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发布时间:

K12学习教育资源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列子及其代表作《列子》相关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明确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寓意,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2.学习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及神话结尾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面对困难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
1.文献法。2.品读法。3.延伸拓展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
列子,生卒年不详。战国前期思想家,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著有《列子》八卷,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深长,发人深省。《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是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列子集释》卷第五(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语基积累1)生难字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教育资源
惩(chéng担者(hè)箕畚(jīběnsè)chèn孀(shuāng)穷kuì)以应(wú)厝(cuò)雍(yōng2)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返回)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一厝朔东(通“措”,放置)无陇断焉(通“垄”,高地)3)古今异义
而不平(古义:愁;今义:痛苦)惧其不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北山愚公长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汉之(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曾不能毁山之一(古义:草木;今义:毛发)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山北之塞(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4)一词多义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副词,将近)
焉置土石(连词,况且)何苦不平(表承接,不译)
面山居(表修饰,不译)
山不加增(表转折,但是、却)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
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语气词,加强语气)以君力(助词,的)
虽我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代词,愚公)5)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室而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寒暑易节(形容词用作名词,冬季、夏季)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6)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②倒装句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苦何而不平”甚矣,汝之不惠(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教育资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遂率子孙三夫荷担者”③被动句
帝感其诚(主语“帝”是被动者)三、整体感悟(一)初步感知1.文题探讨
本文题目中的“愚公”点出了主要人物,“移山”指明了主要事件。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山的高大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2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为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3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为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4段):写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移山取得了胜利。(二)深层领悟
1.如何理解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的含义?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2.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1)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2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3.文中的“神仙”“天帝”有什么作用?
寓言第4段写了愚公移山的行动震慑了山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两名大力神下凡,走了两座大山,于是移山胜利了。神仙和天帝本来是虚构的人物,在古代寓言中使用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常见的。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幻想借助神的力量来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这是可以理解的。要认清“神仙”“天帝”在移山中的作用,必须紧扣课文,深入领会愚公精神的巨大力量。“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帝感其诚”,这两句里的“惧”“感”都是关键词,说明愚公移山决心之大,精神感人之深。神仙天帝的出现,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高大形象,相反,恰恰衬托出愚公精神能惊天地泣鬼神,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
4.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移山,最终两座大山被搬走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