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时训练:第3课 古代印度-学习文档

发布时间:2019-06-09 07:44:41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3 古代印度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 一、单项选择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下图为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摩亨佐·达罗。它大约出现于 (  )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A公元前4300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B公元前3100

C公元前2200

D公元前2070

2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入印度建立新的国家并逐步确立等级制度的是 (  )

A苏美尔人

B阿摩利人

C巴比伦人

D雅利安人

3古代印度的婆罗门祭司编造说:造物神用自己的嘴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脚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他们这样宣传的根本目的是(  )

A神化等级制度

B为人们选择职业创造依据

C显示婆罗门的高贵身份

D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4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

A担任祭司

B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掌握军权

D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5公元前6世纪印度和中国均产生了对本国乃至世界文明具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在中国是孔子在印度则是(  )

A汉谟拉比

B图特摩斯三世

C哈佛拉

D乔达摩·悉达多

6.佛教的哪些内容体现了反对印度婆罗门特权的要求 (  )

A消除欲望

B忍耐顺从

C众生平等

D因果报应

7安徽省境内的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是 (  )

A西汉末年

B隋朝末年

C唐朝初年

D明末清初

8下列有关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B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地位低下的贱民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D佛教支持种姓制度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

二、辨析改错

9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公元6世纪在印度半岛出现佛教其创始人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佛教教义适应了当时反对刹帝利特权的要求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A用手创造出B用腿创造出C用脚创造出D(如下图)

材料二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1)依据材料一填写下列表格。(5)

(2)材料一涉及古代什么地方的什么制度?它说明了什么社会关系?(4)

(3)材料二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是不是真正的平等?请说明理由。(2)

1C 2.D 3.D  4.D 

5D [解析]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国王图特摩斯三世和哈佛拉是古埃及法老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创始人他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

6C

7A [解析] 佛教产生后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公元前1世纪是在西汉时期故选A

8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故D项叙述不正确。

9(1)× 公元6世纪改为公元前6世纪

(2)× 刹帝利改为婆罗门

(3)

10(1)婆罗门 刹帝利 国王 吠舍 首陀罗

(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四个等级地位不平等界限森严。

(3)不是。这种平等仅仅是精神上的平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时训练:第3课 古代印度-学习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