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之三吏三别

发布时间:2011-01-03 19:31:39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世称诗圣,现代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

  他自称少陵野老的原因: 今陜西省西安市旁南郊少陵,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因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作品体裁:古体诗 选自《杜工部集》。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2)。

老翁逾墙走(3),老妇出门看。(4

吏呼一何怒(5)!妇啼一何苦(6)!

听妇前致词(7):三男邺城戍(8)。

一男附书至(9),二男新战死(10)。

存者且偷生(11),死者长已矣(12)!

室中更无人(13),惟有乳下孙(14)。

有孙母未去(15),出入无完裙(16)。

老妪力虽衰(17),请从吏夜归(18),

急应河阳役(19),犹得备晨炊(20)。

夜久语声绝(21),如闻泣幽咽(22)。

天明登前途(23),独与老翁别(24[1]

注释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1]

作品注释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更:岂。

  次:依次。中男:唐玄宗时期,定十八岁为中男

  伶俜(pīng):形容孤独。[2]

作品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在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1]

作品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的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

  请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这是杜甫明知故问)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

  潼关高与云相连,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成一格格战栅,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守住,哪要担心西都长安。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即潼关之古称)那一仗,哥舒翰潼关之败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诸将领,谨慎啊!千万别蹈哥舒仓促应战的覆辙。

  

新婚别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2]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无乃:岂不是。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姑嫜:婆婆、公公。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

  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苍黄:仓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事戎行:从军打仗。

  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袄。裳:下衣。

  不复施:不再穿。

  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错迕:差错,不如意。

  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3]

作品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4

垂老别

]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作品译文

  四野硝烟真叫人一刻不安,栖身无所正当这风烛残年。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骨瘦如柴枯槁不堪。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在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1]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作品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1]

杜甫之三吏三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