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初看中国古典小说男性人物形象

发布时间:2014-11-10 09:38:38

考籍号: 0514******** 名: 王基美

目: 从《聊斋志异》初看中国 指导老师:

中国古典文学男性人物形象

业: 汉语言文学 联系电话: 187********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 编: 422400

武冈师范大中专部 493 QQ 号: 1192004823

0一三年十月


目录:

摘要 1

二、关键词 1

3、从《聊斋志异》初看中国古典文学男性形象 1

一《聊斋志异》男性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性 1

1、 古典文学男性形象透析 1

2、 《聊斋志异》的代表意义 2

二《聊斋志异》男性形象对古典文学的继承 3

1、 书生形象 3

2、 官吏形象 4

3、 道士僧侣形象 57

三《聊斋志异》男性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发展与突破 6

1、 儒商形象 6

2、 思想的前瞻性 7

4、

注释 7

参考文献 8

从《聊斋志异》初看中国古典文学男性人物形象

摘要:《聊斋志异》是明末清初作家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也是我国古典文言小说的经典之作,在古典文学中极具代表意义。它是古典文学在文言小说上的集大成。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在人物塑造上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文学惯常的男性人物塑造方式,性格特征及所代表的美学思想和社会意义。本文就《聊斋志异》为例来试探中国古典文学中男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象征意义。主要以传统的书生形象、官吏形象、神仙道人形象以及所发展的商人特别是儒商及其中特色的狐妖鬼怪形象来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古典文学 男性形象 典型性 继承 发展

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字,拥有了文明,便自然拥有了文化,同步拥有了文学,文学属于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性形象所体现的正是这一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大多为士子大夫,以秀才书生类为主。特别在戏剧艺术和民间传说方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志怪小说集,其中人物形象包罗万象。以往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其中智慧美貌的女性人物身上。男性往往容易被忽略,但这并不妨碍其内在的意义。

1、《聊斋志异》男性人物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性

1、 古典文学男性形象透析

中国古典文学自先秦开始,便有着极好的发展。神话传说、先秦文学、汉晋散文以及后来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每一篇,每一字皆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绚丽瑰宝。可我认为真正有了血肉丰满的男性形象塑造的发展应该从六朝志怪小说开始算起。至此之前的男性形象大多是历史上的名士,而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也皆是记录其言行之作。例如《战国策》是记录各国谋士的事迹。《世说新语》亦是记录其当时名士的言行以供后人观瞻。而从六朝志怪小说开始,便开始了文人有意识创造人物形象的开端,有了想象因子的加入,其人物形象已从平面开始变得丰满。有意识去虚构情节,在写作手法上也更加细致。《搜神传》便可为其代表,如果干宝的《搜神记》仅仅只是有意识创造人物形象的开端,而唐传奇确是更好的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点。

《柳毅传》中柳毅便是一个有血有肉、灵肉和谐的男性人物形象,它继承了先秦时期《战国策》《世说新语》的特点。男主人公依旧是一如既往的读书人,他有情有义帮助龙女送信使其获救,与龙王钱塘君相谈甚欢,却又并未贪恋美色,果毅的拒绝了钱塘君的好意。并不惧威胁,渐渐与钱塘君成为真正的知己。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柳毅性格鲜明,连钱塘君的迅疾磊落、龙王的胸怀博大亦是表现得唯妙唯肖。

自唐传奇之后,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塑造发展便越发臻近完美。可男性形象描写的特征便也日益的开始分化出来。首先,不用我说,每个人都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十之八九便是读书人。我想这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关系。所谓“士农工商”,读书人是被社会所认可的群体,在古代,家庭对男子的最大期望便是能够“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在社会上,读书人的地位也在十分重要的地步,在四者之首,在社会的顶层。所以,男性形象便也自然的以士子为主了。

可恰恰因为如此,便造成了我国古典文学男性最显著的一个特征:阴柔化。众人皆知,书生皆是肩不能提手不能扛的文弱之人,所以才有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另外他们还有着另一个共性,便是呆呆傻傻却又极幸运,见到美丽的女子便自报家门,还往往能得人赏识,或有仙女或是妖鬼狐魅来相助。轻轻松松 便能有一个贤内助。

其次,便是侠义之士,绿林好汉。在这方面的塑造,《水浒传》便是一个典型,“一百单八将”聚义水泊梁山,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及时雨宋江忠义双全,豹子头林冲智勇过人,智多星吴用算得天机。另外《三侠五义》亦是如此,锦毛鼠有情有义,御前侍卫展昭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三国演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尽心为幼主。在这样一群人中,他们是阳刚的,有男子气概的,可同时也是无性无欲的。他们认为但凡好汉便不能“溜骨髓”,他们视女子为蛇蝎毒物,避之不及。我们不得不说,地的确确是英雄侠肝义胆,却也着实少了那么几分侠骨柔肠。

再到后来的文学作品中,男性形象也大多是属于前两类,不得不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性形象是极幸运也是不幸的,不幸的是他们一生都在为了科考取士奔波在书房中,就为了一朝为官,幸运的是在大多数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他们总能遇见一个慧眼识英才的千金小姐,重金相助,还将一颗真心托付;或是遇见一个白娘子似的女妖,七仙女似的仙女来照顾其生活,大多温柔贤淑还颇有些文气,可以与之焚琴煮鹤,不求回报。西方理论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是愿望的达成”。我想这便是文人那时的梦吧,是一种不满于现实却又渴望美好的一种愿望。

2、《聊斋志异》的代表意义

《聊斋之意》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所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探刺虐入木三分”“鬼狐有性格,哭骂成文章”“专集之最有名者”皆是对其的赞誉。《聊斋志异》共分八卷,四百九十一篇,约40余万字。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故事多来自民间传说、野史逸闻。将花妖狐媚、书生商贾等人物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作品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塑造方式。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其作品塑造的人物性格也各有千秋、跨度深远。各式各样为了科考取士奔波至极的秀才文人(《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王子安》等);谄上媚下贪污违法的虎官狼吏(《鸦头》《席方平》《续黄粱》等);仙风道骨德高望重的道士僧侣(《种桃》《崂山道士》《长清僧》《画壁》等);四处奔波的商贾之士(《黄英》《王六郎》《白秋练》等》)。更有一般作品鲜少涉及的小人物形象。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生动地描绘了世间百态。虽表面是写鬼写妖写阎罗殿,实则是借此来写人写事写当时所处的社会。蒲松龄是明末清初文人,历尽了改朝换代的颠沛流离,山河动乱;又历经了清初的一系列铁血政策,所谓“屠城之痛”“扬州十日”皆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惨案。正所谓是妖鬼横行,家无宁日。蒲老的著作跨度历经四十余年。其中所掺杂的便是这四十余年间的所见所闻,这便是真正的人非人、鬼非鬼了。

至于《聊斋志异》承上启下的意义,我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一一叙来。

2、《聊斋志异》男性形象对古典文学的继承

1、、书生形象

《聊斋志异》中大部分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为书生,这一点除了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原因之外,我想与蒲老的生平也是有关的.蒲松龄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世代儒读。但时不我待命运多舛,自十九岁开始参加科举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之后,便屡试不第。直至七十一岁,才成岁贡生。这让他深知科举应试之苦。写其形象便也能更加的入木三分了。

单就《聊斋志异》首篇《考城隍》而言。宋公病卧,机缘得见关帝,入得阴司阎罗殿,而得其赏识。不仅成了城隍,还使其能够孝义两全。这又何尝不是蒲老自己内心的渴望,千里马得遇伯乐便是蒲老一直以来的心愿。奈何命不由天,无法得遇良友知音,便也只能将其寄托在作品之中了。

科考的失败,是蒲松龄怨叹一生的遗憾。纵然他早已明了利禄似水,功名酸腐。蒲松龄还是跳不出“金榜题名”的禁锢。正如《贾奉雉》中得主人公贾奉雉一样,从热衷仕途到心灰意冷,最后决定“出世”。官府黑暗,官吏酸腐。官场瞬息万变,风云变幻,让他的期望冷却直至失望,因为得不到,所以才会更加美好。因为看清,所以绝望。他困惑,他想明白在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该如何的安身立命。

中国人素以“耕读传家”为根本,但并是每一位知识分子都能金榜题名,仕途平顺。当仕途理想破灭,屈原选择投身汨罗江,陶潜“采菊东篱下”,也有人违背道德,沦为别人的走狗帮凶。而更为普遍的是那些如马生之类的读书人,执著于儒家高雅品格的穷困儒生,沉迷于狷介的表面,自命清高,附庸风雅。

在自己毫无谋生能力的时候,却依旧每日与士子文人谈天论地,雪月风花。很多时候,靠的就是祖上的庇荫,再不济一些的,便是家中无财,却也不思改善。但蒲老却大多会为之安排一位聪慧美艳的妻子。这些人,若是用现代的话来说,便可算成是“啃老族”或是“吃软饭”了。

《黄英》中的马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所谓“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事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已。”却不知“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的道理。后与黄英成亲之后,亦是不理家事,不厌其烦的将夫妻二人的东西分开,却未曾想自己所用的,所食的又何不是黄英贩花而来的呢?怪不得黄英说:“陈仲子毋乃劳乎?”

整日东食西宿,固执的坚守着自己的那点点清明,却又思念黄英而两房渐做一家。却偏偏说“仆三十年清明,为卿所累。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夫气矣。”我想这真是毫无一点坚持志气,口中的清明又如何,只是说说而已,这份坚持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出尔反尔中不见了分毫,只是口中还将其念念不忘罢了。

另外,《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与中国其他古典文学中的男性形象一样,皆是面貌清秀,俊逸非凡且负有才名之士。似乎一名有才之人局必定会是相貌清秀只是一般?难怪这么多的作品中竟没有一人似阮籍一般其貌不扬。可能这样便不会让千金小姐或是狐媚女妖一见钟情了吧!《娇娜》中的孔生“为人蕴藉,工诗”少年亦是“风采甚都”。《侠女》中的顾生“博于才艺”。《连城》中的乔生“少负才名”。《雷曹》中的乐云鹤、夏平子亦是“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心事之,夏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另有《梅女》《胭脂》《巧娘》等许多篇章中男性形象都有此特点。

在“负有才名这一方面,大多数皆是“少有才名”,却也大多未曾“金榜题名”。多是所遇非人,《叶生》中的叶生便是个“文章词赋,冠绝当时”的人物,可却也“所遇不遇,困于名场”。每每皆是“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才名显赫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可“嗒丧而归”也是他们共同的归宿,几乎毫无意外。

他们虽读书成痴,却也有着憎恶邪恶的性情。他们中的某些还坚持不懈、不畏艰辛的与封建官吏作斗争。《席方平》中的席方平在阴间为其父伸冤,重点刻画了席方平毫不屈服、毫不气馁的特质。他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主人公一层层的诉讼,只要不肃清冤屈,便一日未曾停歇。亦不为利所诱,有着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大无畏气概。

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品行不端之人,《瞳人语》中书生就是因为性狂,轻浮,当中跟随有夫之妇这般的美艳女子,从而遭来眼中的恶疾。《画壁》中的所见所闻也皆是人心中所想所念。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画壁中的一切皆是梦幻一场。却也是人心的一面明镜。

这些书生,或是清高,或是坚毅,或是文雅,或是性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出彩的,是《聊斋志异》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魁宝。

2、官吏形象

我们都说“何以为官,可套用《夜叉国》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出则與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就单单这几句话,便能让人心潮澎湃 。连不知“官为何”的少年也“歆动”了。这其中莫大的好处,在这几十个字中言说道尽了,毕竟,有谁不想让人“侧目视,侧足立”呢?谁不想“一呼而下百诺”呢?

《聊斋志异》中的官吏形象大致分为两种,虎官狼吏和清正廉洁之士。。前者是现实中的大多数。后者却是蒲老心中的理想类型。在我国古典文学中,除去《三侠五义》中的包拯,以及后人为包拯、海瑞所创造的一系列戏剧外。其余作品中的官吏形象皆着墨甚少。蒲老却有多篇将其作为主要形象来描绘。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其年轻时候为生活所迫为孙蕙幕宾多年的缘故,这是他对此类形象了解甚深。再加上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社会动荡不安,官员交替更迭。这样的混乱,再加上自身经历。自然就有了创作的灵感和动机。

“虎官狼吏”便是出自《聊斋志异》的名句,此话出自《梦狼》,所谓“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焉!”天下官吏皆是吃人猛虎,小吏皆是凶恶狼群。已经比比皆是。即便官员不是猛虎,他手下的人也要做吃人的恶狼。何况还有比猛虎更为厉害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便有“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的说法,孔子亦曾有言“苛政猛于虎也”。而这贪官污吏的害处也是能与之匹敌的,只怕更甚于此。

《商三官》中虽不见一个明显的贪官形象,却让人感觉无处不黑暗,老百姓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这样的社会让人绝望。

《鹗鸟》中的长山杨令性奇贪,到处搜刮一空。“四方估客,无处控告。”又是怎样的无奈!

所幸的是,这些贪官污吏终究在蒲老的笔下现出原形,因果报应。《席方平》中的冥王郡司城隍狱吏均得到应有的处罚。《续黄粱》中的曾太师不但生前家产籍没,夫妻充军,最后致丧命的下场,死后也受到严厉的惩处。

当然,蒲老心中的理想之士在作品中也多有描写。《续黄梁》中将曾太师一纸诉状控告上诉的包龙图便是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自宋代以来传统的文学艺术人物形象,除却包拯这一类清官形象。蒲老笔下也不乏“伯乐”之士。

《考城隍》中文帝赏识宋公提为城隍。《叶生》中的丁乘鹤心悦叶生赏赐钱谷恤其家,索文读之而后叹。

还有一类官吏形象虽不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却也穿插文中,神采斐然:《阿英》中做司李的表兄,《大力将军》中查伊瑛做县令的侄子,《小梅》中的黄太仆,《青梅》中的王进士等。

这一大批官吏形象,皆个个个性显著。表现其完整的善恶观。生动的反映了整个社会背景下官员官场的状况。

3、道士僧侣形象

能算的天际的方外人士,自古就是志怪小说的宠儿。他们大多神通广大,不是神仙却会法术。仙风道骨,可以炼丹。较早的六朝志怪小说在这方面的描写就有很多。干宝的《搜神记》中的刘根,《搜神后记》中的谢允,《述异记》中的张伯儿,这些都是其中优秀的道士形象。至于僧侣,《高僧传》中比比皆是。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的描绘自然不会例外。

《崂山道士》中的道士神通自是不小“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在这里,道士不仅神通大,并且富有智慧。虽教授穿墙之术,也叫其“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画皮》中的乞丐道士喜怒无常,性格怪癖。《种梨》中的道士以术惩治卖梨的乡人十分有趣,乡人梨价甚贵,为道士不满。“破巾絮衣”的穷道士乞梨不成反遭怒骂这更令人不平。旁观者劝其用“弃者一枚”打发了道士。他依旧不肯。最后,落得一个也不见的结局。经过这一番,道士对乡人的惩治就显得有理有据了。

《巩仙》中的道士率性而为,像变戏法一般改变了众人的命运。初登场时不见一丝仙风道骨,几乎让人喜爱不来。然而,在游园时道人的袖子仿若一个芸芸众生心中的仙境,在一个亦庄亦谐、乖张不羁的道人身上散发着光芒。

僧侣在《聊斋志异》中,仍占有不少的比例。其中直接以僧命名的便有《长清僧》《僧孽》《丐僧》《西僧》《番僧》《死僧》《僧木》《金和尚》《紫花和尚》《药僧》近十篇。另还有几十篇不以僧人直接命名,但涉及僧人的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一个个立体圆满的僧人形象。与道士形象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图谱。

不过,他们虽身为佛门中人,却品行各有不同。

《长清僧》中的僧人性情高洁,死而复生,依旧能保持佛家修行十年如一日。所以“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故定尔,予与僧,不异之乎。”《续黄粱》中的老僧渡人苦厄,一句“台阁之想,由此淡焉”“入山不知所踪”点醒“二十年太平宰相”白日梦的曾孝濂。

高僧固然有不是烟火之气,但亦有很多的僧人有着现实的谷种欲望,《死僧》中死去的僧人至死不忘金银铜臭。《珠儿》中的眇僧与强盗无二。《布商》中的废寺里的和尚凶悍无比。

《僧孽》中,张暴卒历游冥域,见“有一僧孔股穿绳而倒悬之,号痛欲绝,近视,其兄也。”问其原因,鬼曰:“是为僧,广慕金钱,悉供淫赌,故罚之。”后张回阳之时,告知其僧兄,随后改过,潜心向佛。可是之前的所作所为又怎为佛门之人?

三、《聊斋志异》男性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发展与突破

1、儒商形象

自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重农抑商”的观念便在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 所谓“士农工商”,士子与商人是社会地位的两极。“从士”与“从商”便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中间隔着千差万别。但是渐渐到了封建时代中后期,这种界限便渐渐的模糊,到明清时代,大量的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儒商,即早年从士而后又转而经商,却又仍有着文人士子清傲风雅品格的群体。

儒商这一群体可上溯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子贡便是春秋时期的巨贾“结马四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孔子对子贡的经商行为并不反对。并将子贡与他的得意门生颜回相提并论,称道:“回也其庶平,屡空。赐不受命,而货值焉。亿则屡中。”在孔子的影响下,鲁国又接连出现一些弃文从商之人。这些群体具备了儒商的某些性质,可以看成是儒商的雏形。但“事本禁末”被提出之后,各国统治者皆颁布了一系列束缚,抑制商业活动,贬低商人地位的法律。儒生们也对“商人”“从商”不屑一顾,更别提弃儒从商了,但宋元以后,特别是明中后期以来,随着商业的发展,社会的日益发展,儒与商之间的界限也渐渐模糊。儒商这一群体便随着历史的必然性出现了。

但在蒲老之前,鲜少有人用笔墨描绘过他们。更别提以其为主人公的文章了。冯梦龙《三言》中便有多篇以商人为主要描写形象《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可这些描写的仅仅只是商人,并不包括儒商。在《聊斋志异》中,蒲老描绘了近十个儒商形象,他们与别的贩夫走卒类的商人截然不同。具有“士子”所独有的特质,这是蒲老在传统文学男性人物形象上的一个重要创新与突破。

首先,从商只是生活所迫。《鸦头》中的王文与狐女鸦头两情相悦,却奈何家徒四壁,在鸦头的帮助下,他们卖了驴子作为资本“门前设小肆,王与仆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完全是为了养家糊口,王文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与仆人同室操作,成了卖酒小贩。

另还有一些子承父业的儒商,《罗刹海市》中的马子才本就是出身商贾之家,虽少有文才,却遵父命“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继父賈”,这么几句话,另马子才放弃从士转而入商道。《白秋练》中的慕生也是商人之子,自幼聪慧喜读。但是其父“以文迂,使去而学賈”使其不得不弃儒从商。

再者,此“弃儒从商”并不是真正的“弃”,他们虽已为商人,却并未忘却从小所养成的儒家思想观和价值观,他们重“八德”,讲信义。将儒家的德贯彻到为商的德中,虽不再是专职的文人士子,却仍保持其品性。

《黄英》中的陶生便是一个十分出彩的人物,他不似马生那般虚伪迂腐,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坚持“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虽为菊精,却有着比人间儒生更为美好的品性,能与儒生相谈甚欢。有“东篱黄花”之品性,却又不是酸腐不堪。

《刘夫人》中的廉生受女鬼刘夫人之托而代为行商,他为人诚信不欺,所赢之利除厚遇老仆外,从无私匿。后遵刘氏所嘱,为其建造坟墓。并对刘夫人留给孙辈的财产分文不取,后来玉卿因盗被执,廉生又与荆卿一起努力营救,玉卿去世后,仍坚持着恤其妻子。

再者,我认为儒商们虽为放弃,却也可算作摆脱。他们对其所学是真正的少了功利之心,读书便只是纯粹的自我提升和文学修养的过程了。于这方面来说,更是一件妙事,他们能将儒家的思想运用于商业活动中,提高了商业活动的品性价值。他们摆脱了日日苦读只为金榜题名的禁锢。读书论诗变成了一种真正的乐趣,也能更加的心悦之了。

蒲老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群体呢?除却一开始说过的历史的必然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家庭父辈的影响。蒲老的父亲是便是一位儒商,所以蒲老小时候的生活虽不大富大贵,却也算过得宽裕。父亲虽为儒商,却依旧喜爱诗书,从小便亲教蒲老和两位兄长读书论文,对天资聪颖的蒲老自小十分喜爱。有了父亲这个例子,再加上兄弟分家之后,蒲老奔波科考之事,深感科考取士的苦楚及窘困的破败生活。更是对儒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使蒲老的创作灵感自然而然就生发出来了。

2、思想的前瞻性

《聊斋志异》作为一篇短篇小说集,在人物塑造上也体现了蒲老思想的进步性,前瞻性。无论是继以往便一直存在的书生士子形象、官吏形象、道士僧侣形象,亦或者说是开创了新风潮的儒商形象、小人物形象、老翁儿童等形象。皆体现了蒲老在思想上的全面创新。

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蒲老超前的男女平等观也在笔墨中浮现。作为书生形象的男子已有一部分不再拘泥于往日读书人的清高架子上;男女相恋成婚亦大多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两情相悦被提上婚姻的观念中,作为前提存在;女子也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多是聪慧机警,美貌与智慧并存;蒲老还看到了科举取试的弊端,虽不像《儒林外史》中描写的那般深刻,却是在那个年代所属不易的事情了;另外,传统的形象也并非是绝对的主角了,蒲松龄开始将视角投放在普通的小人物身上,《捉狐》中的孙翁胆色过人,《荞中怪》中的长山安翁,《王六郎》中的商贩王六郎,《狼》中的屠夫,《象》中的猎人等皆是小人物,蒲牢却将其作为主角。描绘的亦是生动趣致,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整本书男性形象全面细致,描绘手法多彩多样,其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层面。从《九山王》《崂山道士》《王六郎》等许多篇章,故事情节扑朔迷离,曲折变换,引人入胜。显示了蒲老高超的文字技巧和文学修养。整个作品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文学男性形象的塑造方式人物特性,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巨大魅力,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实,烘托出当时整个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整个文坛散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注释:

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

、郭沫若在蒲松龄故居门口手写的对联。

、出自老舍的对联,表示对蒲老的赞誉。

、出自《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言。

⑤、“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满清入关后的两大暴行,所指的是清兵入关之为了立威扬名所进行的一系列屠城之类的残酷行径。

⑥、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采菊东篱

⑦、重农抑商的提出者是商鞅,它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⑧、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参考文献

《聊斋志异》钟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3

马瑞芳,《死魂求仕的血泪文章——蒲松龄笔下的书生形象》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论《聊斋志异》中的儒商形象--《蒲松龄研究》200102

《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刘上生,1993,06,01.

《神仙思想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研究》,程丽芳,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从聊斋志异初看中国古典小说男性人物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