,完善科学的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统一覆盖12个旗县区环境保护、林业资源、水利资源、气象监测的智慧环保平台,建设环境监测平台、林业资源监管平台、气象监测平台,与卫计、公安、交通、城建、旅游等部门进行数据互联互通,打造“大环保”管理模式。通过智慧环保建设,实现对全市各类污染排放企业、涉重企业、森林、荒漠、湿地、生物、水资源、水土保持、农村饮水、水利工程、雨工旱灾、气象等智能监测、数据管理、应急指挥、信息公开和综合管理,实现经济、社会、环保相统一和城市发展绿色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9.智慧市场监管工程

建设智慧市场监管,打造安全有保障的消费环境。建设全市统一的工商、质量、物价、食药、商贸管理的智慧市场监管平台,建设企业登记、经济交易、商品监管、质量监督、标准化监督、计量监督、特种设备监督、食品管理、药品管理、物价管理、集贸市场管理、企业信用等平台,建设企业法人库,与发改、经信、公安、卫计、城建、交通、税务、人行、法院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打造“立体市场监管体系”。通过智慧市场监管建设,实现全市工商企业管理网格化、商品监管网络化、质量监督智能化、市场执法数字化、特种设备监管在线化,实现对药化、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在线监管,全面提升市场服务与监管水平,使居民消费更加安全,生活更加舒适。

10.智慧文体工程

建设智慧文体工程,提升居民文化生活质量。建设全市统一的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管理及服务的智慧文体平台,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虚拟博物馆、网络直播平台、新联出版管理平台、体育服务平台、文化市场管理平台、体育活动管理平台,加强文化体育设施数字化建设,与教育、旅游、公安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通过智慧文体平台实现居民阅读网络化、文化体验数字化,实现广播电视网上直播,重大体育活动在线直播,全面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质量,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使用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宜居。

11.智慧交通工程

建设智慧交通,构建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交通平台,统筹集成各类交通信息资源,全面感知交通运行态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综合交通信息资源中心、智慧交通政务服务平台、智慧交通民生服务平台、智慧交通保障平台等。通过智慧交通建设,实现城市公交系统、城市出租车系统、城市道路信息、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城市电子收费系统、城市交通信号系统、交通诱导系统、停车管理与服务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各类交通要素的综合协同运作,提升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2.智慧物流工程

推进智慧物流建设,构建通疆达海的综合物流枢纽城市。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不断优化创新物流组织方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促进高端物流业聚集发展,构建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的物流体系。

持续推进信息化系统在物流业的应用。加快各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和综合服务等服务功能;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需求,广泛采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统一;鼓励物流龙头企业建立智能仓储配送体系,通过云、网、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发展公路港等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线下物流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公路港网络,促进车货高效匹配;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加强货物流量、流向的预测预警,实现运力精准调度。

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整合现有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资源,形成跨行业和区域的智能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电子口岸和大宗商品交易等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构建互通省际、下达市县、兼顾乡村的物流信息互联网络,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推广应用电子面单、电子合同等数据化物流活动信息载体的应用;通过“智慧城市”顶层平台,开放公安、海关、质检、港口、铁路、路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推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衔接;通过“智慧城市”顶层平台,建立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通道,实现物流信息的及时共享。

发展物流新模式。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构建中小微企业公共物流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促进公路货运的集约化;支持供应链管理综合服务商建设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拓展信用评价、交易结算、融资保险、全程监控等增值服务,发展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在重点领域探索实行“一票到底”的联运服务,研究应用电子运单;探索完善海关多式联运监管模式,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向保税综合物流园区升级。

13.智慧农牧业工程

发展智慧农牧业,全力打造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围绕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以产业结构市场化、生产方式集约化、经营形式产业化、生产技术智能化、生产管理信息化为目标,以设施农业、大田种植、畜禽养殖、农业经营管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重点,推进遥感监测、分析预警、智能监管、市场预测等智慧化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实现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打造现代农牧业体系。

重点发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依托“智慧城市”顶层平台,整合国土、气象、人口、市场等农牧业生产相关的各类信息,向嘎查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生产信息智能服务,整合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农业保险等信息,帮助农牧民有效定位市场,把握市场变化,为种养殖结构调整提供支撑。推进农业生活信息智能服务,建立健全集农村教育、农村医疗、金融贷款等农村生活相关的信息资源体系,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持续健全完善全国统一的12316工作体系,打造功能完备的12316平台;持续推进金农工程,探索“智慧城市”平台与农业部农业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农村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系统的智能化衔接。

发展智慧农业经营管理。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平台,发挥互联网在分享、互动、虚拟、服务方面的优势,将农牧业资源通过互联网与外部资源对接,为种养大户、家庭农产、农民合作社、产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加强产销衔接,促进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性向消费导向性转变;建立新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统一的信息、质检、交易、结算、运输等全流程电子商务服务,支持网上挂牌、网上洽谈、竞价等交易模式,融合物流配送、物流交易、融资担保等运营业务,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水平;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公共平台,完善土地流转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及传递方式,提高电子化水平,建立县级土地流转信息综合服务中心,与国家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相对接。

发展智慧种植业。推进精准农业,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农情信息监测预警、农作物种植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测、水肥一体化和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推进智慧大棚应用。

发展智慧畜牧业。构建集生产、加工、经营、监管的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养殖场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和养殖个体体征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精细饲喂、疫病预警和科学繁育,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风险。采用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监测系统,全程记录养殖、屠宰、流通等环节信息,实现从养殖源头到零售终端的双向追踪,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疫病。利用电子追溯码标识和应用程序(APP)应用等技术手段,建立兽药产品查询和追溯管理系统,全面加强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实现全程追溯管理。

14.智慧社区工程

通过对社区医疗、社区环保、社区家政、社区微电网等多个社区服务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城市社区深化服务及全面监控。通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信息平台和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使“电子病历”延伸到基础医疗单位,为城市市分析居民健康状况、预测居民健康风险提供全面数据基础;建设社区内和社区边环境监测体系,包括水资源、噪声、空气、垃圾等监测体系,提供老百姓环境投诉平台,为城市化环境问题的管理提供依据;建设统一的社区家政信息系统,对社区家政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分类和监控,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政服务;未来智慧社区将会构建社区智能微电网,提供社区公共用电需求、智能调节社区用电分布。微电网还参与城市智慧电网,发挥自身的作用。

通过对社区安保、社区物业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社区自身内部的服务管理体系。在智慧社区中,除目前社区已普遍建设的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周界防范与报警系统,还将增加出入口管理系统、停车管理与诱导系统、门禁系统等系统,以增加智慧社区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智慧社区物业通过建立社区建筑、物业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的自动监控和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业主信息和工程文件信息集中管理和分析,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三位一体的智能物业管理。远程抄表、基础设施自动报修、视频监控和自动预警等综合服务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安全。

加快普及智能家居系统的建设,通过灯光控制子系统、窗帘控制子系统、背景音乐控制子系统、可视对讲和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管理等系统实现家具智能化,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15.智慧水务工程

建设智慧水务,形成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的水务管理体系。基于水利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建设感知体系、整合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感知、传输、应用的网络化与智能化,有效共享水务信息,提升水工程运营以及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智慧水务工程建设包括:物联感知平台、水政务平台、水服务平台、水生态平台和灾害预警平台。物联感知平台包括智能雨量监测系统、水位液位检测系统、水质分析检测系统、农田灌溉监测系统、城市供水监测系统。水政务平台实现了“智慧城市部门的专网、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以及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政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水服务平台是对外开放的服务系统,为企业和民众提供全面丰富的公共服务能力;水生态平台通过与环保部门的互动,对水污染实行有效的防治,并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监控,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灾害预警平台通过山洪易发区、危险区的实时雨量信息,对突发性和无规律性的山洪和降雨进行实时的预警,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16.智慧园区工程

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城市经济开发区、翁旗玉龙工业园区、巴林右旗工业园区、宁城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人才、技术、资金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园区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效能园区、实力园区、美丽园区、平安园区、幸福园区。

加强园区信息资源整合、推动园区工作业务协同,提升园区政府与企业交互的灵活性、便捷性;提高园区信息采集速度、密度和范围,为园区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使园区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建立智能控制中心,保障园区高效运行。发挥现代数据分析技术优势,在土地管理规划、战略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管理、园区市政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等领域建立相关的业务平台,满足园区、企业的发展、运行需求。实现招商信息对外发布、宣传,招商项目统一管理、招商过程跟踪;面向园区企业,提供政府服务、信用征集、银企对接、金融咨询等综合性服务;促进园区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通过智慧物流对货物信息的采集、汇总、分类、处理、分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实现质检部门对园区企业多角度、自动化质量监控。依托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对园区生态、园区绿化和园区景观的管理;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对园区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实现自动化监测;积极引入新型能源和节能技术,减低园区能耗,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园区治安水平;加强生产安全管理,排出生产安全隐患;依托“智慧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建立消防安全监控平台,实现消防智能化;实现灾害预警多元化,灾害应对协同化。加强园区社会服务水平,依托“智慧城市”城市顶层平台,通过统一整合、开放服务的园区平台,为园区人员提供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服务。

17.智慧安监工程

建设智慧安监,保障安全生产。构建市、旗县区乡镇(苏木)街道重点企业四级互通和各级安全监管、应急救援机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共用共享系统支撑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行政执法系统、安全生产调度与统计系统、应急救援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构建覆盖全市安监部门、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生产经营单位(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行业领域)、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六类用户的城市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平台,实现安全生产基础信息规范完整、动态信息随时调取、执法过程便捷可溯、应急处置快捷可视、事故规律科学可循,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提供信息化支撑保障。

18.智慧能源工程

推进智慧能源建设打造京津冀清洁能源输出保障基地。以电力系统为核心,智能电网为基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来源,将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及电子电力技术通过分布式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对分布式能源设备实施的广域协调控制,打造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的能源互联网,实现冷、热、气、水、电等多种能源互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加强传感器技术局域通信技术能源可视化技术在配电网络热力网络燃气网络和终端用户侧的应用构建准确可靠的本地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信息双向流动;鼓励用户侧建设冷热电三联供、热泵、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等综合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开发储电、储热、储冷、清洁燃料存储等多类型、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储能产品及系统,推动建设小区、楼宇、家庭应用场景下的分布式储能设备,实现储能设备的混合配置、高效管理、友好并网;建立主动配电网,实现对接入的分布式能源高效的控制和管理;在工业园区探索微网建设,积极部署分布式能源生产设备、能量路由器、固态变压器等先进设备,实现小范围多种能源互补、提升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纳能力,构建能源互联网基本单元。

建设智能调度管理体系。加快化石能源生产监测、管理和调度体系的网络化改造,建设市场导向的生产计划决策平台与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化石能源的污染物排放监测体系;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不同能源网络接口设施的标准化、模块化建设,支持各种能源生产、消费设施的“即插即用”与“双向传输”;推进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在量测、计算、控制等多功能环节上的高效集成,以“集中调控、分布自治、远程协作”为特征,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响应与精确控制;实施能源大数据战略,通过对能源生产、传输、使用数据的采集、分析,建立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预测、监测与精准调控体系,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趋势调节,提供利益最大化的能源供应和消费策略。

构建能源商品体系。突破大规模间歇式能源并网技术,实现各类市场主体无差别可靠接入电网,构建服务导向、应用引导、协同发展的能源互联网市场格局;建设家庭、园区、区域不同层次的用能主体参与能源市场的接入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培育虚拟电厂、负荷集成商等新型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相关市场机制,兼容用户以直接、间接等多种方式自主参与灵活性资源市场交易的渠道;鼓励企业建设能源大数据运营平台,开展面向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新业务应用与增值服务;搭建能源及能源衍生品的价值流转体系,支持能源资源、设备、服务、应用的资本化、证券化。

(三)产业规划

1.大数据产业

发展大数据产业,培育经济新动能。立足城市本市优势,抓住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带一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重大机遇数据源市场和数据应用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发展大数据产业,逐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提高数据采集密度、种类数量和实现部门数据共享,形成多维度、综合性数据资源。积极推进政府开放数据,通过释放高价值密度的数据降低产业发展门槛。从农牧业、有色金属、物流、旅游、医疗卫生、教育等重点领域入手,大力引入领域内领先企业,深耕领域,培养领先的垂直细分产业。利用垂直细分市场积累的竞争优势,突破大数据存储、管理挖掘分析方面的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形成自身技术优势。探索完善数据交易机制、出台地方政策、法规建立高效、低成本完善的数据交易流通市场。买入欠缺数据资源,重点开展数据碰撞,形成多维度高价值的数据资产,促进数据资源的聚集。依托发展优势,融入国家级互联网企业生态圈,辐射蒙东、冀北辽西实现城市市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到2020初步形成大数据产业能力,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规模16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业务形态较为齐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培育收入过亿企业8家,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18硬件制造示范企业2家,技术服务示范企业2数据挖掘分析及垂直应用示范企业2建成全国性专业数据交易平台1,地区性综合数据交易平台1

2.自主可控产业

发展自主可控产业,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的要求,到2020年前实现党政机关国产自主可控替代,2030年前实现网络空间治理的战略目标,以城市市智慧城市建设后期带来的信息产品需求和全国安全可靠应用试点市为契机,以国产信息化产业发展为机遇,发展自可控产业,形成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打造服务城市、蒙东、东北、华北的自主可控产业基地,提高城市工业发展水平,加快供给侧改革。

引进安全云服务器装配企业。围绕计算机、服务器、基础安全的云化产品领域,培育、引进安全云服务器、云终端设备、存储设备的研发、装配、测试、制造企业,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自主可控的计算机通用产品

引进网络安全设备装配企业。围绕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领域,培育、引进网络安全设备、网络管理设备、身分认证系统、商用密码设备的研发、装配、测试、制造企业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引进物联网终端装配企业。引进基于北斗等基于全国产技术的物联网、车联网、终端传感装配企业,为蒙东地区车辆、家庭、安防等领域提供物联网产品供应及运营服务。

引进安防产品装配企业。引进以国产自主可控技术为主的视频监控为主的安防设备装配、测试、制造企业,为“智慧城市基础感知网络提供前端设备。

发展应用软件开发产业。引进国内全国产化基础软件厂商以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电子监管、地理信息、企业ERP、工业4.0、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物流交易为主的安全可靠应用系统研发、服务企业,带动其他软件企业共同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搭建蒙东“安全可靠云计算中心”。依托全国安全可靠应用一期和二期试点和“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内蒙古东部地区基于国产自主可控技术的安全可靠云计算中心,为城市提供安全可靠软硬件应用支撑能力,为蒙东地区党政机关国产自主可控替换提供安全可靠云计算和存储服务。

投资申办“国家级安全可靠服务支撑基地”。建设基于自主可控技术的产品设计、咨询、适配、测试、评估产业,与各高等院校共同开办国产自主可控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培养国产自主可控信息化产业技术人才,实现与国内刚刚起步的国产自主可控产业实现同步发展,争取实现城市市信息产业发展的突破,快速成为国内较为前列的信息产业基地。

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设领导推进和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负责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研究、整体决策部署、总体推进协调。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经信委)作用,协调各部门、各县区智慧城市相关建设工作及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统一对智慧城市项目立项、资金预算、共性应用系统互联进行统筹管理监管和协调,提升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认识和重视程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政令畅通。协调各部门相关工作的推动落实,加强建设、运营、信息产业协调推进和专家团队组织协调,负责政策、法规、培训和绩效评估。

建立健全“一院三中心”运营管理机制。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下,建立“智慧城市研究院”,负责政策法规、产业方向、标准体系、核心技术、运营模式和测试评价的研究成果产出与落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面的指导建议;建立“联合创新中心”,负责将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开发、产业孵化、产权交易、创新创业进行开发完善智慧城市、大数据、自主可控产业生态链,形成产业集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运营指挥中心”,负责通过智慧城市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形成的城市全景透视,统一对城市运营、管理、资源调配、决策指挥进行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建立“产业运营中心”,负责整合政府、企业和产业联盟的各种资源,运用高新信息科技手段,扶持和推动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和智慧化,孵化大量可复制的智慧产品和服务,形成围绕智慧产业的导入、培养、推广和输出为一体的全链条的产业链集聚和输出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二)加强制度法规建设

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大数据产业”、“自主可控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国家、自治区现有各项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推进“智慧城市”、“大数据产业”、“自主可控产业”的需要,研究、制定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投融资政策、信息安全政策等。完善、推广和落实政务数据资源采集、发布、存储、共享交换机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个人隐私保护、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培育全市发展新动能等四方面的智慧应用,从行政部门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市民生活、方便市民出行办事、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安全;服务企业发展,与企业沟通与协作更加顺畅等方面,建立应用建设项目及效果双重绩效指标考核约束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范畴,作为评价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逐步探索绩效问责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建设见实效。

(三)加大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资金支持。统筹安排全市项目建设,优先支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重点项目和部门间协同共享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等上级部门与“智慧城市”建设任务相关的专项资金支持争取智慧城市等各类信息化试点、示范或配套项目,加快相关领域建设进度。

加大财政产业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形成多元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保障体系,发挥优惠、补贴等政策措施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智慧城市建设及运营模式,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等模式。稳步推进项目外包和政府购买服务,形成政府、市场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重视项目后续运营,充分进行可行性研判,保证新建项目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要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全市信息安全,建设全市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所必须的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明确并落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维护信息安全的责任,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各党政机关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应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从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以密码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为主要措施的网站安全防护体系。重要信息系统开通前要进行安全等级、分级测评,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消除安全隐患。积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分级保护制度,开展相应安全审查、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和管理。

(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标准的有效应用

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标准、技术规则体系建设。统一建设标准,完善细则。提高各类标准的衔接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重点加强关于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探索。制定完善基础信息采集、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标准、信息系统接口标准等领域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推广各种技术标准规范的应用。

(六)实施人才战略,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培训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人才保障机制。做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现有信息技术人才的再培训,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抓好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充分调动地区现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充实“智慧城市”专家团队,使用现有人才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城市高等院校人才资源优势,增设高级信息技术专业,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奖励制度,政府财政给予优厚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建设“智慧城市”。同时加强与北京、呼和浩特等外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协调合作,利用其充裕的教育科研资源,创新培养机制,制定和落实培养措施,在培养的过程中,发掘各种渠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实践。

智慧城市重点建设内容(定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