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3”教学理念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报告

发布时间:2011-09-03 21:14:50

《在“123”教学理念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泗阳县实验小学 薛鑫鑫

研究背景与意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生的创作活动没有生活经验,没有观察生活,没有生活体验,最后完成的作品是单薄的,缺乏个性,流于形式,缺乏让人感动的原素。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小学美术教学用的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就是临摹,提供认为经典的作品让学生模仿,最后看看哪位同学画的像,画的仔细,那就是好作品,这样画成的作品是同一模式的,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创造力被压制。艺术创作的目的未被体现。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生活实践,从中体验,创作出有深度又有个性的作品,本课题在实践积累,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该教学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创作能有生活的体验,有创作的原材料,最后创作出真实的,具有儿童特色又使人感动的作品。

 二、课题的界定

“生活化”是指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研究的理论支撑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到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2、新大纲,新课程所指明的改革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创作活动变成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创作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强化体验,感悟生活情感。

3、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教育的现代化的要求来看,美术教学必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水平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目标:

1、研究改进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构建学生生活实践和体验的空间。

2、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感受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3、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内容:

1、生活与美育的关系;

2、学生的学与生活化的联系;

3、教师的教与生活化的联系。

方法:本课题通过探索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教学中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大要素的优化组合的方法,采用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五、研究思路

利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多种教育互动,形成一种互生互补和相互支持的有机生态式艺术教育组合,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这其中并让他们感悟大自然的秩序,感受生命中的美,形成整体性的完美人格。

研究过程及措施

1 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探索生活化美术教学活动。

a、在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化的美育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充分强调生活对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美术生活化的活动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因此,关注学生及学生周围的生活是当今小学教育的重要理念。而我所研究的“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就是体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紧密关联。

过去,美术活动比较拘泥于以学习活动的形式进行,现在我们把美术活动大面积的扩展开来。在课堂上,孩子可以在教室的任何角落进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生活经验”是孩子创作的源泉。只有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经验,美术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充分体味生活的美,享受自由创造的美。

b、走出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

我校是省绿色学校,结合我校绿色教育的特色,上学期我们组织全体学生绘制以“绿色·梦想”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学生人人都参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入自己的理解,描绘心中的绿色。这一活动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的信念。又如,在我校举行校运动会时,我们课题组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主题为“美术·生活”的摄影比赛,培养学生多角度宽视野的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画面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轻松的学,开心的玩。学中有玩,玩中求学。没有了学的枯燥,玩的放纵。

我根据孩子们对树叶的兴趣,设计了“春天来了”的活动,场地就在校外公园。学生像蝴蝶在树林中飞舞,在枝头顿足,看看、闻闻、摸摸、有的学生甚至问老师可以尝尝吗!带着这样的愿望,孩子们在公园里跑呀、“飞”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快乐。

c、积极争取家长支持,让家庭、社会成为学生接受美育的重要场所。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生活就是课堂。家庭的熏陶对孩子们的作用不可估量。因此,我们也非常注重鼓励家长在家庭中、社会上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我们利用家长会,在家长会上适当提出一些要求:如在布置孩子的房间时尽量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艺术性,包括房间的布局,摆设的陈列,色彩的搭配等,并鼓励孩子参与环境的创设,开设“绘画角” 、“展示区”、“欣赏角”等,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生活空间自由地摆弄、创作。既肯定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2 选择生活化的表现材料,丰富学生创作表现的途径。

在学生自主性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尤其重视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等,孩子们十分乐于摆弄它们,并能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收集的过程也促进了学生养成废物利用的习惯,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在学生身边有很多的物品如:树叶、种子、石块、稻草、水果、蔬菜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熟悉的材料,也可以充分利用。比如在学习《蔬菜的联想》一课:引导运用萝卜、土豆、黄瓜等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既有趣,又可以布置活动室;用各种瓜果蔬菜做拼盘,一盘盘色彩鲜艳,造型美观;运用瓜果蔬菜的横截面作画,当印章,构思奇特,趣味昂然。学生感受到再造美的乐趣。

3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教师运用朴实的通俗易懂语言来代替美术专业的术语,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学习。比如,我在讲解“对称”这一名称时,用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来解释,并举例象蝴蝶、蜻蜓就是对称的。学生对“一模一样”这个词语很容易理解,也减少了教师的反复讲解。对语言生活化的研究我们还是在表层的,在课题深入的同时,我们课题组将会更深层次的研究。

七、研究成效

本课题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在我们学校所研讨的“123”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着力探索美术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进行多月的研究中,发现“生活化”教学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轻松了,学生学习简单了。

 1、主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创设生活情景——学生尝试体验——师生交流反馈矫正——激扬美术、感受生活。

2、在教学中有了“生活化教学”的意识,根据课程内容提炼与生活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备课时,知道如何组织教学的内容,是一节课教学的开始。在上课时尽力做到不把问题知识化,体现“生活化”,从而节约了问题阐述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

3、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学习美术知识,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因为老师组织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相近了,学生在学习时,参与的人数多了,学生思考问题积极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再也不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学习。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有了动力,学习效果也有了提高。

课题另外一个令人欣喜的表现在于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校本课程研究开发体系,使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活意识、环保责任感、审美能力、收集分析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存在问题和思考

1我在“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中,比较偏重于内容的开展,而在学生美术能力评价方面式比较薄弱的。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学习符合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设计。评价标准改变以后,如何进行评价成了一个难点。

  2教师已经明确了学生经验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较准确的把握学生经验与美术学习的融合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践中还是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在“1、2、3”教学理念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