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的文学评论与1980年代社会学批评方法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3-03-09 00:22:35

雷达的文学评论与1980年代社会学批评方法的嬗变

雷达一直以文学批评的方式追踪当下文学创作、现象和潮流,探测此起彼伏的文学潮汐”[1]。他曾明确指出,自己是以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方法,做区别于时间相对充裕的研究者们近距离的文学评论[2],并从整体上将自己的评论概括为:既有评析具体作家作品的微观解剖性文字,也概观文学现象、文学潮流的宏观评估性”“整体描述性文章[3]。更值得注意的是,雷达文学批评的嬗变与1980代社会学批评方法蜕变、更新的关系。雷达是秉承着社会学批评方法走上文学批评道路的。而社会学批评方法在205070年代就存在泛政治化”“泛阶级论的缺点,并在文革期间走向了极端。文革之后,文艺界承继了这种批评方法,但随着对文革清理的深入和思想解放的展开,理论批评家们对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做出了调整,使其走上了正常化、健康化的道路。与此同时,随着1980年代文学逐渐走向多元”“异质的文学尝试与探索也对社会学批评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雷达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历程,恰恰体现了社会学批评方法面对时代转型与文学新潮而进行积极调整的过程。虽背着传统而面对缤纷的新思潮”[4],但他并没有墨守成
规、顽固守卫既有方法观念纯洁性,而是与阎纲、许觉民等年长的批评家一道,迎纳新潮,独立思考,为备受质疑与冷遇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开拓出了蜕变与更生之路。1984年之后,随着雷达对人的觉醒”“现代意识”“传统与现代等问题思考的深入,以及对凝聚着激情与理性批评风格的自觉追求,他的价值立场与批评风格日渐成熟,创作了《游魂的复——评〈红高粱〉《模式与活力——贾平凹之谜》《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白涡〉的精神悲剧》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的《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心灵的挣扎——〈废都〉评析与批判》等一批批评文章,在新潮批评崛起与方法论”“观念论的众声喧哗之中,昭示出社会学批评不可取代的价值与深切浑厚的魅力。
一、真实性:对认识主体的发现与重视
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社会学批评,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美学观念为基础,重在从反映论的角度认识文学与时代生活的关系,强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艺术创造与阶级意识形态、文艺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以阶级的优越与否来判断文艺的优越腐朽,认为现实主义是最正确的艺术方式[5],强调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做出社会学评价。批评家要努力寻找有关作品的基本社会倾向并以产阶级伦理学中的那个标准:凡是有助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发

雷达的文学评论与1980年代社会学批评方法的嬗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