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12《呼兰河传》教案(新版)苏教版

发布时间:2018-08-26 01:57:49

《呼兰河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及祖父的形象。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贴切鲜活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难点: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引入

在中国北方著名的河流松花江北岸,有一条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河流,名叫呼兰河,却因诞生了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写下了一部以这条河流命名的作品,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这位作家就是萧红,这部作品就是《呼兰河传》。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呼兰河传(节选)》,品读发生在呼兰河畔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试着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板书:我、祖父、园子。)

2.你能否用一个词来修饰这种生活?

生答预设:(充满生机、自由、快乐、幸福)

3.你认为在这些词语中作者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生答预设:(自由)

(板书:自由。)

4.这是个自由的园子,细读全文。你能从文中哪些描写园子的语句中读出自由?

①一边读,一边可对文中的一些体现自由的句子圈点勾画,在文字旁做批注。

生答预设:【第28小节】我选择的是第28段。我觉得这一段最能表现一种不受约束的自由。

②这些语句是如何来体现自由的?

生答预设1:“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写了倭瓜、黄瓜、玉米、蝴蝶愿意怎样就怎样,没有一点约束,自由自在的。

生答预设2:要……就……,愿意……就……,连续用了相同的句式,这段里面一共出现了十一个“就”,不显得重复啰唆吗?如果我们平时写文章,可能就会用省略号来代替了。

11个“就”连在一起,构成排比句式,读来语气轻松,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园中一切都在自由生长的状态。)

生答预设3:我觉得这正是孩子眼中最真实的一切,作者是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语言讲述着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将万物最原始的状态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间传达出的自由。

这段文字老师也特别喜欢,所以我把它展示在幻灯片上。

(幻灯片展示:文章内容。)

③这儿,作者的语言不带任何矫饰,极其自然。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这段文字朗读一下,尽量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由。

④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自由,而文中要表现的是人的自由,如何理解,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正是因为人是自由的,而人拥有一颗自由的心,所以她感到了万物都是自由的,写的是物的自由,实际上是写人的自由)

5.文中哪些语句写的是人的自由呢?

(第22-27小节、第31小节)

①齐读。

②思考这里写了哪些事情?(学生齐读)

③体会第25小节中“扬”的妙处。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要读出小孩子的天真调皮无拘无束。

④这段文字体现了28小节中的哪一句话?

三.品读体味

1.文中9-21小节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自由”有没有关系。

①分角色朗读文章。

②从这些对话中你能读出什么?

1.读出祖父的宽容与慈爱:不管是瞎闹,还是淘气,即使是越帮越忙,或者是闯出点小祸殃,祖父从不责备我,在萧红的记忆中,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体会三个“笑”的表达效果。】2.读出我和祖父亲密无间:体会“抛”所传达的内涵)

③教师小结:正因为祖父的勤劳、他的宽容、他的爱,让我能够在园子里这样自由,所以当若干年后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心中对祖父依然怀有……感激、怀念……之情的。

2.这种怀念之情集中体现在文中的哪一小节?

(第一小节)

①齐读第一小节。

②祖父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太重要了,那小城里最让作者怀念的是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流露出我对祖父的依赖,也有我对父老去的不忍。

四.拓展感悟“那情”

1.节选文字的第一小节,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是否产生过疑问?我们再来读一遍。“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一座城,只住了一个人?小我的父母以及其它亲朋呢?如何来解开这个疑惑?

(师稍停顿,生思考)

①老师摘录了两段文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展示幻灯片,师读:“等我生下来,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 萧红《呼兰河传》)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祖母对“我”的伤害,让“我”觉得祖父是这个家庭中唯一给“我”亲情温暖的人,以致在之后对故乡的回忆中,那座城中,便只有祖父一人。

②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了,到我四五岁的时候,祖父已经快七十了,祖父在无可挽回地老去,终有一天,他会离“我”而去,当他离开“我”的时候,我又该如何呢?

(幻灯片展示,师读: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

——萧红《祖父死了的时候》)

③祖父死了,断了我和故乡的唯一牵连,“我”离开了园子,离开了故乡,追寻快乐、自由、爱而去,之后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呼兰河传》,有关作者萧红的故事。

(幻灯片展示:萧红漂泊的一生)

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19岁祖父去世,20岁为逃避家中的包办婚姻,毅然离家出走,自此再也没有回到呼兰。这个孤苦的女子辗转各地,四处漂泊,贫病交困中饱受世态炎凉,其间又遭遇国难当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让她有家不能回。1937年抗战爆发,让远在日本治病的萧红回国投身抗日洪流中。1940年,为避战乱,萧红来到香港,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十余年流亡生活,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942122,萧红在战火贫病中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时年31岁。

在最苦难寂寞的1940年,萧红在香港,回望所走过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感慨“三十功名尘与土”,把记忆中的生命情感写成了《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也成了她生命的绝唱。

④身处冷酷灰暗的世界,却和我们分享着我和祖父在后园里的那段快乐、自由,这似乎是一种巨大的矛盾。同学们能解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么?

(当时萧红身处战乱,身心都不得自由,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萧红漂泊的一生,就如一株无根的浮萍,在她生命的最后岁月,她很想回归故土,但是当时做不到,只能通过文字来实现。)

师:(总结)渴望自由,所以回忆那段和祖父在花园中度过的自由快乐的童年岁月,渴望回归故里,所以勾勒那方明亮温暖的乐土。作者借笔下的文字,慰藉一颗漂泊的心灵,借文字实现了自己精神意义上的返乡!

(幻灯片展示:心灵慰藉 精神返乡)

⑤在《呼兰河传》寥寥数语的结语里,作者为“我”“祖父”“园子”,以及本书作了一个交代。

(幻灯片展示,师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呼兰河传》)

五.课堂结语。

今天以节选文字抛砖引玉,希望同学们能去品读《呼兰河传》原著全书,了解更多呼兰河畔的故事。

(幻灯展示,作业布置:阅读萧红《呼兰河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我也喜欢这一段,不过我发现的是这里还表现了一种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花的绽放就像花冬眠后的苏醒,鸟的飞翔就像鸟飞回到自己的天堂,虫的鸣叫就像虫在私语,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有灵性的生物。

(板书:生机。)

下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一起来朗读这一段,去感受园中生物的自由和活力。

(生齐读。)

师: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这个语段所呈现出来的事物自由自在的状态,也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心理状态是——自由自在(生呼应)。但凡在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健康的、快乐的,都是自由的。那这一切的自由都是谁给的呢?——祖父(生群答)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12《呼兰河传》教案(新版)苏教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