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全册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三课 发现自己 第1框 认识自己教案 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9-03-29 20:28:52

认识自己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增强自信心,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树立理性面对他人评价的心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审视自身中不断构建对自己的新认识,掌握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方法。

知识与能力: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学会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难点:理性对待他人评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先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猜猜看是什么物体,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2、出示物品图片,提问:为什么同一样东西会出现四种不同的模样呢?学生讨论后,归纳: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引申出看待事物要全面,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认识自己亦是如此。

(二)新授

1、《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鹰从悬崖上飞下来,把一只羊羔抓走了。穴鸟见了,非常羡慕,也想学老鹰的样子,便猛扑到公羊的背上,但脚却被羊毛缠住,怎么也飞不起来。后来,牧人见了,便跑上去把它捉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送给孩子们。

想想:

穴鸟的遭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很重要

2、正确认识自己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双胞胎的图片,学生讨论两个人是否完全一样,得出结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即使是双胞胎,他(她)们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请学生思考:你的特点是什么?

性格外向,喜欢组织活动;

富有爱心,经常热情助人;

观点独特,擅长设计思考;

冷静沉稳,语言犀利

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教材p27的探究与分析,提出问题

1)你如何看待小刚对自己的人生?

小刚没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

2)这样的认识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由于过于自负,导致朋友对他越来越不信任和疏远

所以,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交往

3、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活动:每位同学用5个词描述自己,根据学生对自己的描述,总结出

1)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群体中的关系几方面来认识自己。

2)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

自我评价的方法A、自我观察和分析B与他人比较

3)我们可以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

(三)总结

认识自己是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我们不断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我们就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的奥妙;要常从中去观察体会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第一个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恒:一般的,普通的。
第一个是名词,指的形态。第二个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无名:指无形。
有名:指有形。
母:母体,根源。
恒:经常。

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谓:称谓。此为指称
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的门径。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而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圓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矣。自其有名,播而為萬物,萬物育而名不可勝載矣。故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甩也。聖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於衆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於其徼而不知其妙,則粗而不神矣。留於其妙而不知其繳,則精而不遍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以形而言有無,則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衆妙之所從出也。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全册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三课 发现自己 第1框 认识自己教案 新人教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