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儿童小学生智力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9-08-12 14:33:57

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

一、围棋

时下,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加之人们对幼儿早期教育的不断重视,幼儿园自然成为了实践幼儿早期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对幼儿园小朋友学习围棋过程的观察,我感到在幼儿园进行围棋教学是开发幼儿智力的好方法。

1.围棋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小朋友刚开始接触围棋时,起先只是在""围棋------与其他小朋友每天按他们对围棋的理解下棋。但经过围棋老师耐心指导,一些小朋友逐渐开始下的有板有眼,下的有了一定的章法。在与小朋友的相互对局中,不断锻炼着孩子们的观察和判断能力,这对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2.围棋学习较好的训练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和数字心算能力

  围棋学习要记定式,要讲究布局,这大大训练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同时要算棋子,这又不断锻炼着幼儿的计算能力。

  3.围棋教学也是对幼儿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较好方法

  下围棋是一场与对手的"博羿"过程,每下一步都是在进行"选择",在下棋中,幼儿们在学着进行"取舍",在学着把握"主次",在学着培养"大局观"......

同时围棋又可以培养幼儿的顽强品质和竞技意识。通过经常参加围棋比赛,不但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而且培养了幼儿集体荣誉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对幼儿今后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的。

二、魔方

魔方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小孩子做事往往容易分心,可在还原魔方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十分专注的,即使家长叫他也不会答应,这种专注对于孩子将来发展很有帮助。

  现今对于孩子的教育早已不局限于书本,很多家长提倡让孩子在玩儿中学到本领。市面上也十分流行销售益智玩具,比如魔方。和平区的丁女士的儿子今年刚两岁,她就按捺不住想让儿子接触一些思维训练方面的课程,"热心任",我希望我儿子也能学习魔方,请问他现在能学不?

  专业老师LUCY观点,魔方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有重要作用。首先,魔方可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度,在手和大脑协调配合的过程中实现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其次,魔方可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在魔方还原的过程中,孩子需要记忆一系列的还原公式,还原的次数多了,孩子的线性记忆会升华成肌肉记忆。在他的头脑中,每一步的还原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LUCY老师还介绍,小时候学过魔方的儿童,在中学时期接触立体几何课程时,要比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学得快。因为在孩子刚刚形成意识时接触过的事物,往往会对将来产生深刻的影响。且魔方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小孩子做事往往容易分心,可在还原魔方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十分专注的,即使家长叫他也不会答应,这种专注对于孩子将来发展很有帮助。

  LUCY老师说,3岁半的孩子就可以开始思维训练课程了,家长也可以跟着一起学习。

如何开发孩子的语言智力?

  如何开发幼儿的语言智力呢?根据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心理、教育学家们有以下建议:

  1.保持幼儿对语言的好奇

  语言智力高的人有一个突出特征:对语言的好奇心,他们喜欢语言,表现出极好的语感和对语言的鉴赏力。而事实上,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对话音刺激十分敏感,当亲人对他说话时,会以微笑、手脚活动等作出积极的反应。

  语言智力高的幼儿表现出对话音、节奏、语调反应灵敏;爱涂鸦;喜欢听、读、说故事;说话清晰有条理。家长若对这些语言智力品质给予关注和引导,便能使幼儿保持对语言的好奇和敏感。

  2.语言智力开发越早越好

  一个出生时只会啼哭的新生儿,为什么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学会了母语,掌握了结构如此复杂而严密的语言?可见语言作为一种智力与潜能。越早开发越好。

  胎教工作者甚至主张在怀孕5个月听觉出现时就与胎儿说话,呼唤他的名字。而早期教育工作者则建议从婴儿出生第一天起,就将语言交流融合于生活照料中,这有极重要的潜在作用,3-5个月婴儿“交谈”时让他作出口部及出声反应。8-9个月开始伊呀学语时,要作出积极的反应,用语言说出他的需要。1岁时,要不断鼓励他说出单词、电报式语词,并逐渐要求说出单词句、双词句直到完整语句。

  婴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从单词句(15-20月)到双词句(18-24个月)到简单句及语法掌握(2-3岁)的语言发展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因为在没有语声的环境里绝不可能发展语言智力。

  3.创设发展语言智力的环境

  婴幼儿的语言环境是成人与婴幼儿共同构成的相互交流的情境,成人对婴儿语言智力发展的关注和婴幼儿自身言语活动的自发倾向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婴幼儿自己也参与其中的环境。

  理想的发展语言的家庭环境包括:

  ①摆放幼儿感兴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让他们边探索边学习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

  ②带幼儿走出家门去商店、动物园、公园,从多种场合观察、体验、丰富和充实其经验,增加学习和表达的愿望;

  ③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因为语言智力发展是一种不可抑制的人类特性。当幼儿想表达时,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由听到说才成为可能;

  ④让幼儿听儿童广播、看儿童电视,形成亲子共读的图书环境,可使他们在学习、欣赏文学语言的同时,激发表达自己的愿望,发展其语言智力。语言的发生和发展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除了正常的语言环境,还须有正常发育的脑来发挥其语言智力的功能。因此,使大脑细胞得到科学的营养,对语言智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折纸对于幼儿智力开发的好处

       “学习的意义在于对同一学习内容,学习后应产生跟学习前不同的理解,即更深入或更全面的理解。”[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一半这一简单的操作活动,需要让学生对如何折出纸的一半有新的见解,而且应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折纸的操作就不是简单的动动手,而是离不开学生的智力,并且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智慧生长。智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笔者认为,幼儿在折纸中表现出的智慧是指,能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数学的角度对折纸提出猜想并实施验证,从而发现分数1/2的本质,并能将对1/2的认识迁移到几分之一中去。该如何促进学生形成这一智慧呢?

  1.注意选用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

  教师要精心选用长方形纸,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设置悬念,引发他们积极思维,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折纸,其中一组用面积不等且相差较明显的长方形纸,其余各组用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课堂交流时,可先引导学生对用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折出的1/2的大小、形状进行初步比较、分析;然后,再对用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折出的1/2的大小、形状进行初步比较、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突出分数1/2与单位“1”(一张长方形纸)的关系,即对于每一张纸的1/2来说,虽然都可以用1/2来表示,但其具体的形状和大小却可能是不同的,从而初步理解1/2的具体含义。因此,教师要注意提供学习材料的思维水平,为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同时需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序梳理,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注意展示各种不同的折纸方法。

  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可能有以下多种不同的折法: 其中,图1、图2是翻折形成的。思维的基点是平均分成的图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且轴对称。图3、图4平均分成的图形的大小、形状也完全一样(教师可以剪下两部分,重合验证),但需要经过旋转、平移而重合。图5、图6需要把空白部分的面积合并后与阴影部分面积进行比较。

  笔者曾听过一位青年教师授课,学生经过几分钟的努力,形成了图1、图2两种图案,教师一一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议课时,她讲了心中的遗憾:怎么没有一个学生折出图3呢?其实,真正遗憾的是教师没有适时呈现图3、图4等,没有抛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释疑。我们不应该奢求学生用各种方法折出纸的1/2,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只能折出图1、图2。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实现这一扩展需要学生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中,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因此,学生通过操作来建立的1/2分数观念应该是完整的,尽量避免缺陷。也就是,如果学生只折出图1、图2,教师可以把课前准备好的图3、图4等一一展示,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观念。甚至可以用课件出示图7,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质──均分的是面积,正确把握这一折纸活动的数学内涵。 图7在小学低、中年级,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概念,不能仅仅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操作或者学生的自主发现,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注重在折纸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要重视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忽视在折纸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带来的结果是把幼儿折纸局限在这一操作活动本身,学生仅仅在模仿中形成“热闹的动手操作”场面,而缺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体验。

  折纸这一动手操作的活动是一个生动的数与形的结合实例。我们借助长方形纸的各种形状和大小的1/2,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地把握作为数的1/2的数学内涵,以直观的形外显数的本质。在各种不同的折法中,分别渗透了轴对称和旋转对称的思想。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去分析折出1/2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具体的1/2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超越操作活动本身,形成一般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着眼于学生的经验积累

  学生在新课前就已经有了折一张长方形纸的一半的经验。如,在幼儿班的纸工课上,学生就曾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后制作各种图案。或者,在低年级的美术课上,学生也进行过类似的活动。那么,在三年级的数学课上,如何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并进一步改造、完善这些经验呢?

  1.要让学生用对1/2的本质的理解来促进经验的提升。

  折出一张长方形的1/2,这里的1/2与前面刚认识的表示蛋糕的一半的“1/2”,本质联系在于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1/2表示都表示的是其中一份的大小(数量),也表示其中一份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要着眼于分数概念本身的理解,对折纸经验加以改造和提升。

  教学时,一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左边这半张纸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右边这半张纸呢?(2)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里的“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3)这里的1/2与蛋糕的1/2有什么联系吗?

  这样引导,就着眼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唤醒和提升,伴随着积极的数学思考,学生就可能会把存在于头脑中的具体直观的操作经验发展为更具理性的经验。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需要不断挖掘动手操作的思维内涵,在学生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适时地加以抽象和提升。

  2.要在反思中实现经验的提升。

  折纸是基于数学概念的操作,是基于经验的操作。折纸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直觉、想象、类比等数学思维活动,呈现自己的思考结果。然后,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交流,借鉴并吸收别人的经验,逐渐建构起新的经验。事实上,学生自己在完成折纸活动之后,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折纸活动本身,反思操作背后的数学内涵,对于学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生长是极为有益的。因而,在学生完成折纸活动之后,还可以想一下你知道什么是衍纸吗衍纸简介,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在刚才折纸的基础上再对折一次,会得到哪一个新的分数呢?还能继续折下去吗?还会得到怎样的分数呢?自己折一折,想一想。让学生通过对自身以及同伴折纸经验的初步反思,获得用纸折出1/3、1/4、1/5等的经验,深化对折纸活动所体现出的分数概念的认识。

综上所述,折纸的活动是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的一个细节,是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操作活动,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已有操作经验的基础上,从有利于理解分数概念的本质、发展数学思维的角度去安排和组织活动,以直观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提高数学思维的质量,实现数学智慧的生长。

开发儿童小学生智力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