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6-25 09:26:06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品读语言,感受白描手法描绘西湖雪景之美。

3、透过“痴”字理解作者情感。

重点品读语言,感受白描手法描绘西湖雪景之美。

难点:透过“痴”字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学过哪些关于西湖的诗歌?

学生展示

西湖,自古以来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张岱一起来到西湖共赏雪景。

二、 预习检测

1、PPT出示全文内容。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关键字音以及朗读节奏。

2、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三、解词释义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PPT出示关键文言词句,学生解释,教师点拨。

3、学生结合注释再次疏通文意,交流疑问。

4、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四、寻“痴”人

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

在文中,张岱借舟子之口用一个字来评价自己,那就是——“痴”。

你觉得“痴”是什么意思?

PPT:“痴”字释义——

痴,不慧也。字俗作痴。——《说文》

傻,无知:~人说梦。~钝。白~

精神失常,疯癫:发~。~癫。

入迷,极度迷恋:~心。~情。

师:张岱之“痴”属于哪一种含义?

学生——入迷,极度迷恋

师:张岱为何而“痴”,又迷恋于何物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

思考:张岱之“痴”表现在——,因为——

(提示:抓住第一段中描写天气状况与张岱行动的词句品读。)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教师巡视,完成后展示。

明确:表现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三”二字极言下雪时间之长,雪亮之大,烘托出冰天雪地的森然含义。

“人鸟声俱绝”——运用听觉描写,巧妙传达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寒气逼人的感受。

“是日更定”——夜深人静,寒气倍增。

“拥毳衣炉火”——“拥”,围裹之意,衣服裹的严实,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入骨。

“独往”——“独”字写出了作者深夜独往,不同于流俗的孤高自赏。

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指导朗读,读品结合。

小结:张岱之“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五、话“痴”景

来到湖心亭,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学生齐读写景语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西湖雪景到底美在何处?

请大家自读这两句,以“我从(字/词)读出了西湖雪景的美,美在—,美在—”

这个句式进行圈点勾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班上展示。

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适时点拨:

雾凇: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木上,旦起视之如雪,日出飘满街庭,尤为可爱,齐人谓之雾凇。——曾巩《冬夜即事》

引导学生理解雾凇,并出示PPT,感受雾凇之美。

PPT:原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后: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通过比较,体会原句传达出的天地浑然一体的浩大气象。

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通过品读量词的妙用,引导学生理解大雪漫漫中人与物的渺小。

在学生展示中,读品结合,通过朗读感受雪景之美。

在此处,回顾白描手法含义,并结合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加深理解。

学生展示后,小结:张岱之“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六、悟“痴”情

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却意外遇见了——两个金陵人

引导学生理解“大喜”“此人”“强饮”的含义,并指导朗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读出“大喜”的感觉。

作者问对方姓氏,对方却回答“金陵人”,答非所问,用意何在?

PPT出示资料——金陵,明初建都于此。

学生齐读课下注释关于张岱的资料: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从上述资料,你读出了张岱身世有何特点?

学生发现他经历了朝代更迭、国破家亡。

PPT补充资料: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陶庵梦忆》写于清朝,但张岱执念于“金陵”而不是紫禁城,他有何用意?

联系前文崇祯五年年号,引导学生理解张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回望前文的“独”字,我们还读出了另一番意味。曾经爱繁华、好山水的张岱,现在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孤独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是不愿与外人接触的避世之感。

小结:张岱之“痴”——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

PPT出示关于“痴”的理解: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故国之思的梦忆之中

可见,“痴”字是贯穿全文的文眼、点睛之笔,读懂了“痴”的含义,也就读懂了张岱的情感。无独有偶,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之中,也有一篇以一字贯穿全文,成为点睛之笔,它就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个字就是——“闲”。

PPT出示资料助读: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北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探究性阅读作业。

比较阅读——比较《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你有什么发现?

(提示:可以从多种角度比较异同,比如:

1、体裁、表达方式

2、写景手法

3、写作背景

4、透过文眼传达出的情感)

《湖心亭看雪》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借助工具书与课下注释,基本能读懂文意,但对于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则有些难理解。所以,在课前预习中,先让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句,课堂上教师需要再对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意。

白描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鉴于之前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接触过白描手法,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为本节课赏析西湖雪景奠定了基础。但囿于学生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于“雾凇沆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理解还有些难度,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文中张岱将故国之思隐藏于“金陵人”、“崇祯五年”、“独往”等细节之中,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作者透过“痴”字表达的情感是文中一大难点,适时介入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知人论世,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采用以诵读为主,品读结合的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获得阅读感受,教师则在关键时刻介入阅读资料,适时点拨,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湖心亭看雪》效果测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熟练掌握了文中文言词语,读懂了文意,并且积累了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对于白描手法则有了更好的认识,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白描手法写景的作用,对于以后的阅读、写作有了一定帮助。

通过朗读、品读等方式,感受了西湖雪景之美与张岱之“痴”,也理解了张岱“独”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读懂了他那份不同世俗的孤高自赏,那份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还有那份深深的故国之思,以及人生渺茫的感叹。对于课前预习中的困惑——有舟子相陪,为何称“独往湖心亭看雪”也有了新的认识。

除了以上阅读感受,本课的学习,还为学生打开了一条探究性阅读之路,帮助学生有意识去积累、去发现,去比较,形成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更为立体的知识建构。

《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选自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都有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湖心亭看雪》出自张岱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文中有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有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也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远离世俗的消极避世,同时也寄托了作者人生渺茫的慨叹。

学习本课,我将目标定为三点:

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品读语言,感受白描手法描绘西湖雪景之美。

3、透过“痴”字理解作者情感。

非常巧合的是,本单元的另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与本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两篇文章,仔细揣摩,我们会从中发现许多关联:

题材上,都属于叙事小品,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

两篇文章都有关键的文眼表情达意:《湖心亭看雪》借舟子之话,以“痴”字传达心声;《记承天寺夜游》则自称“闲人”,幽微复杂的情感从中流露出来。抓住了关键文眼,读懂了它的含义,也就理解了作者情感。

两篇文章都有动人的美景,但写景手法上各有千秋。前者采用白描,后者则用新奇的比喻超凡脱俗,成为千古绝唱。

不同的身世,不同的写作背景,文中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虽都有闲情雅致,但苏轼的达观更胜一筹,而张岱的孤高自赏中则有一份思念故国、感慨人生的淡淡忧伤。

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探究性阅读作业,比较《湖心亭看雪》与《记承天寺夜游》,寻找两者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从读懂一篇文章到读懂一类文章,并有意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系统的认识,在脑海中构建立体的知识建构。

《湖心亭看雪》评测练习

课前测评练习:

1、 文章的朗读。

2、 重点字音:

崇祯zhēn gēng nú cuì 雾淞sōnghàngdàng 长堤dī 一芥jiè zhān gèng有此人 qiǎng nán

3.解词释义

重点词语:

俱绝 是日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而已

焉得 更有 三大白 客此 及下船

重点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小品。这一节课,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诵读、积累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品结合,引导学生读懂文意、读出感悟、读懂情感。但上完课后,总感觉还有许多不足:

1、 时间把握上不够恰当,前半部分用时稍多,后面赏景悟情时间不是很充分。

2、 在引导学生思考上做的还不够,教师点拨多了一些,学生评价还不到位。

3、 朗读还可以再充分一些。从句子的品读、朗读,到段落的朗读、全文的朗读都可以再多些形式,反复诵读。

4、 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还得再努力,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湖心亭看雪》课标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本课把诵读、积累文言词语作为一个重要学习目标,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读懂文意。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途径。根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本节课,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采用集体朗读、经典句子品读以及读品结合等方式,引导学生引导学生逐步走近文本,感受西湖雪景之美,理解张岱“痴”的含义,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所以,在教法学法上,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体验,有所感悟。

初中语文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