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佛教中的“圆”之美及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10-17 12:40:53

探析佛教中的圆之美及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前言

  圆形在几何图形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圆的再认识,不会再停留在它仅仅是一个视觉符号、一个设计元素,更多的时候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不再是二维的,它与文化、社会、风俗、宗教、哲学、文学、科技相结合,向三维、四维转化,用自己独特的图形、语言吸引更多设计师的目光,赋予它新的生命意义。

  佛教的审美境界观圆之美

  佛教中禅宗的审美观是一种顿悟,禅悟。佛教中也有自己的艺术和审美,艺术,例如建筑、雕塑、绘画、壁画等等;禅宗追求一种高雅而又富有趣味的生活、境界,自佛教传入中国,便融入了中国,并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改变甚至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中国文化思想和中国社会习惯的融合。佛教思想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精神信仰、思想文化上,还深入到中国人对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例如,佛教中追求的境、境界的思想,是中国美学中境界理论的来源之一,体现在诗人、画家在诗作和绘画上追求的意境美。

  在佛教圆的概念中,从美学观念上来分析,可以概括、归类为三个方面:在佛像崇拜上崇奉圆相,在教义或者教理上崇奉圆融,在禅宗的最高境界上崇奉圆寂。转换到美学的上理念,就是圆相之美、圆融之美、圆寂之美。

  圆相之美。佛教最开始的主张是无相、非相,发展到后期,慢慢开始出现建造佛像,佛教变为像教,那时期佛陀的相貌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长相圆满。

  但是,佛像中的所崇拜的圆相,不单单指的是圆形,更宏观的包括圆转的、圆满的等等,这使之呈现的既丰富饱满又整齐有序,既庄严敦厚又灵动多变的特色。更深层次上讲,佛教的圆相之美是从修持中得来,这不仅是对佛像的崇拜上,也是对精神境界的崇拜,例如,佛教喜欢用镜子和月亮来比喻人生的境界,无论是镜之美,还是月之美,都是圆之美。

  圆融之美。佛教中讲究因缘和合,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素和合而成。简单理解,众生万事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有因有果,都能够融合在一起。圆融是圆之美中没有显而易见的美,立意不在美,但它的宗旨都指向了美,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圆融无碍的境界。

  此外,圆融之美还体现在其他层面上,在我国古代的美学文献中有许多用圆来比喻艺术技巧和艺术境界的文字和言论。如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写道:笔圆下乘,意圆中乘,神圆上乘。能圆见学力,能方见天分。这里讲的圆是对艺术技巧的概括,技艺、艺术技巧需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只有做到形和意的统一才能达到圆融的境界,才能称得上美。这就是艺术形象中要求的形、神兼备,将各个方面的元素圆融为一体。

  圆寂之美。圆寂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涅槃称为圆寂,圆满、圆明、圆通突出了它的美学。它的美学意义:涅槃之境是以静为本的以动趋静、静中寓动的境界。在佛教中涅槃是一种超脱宁静、非凡的境界,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不停地前进、修行,永无止境,虽然是永动的,而追求的最终境界是静的。以静为本、静中寓动的涅槃境界是很美的,动与静的结合特别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的奥秘就在于此,动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本质,而静可以理解为生命的孕育。

  佛教中的圆之美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古人留下了大量的诗作歌颂太阳、月亮;现代设计师多用圆来表现团圆、圆满等美好的寓意;概括来说,人们喜用圆和圆相这一意境来诠释团圆美满、成功,表现人生所追求的境界和状态,这为设计师需找设计内涵和意境提供了灵感来源。

  圆融之美中讲和合就是圆融,讲求注重内与外、虚与实、自然与生活、自然界与人类的联系,万事万物圆融统一。

  形与神、形与意的圆融。

探析佛教中的“圆”之美及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