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序诗集《小康路上》论扶贫与小康

发布时间:2019-04-18 22:27:13

读序诗集《小康路上》论扶贫与小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民劳》)“小康”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西周时候即已出现,乃炎黄子孙长期的憧憬。

今天的“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它是一种愿景、一种追求,既关乎物质意义,也蕴含着精神价值。“小康路上”有奋斗者的感人故事,更有追求者的精神跫音、诗人们的精彩华章。即将付梓的《小康路上》,乃中国诗歌之乡——渠县诗人及达州部分诗人为扶贫、为小康、为宕渠捧出的一份厚重贺礼。它描绘了精准扶贫的壮丽画卷,唱响了小康路上的心灵交响。

这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是诗人对“贫困”的深深思考,更是“小康”对诗人的切切反哺!

贫困:穷愁听悲声

天远地偏,山水横绝。大自然从来就没有一个“公正”的抉择。什么地方高山嵯峨,何处又江河蜿蜒?什么地方肥沃万顷,何处又瘦瘠千里?

没有法则,没有平衡,纯粹的天性而成、恣意妄为。如此,大地因造化自然,从来就存在着牛羊成群与荒无人烟、田野平畴与乱石嶙峋、水乡丽景与大漠孤烟等种种差异。栖居于大地上的人类,其饥饿与饱食、贫困与富庶、幸福与不幸便与生俱来,挥之不去。倘若社会生态紊乱、战火弥漫、瘟疫蔓延、灾祸降临,就加剧了这种差异和失衡。由此,饥寒与死亡、战争于杀伐、正义与邪恶自古使然。

无论什么种族的人,什么肤色的民族,从来就对美好生活有述求,有梦想,有追求。他们为缩小这个“差距”而劳作、奋斗、征战,或埋骨荒野,或彪炳史册,都创造了人类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与传奇。于是众多的神话、故事出现了,浩如烟海的诗歌、戏剧诞生了。

《诗经》里的《伐檀》《硕鼠》,《荷马史诗》中金苹果、海伦等等,已然确证着早期人类的悲鸣与呐喊,生动再现着人类的创造与毁灭,死亡与新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非诗能穷人,穷者诗乃工。”(苏轼)一部煌煌的诗歌历史,基本就是“穷愁听悲声”的精神回应。正是无数诗人的“杜鹃啼血”,才惊醒着历史的天空,惊醒着当朝之庙堂。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无论何时何朝何地,人民都是庙堂之基石、江山之主人。民为邦本,以人民为中心方才民族独立、江山磐固、国家昌盛。

扶贫:九州号角闻

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山脉纵横、江河密布,高原突兀、海岸幽深,自然地理极其复杂。同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封建漫长、积贫羸弱,战火频繁、苦难深重,人文社会尤其纷繁。幅员辽阔的茫茫九州,先天性地容易产生“贫富差距”,尤其东西部差距特别明显。

东部之富庶,由来已久。海上丝绸之路发轫于明代,海洋文明过早地浸染着中国东海沿岸。尽管有倭寇的惊扰、洋人的侵袭、鬼子的践踏,但大海的潮落潮涌,很快磨平了世事沧桑。广远的开放视野、畅达的海运交通、频繁的通商贸易,始终使东部处于开放境域、发达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又有“特区”挺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是“东方风来满眼春”。

然而,“东边日出西边雨”。对于广袤的内陆、浩淼的西部,却因闭塞、偏僻、高寒,“春风不度玉门关”,落后、贫穷、守旧,形成与东部发展的巨大差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百姓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甚至穴居崖洞、困守深山、穷愁荒远,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读书无钱,看病无门;田园荒芜、道路崎岖等社会生态严重失衡。加之腐败猖獗、权钱交易、垄断盛行,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穷人”无疑雪上加霜。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头戴八角帽的军队,走到哪里都强调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是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于是,穷人们舍生忘死爱戴他们、拥护他们、支持他们、保护他们。“大堰塘,小堰塘,/摸对鱼儿过端阳。/大的送给红军哥,/细的留给俺爹娘。”(川陕苏区时期歌谣)当年,穷人就是这样支持共产党打天下、打江山的。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宋?洪迈《夷坚志》卷一)斗转星移,八十多个春秋过去了,“穷人”还或多或少存在着,贫富悬殊日益加大,社会矛盾日渐突出,众多的贫困人口祈盼脱贫,渴盼致富,小康成为人们的共同期盼。存天理、顺民意,党和国家已然高度重视,便有了今日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决战“全面小康”!

实现“全面小康”,如果不铲除“贫困”二字,小康就是部分人的小康,或者部分地区的小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习近平)于是,2014年国务院做出决定,一个痛定思痛、以人文本的特别日子——1017日为每年全国扶贫日,慨然订立于全中国的日历上。“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

2014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新论断。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一场前所未有“扶贫”壮举,一种“不忘初心”的伟大实践。今天,习近平同志站在“人民的立场”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三个“格外”字字千钧,寓意深刻。要花大力气解决贫困人口增收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等系列民生难题,让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能够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教育、住房和康复等服务,早日走出贫困深渊,实现共同富裕,让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无数穷人仿佛又看见当年戴着红五星八角帽的队伍回来了,仿佛又听到了一首熟悉的歌谣——“打土豪、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 

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是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曲极为重要的时代强音,具有重大而悠远的历史意义——是积贫人群严冬里的雪中送炭,是贫困地区大地上的久旱甘霖,是中国消除贫富分化的滚滚春雷!

担当:宕渠春潮急

武可定国,文可安邦。宕渠儿女从来就文武双全、邦国为大,在各个历史变革的重要关头,皆挺身而出,担当大任。賨人大军背井离乡,助武伐纣、平定三秦,成为安邦于天下之铿将队伍。大汉名臣冯焕,不仅制策闻名朝廷,还率军西征,平息匈奴叛乱,挽大汉于危亡。三国大将王平,过耳不忘《孙子兵法》,街亭救军,汉中为侯,成为蜀国后期顶梁支柱。西晋李雄父子,率賨人东征西战,建国成都,安民于巴蜀大地。清代抗倭英雄王万邦,镇守台湾,驱逐鞑虏,500賨人健儿战死茫茫大海,誓死捍卫了大清领土完整,功成名就后,解甲归田,私塾育人,崇高风范,永垂青史。土地革命时期,一场营渠战役,率先在巴渠大地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八年抗日岁月,紧邻陪都重庆大后方的渠县,成为战时兵源基地、物资集散地,5万多优秀儿女奔赴疆场,郑少愚等抗日空军英雄的名字响彻万里云天。

及至今日,面对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二;全市贫困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现状,百万渠县人民智勇坚定,率先作为、主动担当,在这场扶贫歼灭战、攻坚战中,涌现出了由46名退伍军人组成“第一书记”的一支“脱贫铁军”。他们立下铮铮军令状,奔赴贫困第一线,风雨兼程,住在村里、吃在村里、劳动在村里,与人民群众攀穷亲、结对子、交真情,为全县脱贫攻坚立下汗马功劳,全国各主流媒体竞相报道,“脱贫铁军”誉满巴蜀。

洪波翻涌,春潮激荡。在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中,作为中国诗歌之乡,坚守于宕渠大地的众多诗人,没有退缩,没有旁观,勇于担当。他们除了躬身参与扶贫,还以饱满的热情,以诗“扶贫”,以诗述怀,以诗相颂,诞生了一批精品力作。同时,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诗人们更是激情澎湃,诗以贺之。尤其是一批旧体诗人,纷纷秉笔书写,由衷赞颂。37位诗人的100多首诗词,构成了“光耀神州”的集体大合唱,对“十九大”的召开充满了拳拳赤子情。

扶贫攻坚,诗意盎然。诗人辈出,创作丰收,读之慨然!

情怀:诗赋天地新

“看昔日僻壤穷乡,/而今美丽山庄。/村规民约人人遵守,/乡邻互助争先恐后。/有志群山开,/大爱天地间。/谁说女子不如男,/奔康路上我为先!”(苟小莉《再看白蜡》)这是一位女县委书记的真切体验、有感而发,它再现了党政领导一心为民、“有志群山开”的豪迈气概。诗歌之乡的书记如此,该是扶贫之幸事,诗歌之幸事!

33位诗人、近100首诗歌,组成“神往春天”,真实反映了诗人们在精准脱贫中的感悟和亲近土地、结亲穷人的情怀惬意;真实记录了宕渠大地脱贫攻坚的生动场景、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热情歌颂了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事迹、典范人物;对广大农村的明天寄予了美好祝愿和希望。

“我只是浩瀚春雨中的一滴。寨坪村,你可以选择遗忘。/寨坪村,我不能遗忘。拥抱你,是历史的注定,我没有理由拒绝。/一种缘降临,光芒我的前世今生。/寨坪,不再贫。/我满怀虔诚:我们幸福一生!”(杜荣《一身荣光在此,我其余的简历只是星星绿叶》)这是诗人积极投身扶贫工作而写出的佳作。诗人的扶贫是“拥抱”“虔诚”,甚至“幸福一生”。他把自己的劳动融于泥土,像一滴“春雨”一样,就连精神和灵魂都种植于泥土了。如此诗歌,没有矫情,来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体验,不失为上品之作。

“从 周家坪都亮了/亮在了海拔1000米之上/每到天黑 即使雨夜/这里就成了晴朗的夜空/灯灯盏盏像星星/当然

更像是周家坪/从此睁大了的不眠的眼睛/守着梦境。”(绿人《农网网到了周家坪》)扶贫,让周家坪“亮”了,如今,周家坪睁着明亮的眼睛,“守着梦境”。诗人以含而不露的情感,对扶贫带来的变化充满欣喜、由衷赞美。由此可以看出,扶贫真真惠及了百姓,赢得了民心。

“这么多金色闪烁的圆盘/把贫脊的山沟,点缀得/比五彩池更绚丽/成群结队的鱼群,在白云深处/自由地戏水/一口塘,是一个神话故事。”(陈科《鱼塘》)诗人把鱼塘想象成圆盘,在这个圆盘里有金色在闪烁,有鱼群在遨游,扶贫如“一个神话故事”,演绎着千百年来“贫困”的蜕变,以及实现小康的美丽画卷。真实、惬意,诗情丰满。

“截断穷源除弊事,/桃红柳绿满山川。/康庄美景惊寰宇,/追梦风光映碧天。”(寇森林《喜脱贫》)寇老是一个诗情不老、情愫不断的诗者、歌者,耄耋之年,勤奋写作、激情诗事、哺育后生,为建设诗歌之乡呕心沥血,实在令人敬仰矣。他一辈子没离开过渠江之岸,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充满真情、感恩,以及无限眷恋。其诗歌阳光、大美、明快,以旧瓶装新酒,散发出时代气息、乡土风味,以及词语辞藻的缕缕馨香。

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真真切切地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带来了新面貌、新气象、新风尚。而《小康路上》又带来新的歌唱、新的华章、新的交响。如此,宕渠大地的“小康”既收获了物质的“小康”,也收获了精神的“小康”,这也许就是“全面小康”的内涵和特质吧。

穷愁听悲声,九州号角闻。宕渠春潮急,诗赋天地新。此乃对《小康路上》的读后之感,权当报效。

愿我的家乡在“小康路上”,一路迤逦风光、一路花开花香、一路诗情昂扬!

读序诗集《小康路上》论扶贫与小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