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 教案

发布时间:2017-05-29 13:21:34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追求真理的科学观。

教学方法:点拨法、问答法

教学时间课时

一、导入

我们今天要读一篇人物通讯,如果把消息比作电报,那么通讯就是信,能够更详细、深入地报道人物或者事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篇通讯,报道的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给袁隆平写一份“履历表”。

二、人物介绍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农历七月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三、字词积累

籼型(xiān 黔(qián 花蕊(ruǐ 矢志不移(shǐ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

经久不息:经过很长的时间不停止。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兵不解甲:指没有半点儿休息直接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四、(课后练习一)快速阅读,回答课后的问题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为什么沉重?

明确:因为“他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的,但没有培养出适合山民种植的稻种来。”人民还在挨饿,他的内心充满内疚。表现出袁隆平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品质。

2、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明确: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解决异花授粉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隆平经过反复学习和思考,提出了通过“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付诸实施。

3、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明确:“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4、试以一处为例说明它的好处。

明确:非常确凿真实地写出了杂交水稻给人类带来的福音,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五、品味与赏析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袁隆平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

所幸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钵试验秧苗。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

为了照顾这得之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

1、当袁隆平的实验受到打击时,他是怎样做的?这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袁隆平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发了疯似的寻找秧苗,执著地进行实验。细节描写表现了袁隆平不屈不挠,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2、划线部分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秧宝宝)、比喻(像慈母)。形象地表现了袁隆平对实验的痴迷,对秧苗的关爱。

3、这段话写得跌宕起伏,请指出其中的两起两伏之处。

明确:一伏:试验被砸 一起:幸存四钵。

二伏:秧田被扫荡一空。 二起:发现几棵秧苗。

4、说说袁隆平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1)农民向福财买稻种。——心系农民、为民分忧

2)试验秧苗惨遭破坏——不屈不挠、献身科技

3)不慕名利

六、小结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熟悉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人物。

杂交水稻之父 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