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科技创新 - 2012年中国农业

发布时间:2018-10-18 18:07:16

第四讲 科技创新

——2012年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导读】

201221新华社授权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九年发布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充分说明了农业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党和政府对“三农”的高度重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为什么“一号文件”锁定“三农”?今天的中国如何种田?未来的中国怎样种田?谁来种田?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八年增产,预计今年粮食产量也将获得一个好收成,但从中长期看,作为一个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不断加大、矛盾越来越多,保障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提升的任务艰巨。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图片来源 http// baike.baidu.com/image/3bc6f750b67701771038 c2ae

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

201221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进行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系。

2012年一号文件提出了今年我国农业的中心任务是: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文件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6章、23条。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强调多措并举、多方努力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文件开头部分,在充分肯定今年三农工作成绩、深入分析当前困难挑战的基础上,突出了三个重点:

一是三个绝不能的工作要求,即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

二是农业科技三是三性的定性定位,即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三是三保三强的总体思路,即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文件正文部分,有五个大的考虑:

  一是在文件框架上,重点强化三大支撑。围绕明年并着眼长远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在第一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之后,二三四部分集中讲农业科技支撑,第五部分讲基础设施支撑,第六部分讲市场流通支撑。

  二是在三农政策体系上,明确提出三大指向。过去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

  三是在三农投入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四是在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上,集中推出三条政策,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五是在新型农民培养上,主要采取三大举措,即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让农村每个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文件结尾部分,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提出了总的要求。

文件指出“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新华社记者 陈琛 编制 来源:新华网

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0307/122803931-11n.jpg

二、为什么“一号文件”锁定“三农”?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我们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与保障。农业的兴衰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抓好农业生产,因此说,维护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从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轨迹及其世界诸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来看,农业兴则各行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安则国家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容置疑是我国也是一个农业相对较为落后的国家。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既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

2、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就发明的犁田的工具“耒”,湖南省澧县城头山考古遗址发现的古水稻田和水稻种子说明了距今6500年前的洞庭湖区就有了人类的耕地劳作。19世纪之后,中国曾是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农业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我国农业在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纵观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看到:1949-4957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1958-1962年,由于盲目推行大跃进农业遭受破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1963-1965年,农业生产恢复后,总产值年均增长近20%1966-1978年,农业年均增长3.1%1979年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后,到1984年六年间年均增长7.6%1985-1988年农业出现新的停滞和徘徊,总产值年均增长仅3.3%1984-1994年农业重新回升,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4.7%总的说来,农业一直处于较高速度增长状况。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5.7亿吨。比上年增长4.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创纪录的852再创历史新纪录。达到了2020年我国粮食产能规划水平。这是我国继2004年以来粮食总产量的连续“八连增”与此同时,我国农民收入也连续实现“八连增”。5.7亿吨粮食约占当年全球粮食总产量的22%,而2011年我国总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9%,这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基本是有保障的。中国靠约占世界7%耕地面积,6%左右的淡水,养活了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目前,我国人均粮食、肉类、水产品、水果产量均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然而,在我们面对丰收的喜悦之余,不免还忧患我国农业发展的隐忧。2011年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已达5166公斤/公顷。这说明中国的谷物单产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和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结果表明:把中国农业生产与国际水平进行了比较。2008年,中国谷物单产、水稻和小麦单产虽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的现象;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低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中国现代化水平低约10%。《报告》研究表明,2008中国综合农业现代化指数为38,排世界第65位。属于农业初等发达国家,由于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于中国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中国农业水平亟待提高。《报告》在通过具体项目的数值分析后指出,2008年,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日本和法国是中国的100多倍,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的90多倍,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是中国的50多倍;但在农业劳动力比例方面,中国是美国和英国的20多倍,是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10多倍,显然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落后突出的表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

粮安天下,“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始终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粮食产量的连续增长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农业长远的发展来看,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因素不容忽视,如: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增地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矛盾。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水资源紧张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频发的极端恶劣天气给粮食稳产带来不确定的因素而中国农田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薄弱,如灌溉、排水等水利设施尚不完善,农业设施原本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御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的作用,设施的不完备更加突出了农业的弱质性特征。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持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而我国人口总量的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工业用途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全社会将会对农业生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段时期内,我国粮食稳定增长的难度增大,主要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如何突破农业产业的发展“瓶颈”?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希望的田野 明天怎样种田?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最美》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t20070520/tpbd.htm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展览馆,人们能看到珍藏的一幅精美湘绣————禾下乘凉图。

画中,一位老顽童正满足地靠着一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的金黄色稻子做着美梦,沉甸甸的稻穗垂下,上面结的稻谷比花生米还大,遥望远处稻浪翻滚,一派田园丰收的金秋美景。看到的人,都忍不住上前抚摸一下那诱人的稻穗,精美的绣工让人仿佛也与老者一同置身于稻海中嗅着稻谷的清香…………这幅图景就是被人们广为流传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

今天,中国的农业科技人员正朝着美丽的梦想前行,2011919,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其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拉开不久,小平同志就敏锐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要大力水平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应用高新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

1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现状

“十一五”以来农业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社记者 林汉志 编制

http/www.xinhuanet.com/photo/rssoll/lproll.xml

优势与成绩。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科技的进步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随着良种良法的广泛应用,设施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使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而且极大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综合能力,靠自己的力量成功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决策和科技发展方针指引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为解决我国农产品供应短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从1979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确认的农业类科技成果5万多项,获国家和部门奖励的科技成果9485项,其中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2008项。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跃升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7%提高到53%,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54.5%;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地膜覆盖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从6000亿斤跃上了1万亿斤的台阶。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特别是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禽流感疫苗、抗虫棉、矮败小麦、超级稻、双低油菜等5大原创性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使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2011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业科技功不可没。

八连增后的隐忧。然而,在我国实现粮食产业发展的奇迹同时,农业科技的隐忧仍然存在。我国的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贡献率还相差约20个百分点,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是科技进步的贡献。虽然“八连增”,但粮食单产增长速度的减缓,2004-2011年均单产增速1.61%。表明我国科技成果缺少创新突破,尤其缺少关键技术、关键措施的重大突破。

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农业科技由研究到推广应用,从实验室到农户始终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窘境。

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据有关研究部分分析统计: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15年,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在15-20年以上。杂交水稻、多熟种植、植物单倍体育种、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生物技术的少数领域,我国均处在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但多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10-15年的差距。农业产前领域,农业机械、农机具的研究开发与制造技术,农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新型化学肥料、新型农药的创制与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落后10-15年;在优异种质的贮存、筛选、创新、利用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落后10年;在种子产业化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25-30年;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应用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则至少相差15年以上;农田灌溉技术、设备、基础等领域方面,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20-25年;农业主要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方面落后10-15年;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相差约20年的时间;畜、禽、草种质资源创新只相当先进国家70年代末的水平。在配合饲料种类、质量和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研制上,落后于国外大约10-15年;畜禽病毒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诊断试剂商品化,差距约为10-15年;兽医基因工程疫苗方面,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差距约为15-20年。

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无论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马力”还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阻力来看,未来我国的农业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在科技。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国家政策。坚持以农业科技创新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政府的政策导向非常关键。在我国历年的国家农业发展政策与战略中都一直强调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以中央1号文件的形式统一全党意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是首次,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也是首次。

2012年一号文件不仅延续以往一号文件科技兴农的战略理念,同时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提出了一些新的论述、新思路、新举措。文件强调,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文件明确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也就是说,农业科技本质上不是私人物品,而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需要由社会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公共机构负责组织提供,应该由财政上承担必需的经费。如果忽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一味地将其推向市场,则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市场追逐盈利,将导致一些投入大、盈利少的基础研究无人愿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弱化,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难以有效保障。

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文件明确强调,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一号文件就依靠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如: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2未来十年我国农业如何?

(一个美国农学家眼中的中国传统农业)上个世纪初美国的农学家金氏(FH King)拖着老迈之身前来日本、中国和朝鲜考察农业,回国后写了一本书《四千年农夫》。极力赞扬东亚的传统农业。这件事在中国的农史界经常被提起。金氏在中国待了大约为4个月20天。在中国访问太湖流域的时间最长,前后两个半月。其余时间访问香港、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以及现在山东省的青岛和济南、天津市和吉林长春市。他观察中国农业时南北兼顾,既看到南方泽农和北方旱农的不同处,更多地注意到二者的共同特点一一那就是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和地力常新。他赞叹东亚的农民们靠勤俭智慧、精耕细作,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耕耘出足够的粮食,中国传统的农耕模式给这位学识渊博的美国农学家以深刻映像。严格意义上说,时光隧道虽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但今天的中国农业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然而,这种节约资源但不惜劳力的小农耕作方式已难以维系当今时代的发展。走靠科技创新支撑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点】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 ,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长期不变 ,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但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有: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农业生产物资条件、生产技术与管理、农民素质现代化,劳动生产率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品高度商业化。

生长中的太空南瓜图片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广东频道 刘炳言 http//gd.cenn.cn/html/2088122216135101135.html

农业发展对科技的战略需求。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科技型农业,它是以现代科技引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是用先进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随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型,农业的核心要素将由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转变为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在加速转移,这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大幅度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尽快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在面临耕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还存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对资源环境压力,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对资源环境压力,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从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看,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抢占农业制高点。

我国粮食产量创新纪录图片来源 新华网 http//newas.xinhuanet.com/photo/2012-07/22/c-123480640.htm

2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线路图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根本途径。为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进行全面部署。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20122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规划明确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间表。到2015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展望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和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描绘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线路图。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在2050年左右达到农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全面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第二次农业现代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第二阶段,在2100年前达到农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农业现代化具体路线图是,协调推进两次农业现代化并持续向第二次农业现代化转型,协调推进农业市场化、机械化、信息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幅提高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大幅改善农民福利与生活质量,大幅降低农业增加值和农业劳动力比例,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农业国际地位,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水平;在2050年达到农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在21世纪末达到农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包括农业效率、农业效益、农民福利和生活质量、农业制度和农业技术等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重点:

着力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针对提高未来农产品的供给能力,解决农产品供需矛盾的科技需求,应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要重视保护和培育种质资源技术,通过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技术的突破并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采取“育繁推”一体化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种业集团,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超级种、优质种和特色种。力争在杂交水稻和杂交棉花等品种的育种领域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在小麦、玉米和大豆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主要动物、园艺等育种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针对提升中国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的科技需要,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需要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和农产品质最检测技术,实现优质农产品高效安全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研究和集成开发动植物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健康种养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快开发生物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防控技术和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创制技术。自主创制一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疫苗、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开发推广农产品及其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配套集成农产品质量追溯技术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管理技术,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针对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科技需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生产技术,创新省工省力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加速研究自动化、智能化、超高产高效温室和养殖设施及配套技术装备。加快开发适合中国农业特点的适应不同地形地貌的小型多功能作业技术装备、低成本高效经济型农林动力机械、精准定位作业智能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农业仿生机械、设施生产环境智能化控制设备以及农产品智能化实时无损检测等成套技术装备。加快推进计算机技术、过程监视、智能测控和远程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和设施中的应用。

着力提高农业农村经济质量效益。针对农业产业化的技术需求,以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研究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加快开发新型高附加值工业原料、医用中间体、新型功能性健康食品等新型农产品加工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发农产品产后运输损耗和绿色流通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新型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开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生物农业、纳米新材料、新型生物质能源、现代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推动农村新兴产业发展,

    着力提高生态保护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需求,以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研究源头控制、过程治理以及终端资源化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核心技术,加快开发应用农业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和修复技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集成应用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全面推广节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关键技术。着力突破农田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水肥集约技术,加快开发农业污染防治核心技术、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全力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着力提高不同区域农业科技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农业生产区域的技术需求,以提高区域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为目标,按照农产品生产布局,进行不同区域科技开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加快制定完善农产品生产过程、投入要素使用、贮运过程等环节的生产和技术标准。在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区,加快集成开发区域规模化的配套栽培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大宗农产品播种、田间管理以及机械化收获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标准农业技术、低成本高效型设施农业技术、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牛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在农业知识创新方面,重点开展农业生物功能基因组及相关“组”学、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的遗传、植物新陈代谢及各种养分高效利用、动物生长发育、农业生物与生态环境互作,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农业生物安全与生物灾害成灾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加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研究,发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动植物新型基因,加快开发大规模高通量基因转化技术,抢占生物农业制高点。在信息技术领域,重点突破数字化设计、遥感监测、精准农业、虚拟农业、农业预警预测等数字农业核心技术,加快构建数字农业全程化应用与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四、明天谁来种田?

《科技入农家致富乘快车》图片来源http//finance.cctv.com/speial/c19589/20071022/101922.shtr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仅要回答如何种田,同时也必须正视谁来种田。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70%以上的家庭都存在劳动力外出的情况。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明天谁来种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湖南永兴县农广校新型农业科技培训班对农民技术培训》

http//www.yxxny.gov.cn/nw/uploadfiles-200806/20080623

“目前,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约有2亿5千万,其中1亿5千万是跨地区务工人员。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确实有‘留守’问题。许多农村“老人种田”成为一种图景。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农业劳动力素质和结构低下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约束。农业科技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模式的转变。归根结底取决于各个层次的农业人才智力支撑,取决于具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一号文件”作了部署,提出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也提上议事日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等部门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

20126月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加快改革步伐,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推广服务能力,着力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科技教育发展之路。

针对农业科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倾斜力度,提高涉农专业生源质量。加大高等学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我国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为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明确了重点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种养大户、经纪人、大学生村官、农机手等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依托现有重大科研计划,加强科研优秀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分期分批选送农技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实现全年1亿人次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培育500万职业农民和科技示范户的目标。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讲到了这一点,今后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包括创建家庭农场,在财税、信贷政策上都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未来的中国农民将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职业农民。

本书主要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观念、素质、能力及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呼吁社会及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

(本书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观念、素质、能力及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呼吁社会及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 20104月出版)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是我国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大诗人于谦在他的《咏煤炭》中的句子。诗句生动的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秉承着勤劳智慧的坚韧精神在自己的国土上耕耘着,收获着。养育着自己的子孙后代,今天我们将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美好的未来。

【深度阅读】

1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和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写《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

3、《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4、《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思考题】

1、为什么新时期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

2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重点是什么?

3、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素质有哪些?

5、“十二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重点?

第四讲科技创新 - 2012年中国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