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九句古语

发布时间:2014-09-22 15:42:43

误解的九句古语

在中国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二准则。尤其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俗语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义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派的真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离谱的一个例子之一,初中生也应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古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的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因为《论语》的这句话,有人就解读为孔子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虽然很多人这么认为,特别是现代人更加这么认为,但还是有人在为孔子鸣不平。众所周知在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自始至终给老夫子戴着一个意识形态的帽子,因此这些辩护的声音也就难以被世人所知了。孔子一贯的思想是平等、仁爱,爱人如己,他怎么会歧视女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易经》比较费解的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在古文里是的意思。其意思应是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不息。这里的,就是指前面的天行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而不是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劲儿的意思。这种处世之道,在古时候几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说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统治者奉为圭臬。正是这句话,孔老夫子更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但是,这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的教育问题,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看,谈教育谈得多深刻啊。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礼记》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头脑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旧社会阶级压迫的铁证。我们不妨翻开典籍,看看历史真相。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于《礼记》。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礼记》这段原文是记载具体的乘车礼仪。根据上下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实应该分为两句话,逗号应改成句号。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这是讲一般乘车礼仪。

  两车相遇,要相互表示敬意。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至于庶人,在先秦人看来,他没有当官食禄,就不必行这套礼数。这和现代公司礼仪只能约束公司内部是一样的。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是讲对违反乘车礼仪者的处理。对于违反乘车礼仪的下级,如果级别是大夫,国君就不能用刑罚羞辱;国君也不能带着行刑者在身边恐吓下级行礼。也就是说上级不能暴力逼迫下级对上级礼貌。这是先秦封建制礼仪,都是合情合理的,古人的纯朴可见一斑。这哪有什么阶级压迫色彩?

三从四德

  原文:女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仪礼丧服》

  之所以贴出那么长的原文,是要着重提醒各位,三从仅仅指服丧仪礼上的三从,这是最需明确的。由于四德在今人眼中并不是非常大,此处就不罗嗦了。

  为了便于理解这段话,吾人须先知《仪礼丧服》之大义。

  传统中国乃礼乐之邦,而丧葬礼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丧服又是丧葬礼俗的一部分。所谓丧服就是生者为死去的亲属改变服饰以志哀悼、追念之情的礼俗。依据生者与死者的血缘亲疏关系或身份等级的不同,规定了五种等级的丧服制度系统,俗称五服。依此是斩衰服、齐衰服、大功服、小功服和麻服。

  同时,丧期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和三月的不同。丧服与丧期在《仪礼丧服》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错乱或破坏。

  古代对丧服守制是非常重视乃至是苛刻的。如服斩衰之丧者如是现任官员,必须离职归家居丧守制,丧期结束方可复职。若国家一时离不开此人,须由皇帝下诏特批而守丧,是为夺情。即便如此,往往亦被视为有违伦常,当事者承受之舆论压力不小。万历首辅张居正因夺情事件而险遭同僚之弹劾,即其显例。历史上因未守丧制而遭受处罚者亦时有之,此细说。

  上面一段文字,就是说明女子服斩衰之服的情形与道理的。其大意谓:

  女儿出嫁了,只为其父母及父亲之兄弟服齐衰一年之丧。何以如此耶?乃因为女性不能守两个三年的丧期。何以故?

  男女有别也。其别乃在女子有三从,故其礼俗亦随之变化,无专一不变的道理。哪三从呢?就是未出嫁的女子跟随着父亲生活,已出嫁的女子跟随着丈夫生活,丈夫死后跟随儿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时,以父母为天;已出嫁之后,以丈夫为天。女子不守两个三年之丧期,犹如吾人不能同时有两个天,女子亦不能有两个最尊贵之天也。

  女子未出嫁时,本来须为自己之父母守斩衰三年丧。但因出嫁,不依赖父母而生活了,斩衰三年丧即转移至夫家,若此时父母去世,则只守齐衰一年丧。然而,如果女子被夫家休弃而回到娘家,则依然要守斩衰三年丧。这里在在只关涉到丧服礼俗的问题,并未涉及到家庭生活中女子服从谁的问题。

  谓女子没有自由而倍受压制,皆是后之好事者望文生义、以讹传讹之辞。由于三从离开了具体的文本与具体的社会礼俗而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遵从服从,再加上现代人受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多从个体自由与独立的角度立论,则三从确乎成了女性的地狱。

  但这决不是三从之本义,在古代也没有像现代人这样来引申三从之义的。中国是历来重视孝道,如果夫死以后作母亲的要无条件地服从儿子,则岂有孝道可言,简直是犯上而大逆不道。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鲜有发生,但儿子无条件地服从母亲的却很多,如焦仲卿按母亲的意愿而休弃心爱的刘兰芝,就是其显例之一。甚至宋太祖赵匡胤亦是依其母亲的意思,将大位传给了其弟赵光义。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无奸

  原句:无尖不成商

  无奸本为无尖无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商。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不过现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奸奸商了。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以德抱怨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

  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女子无才便是德

  原句: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隋唐演义》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得牙痒痒的,他们以为这句话是大男人用来贬损女性的!然而事实非但不是这样,而且完全相反!中华儿女们对这句话的误会可大了!这话又怎么说呢?

  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为什么要以德行为主呢?看看现今社会这么乱,诈骗这么多,网路上什么希奇古怪伤天害理的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德行的后果,总之,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什么意思呢?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字所造成的。这个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真的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挂碍的意思;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我的一切得失无挂于心的意思;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无才不是真的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视若无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的才气,还能自视若无,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吗?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华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里有歧视女人的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么好的一句话,误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太对不起古人了!

  为印证上述观点,引证予各位参考便知:

  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故知古人所谓的无才,本来是赞赏那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视若无,不自炫其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贬抑女子!实在是后人受到文字障碍的关系,误会了老祖宗的苦心呀!

被误解的九句古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