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其体诵其词寻其志——《陋室铭》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中学语文欺学2013.6 
识其体 诵其词 寻其志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借助书下注解及工具书积累 常见的文言实词(名、灵、鸿儒、白丁等)和虚词 
(则、之等)。 
2.大致读懂课文,并找出对偶的文句、韵脚, 以便背诵。 
【教学目标】 
1.在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 
阅读文言文中韵文的能力。 
2.探究使用典故、化用经典在揭示作者的价 
值取向方面的好处。 
3.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探究使用典故、化用经典在揭示作者的 价值取向方面的好处。 
【教学难点】 
作者的处境与文中透露出的感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讲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陋室铭》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因参加 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 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 ̄/x的通判。按规定,通判 
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 
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 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 
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 
 备课。设计 
张玉新 
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 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 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 
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 
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 
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 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 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能容下 

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 
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 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 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 
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 
字词(名、灵、鸿儒、白丁、则、之);提出的疑 问(对文句意思的、对行文结构层次的疑问等)。 
二、朗读课文 
1.展示分行书写的课文PPT,标明韵脚.体 会韵律。 
请同学朗读,大家点评,指出朗读中存在的 问题(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强弱,一是节拍)。 
2.齐读课文,教师、学生轮流读课文。 
反复朗读后,结合自读时存在的问题,教师 提问: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从整体感知中可以知道作者的情感 
是自持的,很为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陶醉; 
了解其中的原因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 
的创作背景(结合发给学生的背景资料)有助于 

创意无限/rbhz@l63.com 
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三、课文讲析 
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也随之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文中的“素琴”应当看作一个典故,作 者自比于陶潜。蕴含着他也想跟陶公一样能不 为俗务缠身,从而表达出这位高人雅士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何陋之有”出处及妙处何在? 
1.题目是“陋室铭”,作者的“室”到底陋不 陋呢? 
明确:全文反向立意,不写陋室之陋,而写 陋室之不陋.一步步论证了陋室不陋的原 因——“惟吾德馨”。陋室不陋实际上是对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的颂扬,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 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写于作者在政治 
明确:语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 
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 
斗争中失败遭贬谪期间,能表现出这种情操实 
难能可贵。 
2.作者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 
明确:《陋室铭》是作者积极参加政治斗争 
失败后而又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产物。本是 个企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从在朝廷担任 
监察御史到身居陋室,自然是苦衷难言。因此在 
《陋室铭》中思想矛盾也依稀可见:一会儿说“阅 金经”“无案牍之劳形”,一会儿又将自己身居陋 
室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比,看得出作 者仍不甘寂寞。 
《陋室铭》既有作者不羡慕富贵荣华、不与 当时腐朽的权贵同流合污、重视自身思想修养 
的积极一面。也有自命不凡的消极一面,我们在 鉴赏时要细加分辨。 
3.使用“素琴”的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 
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南朝・梁・萧统《陶渊 明传》,张志和注释)“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 
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 
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 
于是自晋以后,人们便用“素琴”“无弦琴” “陶琴”“靖节琴”“彭泽横琴”“琴无弦”“琴不设 弦”“无弦木”“无弦”“琴中趣”等来称谓没有弦 的琴,指意趣高雅,不同流俗,注重的是弦外情 味,得意而忘物。 
在《陋室铭》中,作者想告诉我们纵然身处陋 室,纵然家徒四壁、环堵萧然,但只要住在其中的 主人“德馨”,那么室内外环境之雅,室中人交往之 雅,室中事情趣之雅便油然而生,一个超然物外、 
“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I孑L子说:“有君子 
去住,就不简陋了。” 
由此可见.因为有君子居住就是有君子之 
德。德是人的主观的修养,可以改善甚至改变客 观环境上的“陋”。化用经典而有所减省,收到了 言少意丰、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陋室铭》。 2.预习《爱莲说》。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厂山水名、仙龙灵:室陋德馨一破题 、 
l苔痕绿、草色青:室陋景美’  
室l有鸿儒、无白丁:室陋人贵l  

l阅 耋萎:金经、 无案篡}牍j  .解 馨l德 
诸葛庐、子云亭:室陋人贤  
 何陋之有:陋室不陋(君子居)一扣题 
参考文献: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旧唐书》列传 
卷第一百一十,中华书局2000年。 
②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 
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 
辞典》,江苏文艺出版1987年;王彬主编《古代 
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 
③李煌昭《“素琴”之我见》,《语文教学通 
讯・初中刊12006年第12期。 
妊 
% 
诩潞 
视备课如治学。教学设计形成之前。要对文 
本深入解读,这要有厚实的书底子和独特的鉴赏、 
备课‘设计 0

中学语文孰学2013.6 评价能力。 
小学教材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编 
通常的做法是读教学参考书、在网上搜集 
《望洞庭》,而初中教科书则是把《陋室铭》 (《短文两篇》之一,另一篇是《爱莲说》)编排在 
八年级上册。这些就是必须了解的“先拥知识”, 
相关资料。这种做法眼下看效率不算低。却让教 
师形成不良的备课习惯.总是外在于文本去准 
备教学。可怕的结果是教一轮就要重新备一次, 
因为形成的教学设计不能拿着上课。很多学校 
教师要清楚教《陋室铭》不是从零开始。此后,长 
春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都编排了 
备课组老师就是拿着这样的“统一”教案去上课 的。长远看,这种备课方法是低效的。 
我们主张教师不要先阅读参考资料.要先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这 就告诉我们,今天要教的《陋室铭》是一个承前 
启后的过渡。要承的“前”和要启的“后”都要了 抄写课文,在自己抄写的课文上点评,记下自己 的零星感悟,理清文脉,这将是板书的核心要 
素。比如,要了解刘禹锡的生平,最可借鉴的第 

手资料是《新唐书》《旧唐书》本传(参考文献 1),不要小瞧了这个过程,把课文作者(指中国 古代)都这样读一遍。古文的阅读量已经很可 
观,无形中积淀了古文阅读经验。提升了阅读水 平。这样备课好像耽误时间,却是“一次性”备 课,今后再教这一课,不用再备了,眼下看费时 费事,长远看效率很高。养成了这样的备课习 
惯,也就具备了初步的治学的门径。 
当自己的解读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解之 
时,才参阅别人的鉴赏文章、教学参考书(参考 文献2、3),这时你会发现,别人说的你没有悟 
到的东西一下子就化为我有。究其实.此时你渴 望解决疑问的动机最为强烈,一旦接触到相关 的文献,顿时就吸纳了他人的精华。从治学的角 
度看。自己钻研之后的广泛阅读文献,就是“文 献综述”环节。试想,学生是不是也只有在进入 积极的学习状态时.教师的点拨才会收到良好 的效果?这也告诉我们。教师先把自己定位为语 文学习者.获取了个体独特的学习经验。才可能 充分设想学生的学习疑难状态。 
教学设计形成过程,必须调查学生关于本 
课的“先拥知识”。我所本的教科书是长春出版 社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最后一课《记・铭・说・志四 篇》,虽然初中还没有接触过刘禹锡的作品,但 是长春出版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课后积累 
中有《秋词》《浪淘沙》,四年级下册课文有《望洞 庭》,此前一共接触到刘禹锡的三首诗。人教版 
备课。设计 
然于心。这就是我们一贯主张的“宏观把握”。 
“微观分析”是备课的主体内容,指对《陋室 铭》进行具体的剖析。不同版本的教材编辑意图 
相近,都要介绍中国古代固有的文体。“识其体” 
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文体知识是否在课堂介绍 却值得商榷。我们的做法是提前印发材料交给 学生阅读.课堂提问,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做适 
当补充,着眼于形成习惯。 
“诵其词”是根据文体确定的。本文声韵流 
畅,富于音乐性,便于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课 
前准备”要求学生分行抄写课文。就是为了突出 
押韵的特点。便于诵读和背诵。“诵其词”是课堂 
教学的主体,要贯穿课堂始终,在诵读中剖析, 而不是放下诵读一味地剖析。 
“寻其志”就是探寻作者的怀抱。视学生情 
况具体操作,不能整齐划一。比如:学生能够在 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对陋室的情感,这就算达到基本要求;有的学生 能结合作者的遭遇说出作者对陋室的似贬实 
褒,从而表现出某种“刺世”的意图,无疑更为精 
彩:有的学生还能结合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 
指出刘禹锡的骨气和执著,进而同《陋室铭》联 系起来分析。印证本文也表现出作者骨气的一 贯性.则更是令人喜悦。“寻其志”不必封顶,阅 
历不同。认识水平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 
视教学设计的实施如行为艺术。行为艺术 
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不可修正的特点,课堂教 
学与此有极大的相同性。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实 施效果.要对效果充分预设。实施之中要达成以 下的共识: 

识其体诵其词寻其志——《陋室铭》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