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发布时间:2019-05-16 15:20:24

历史论述题

关键: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

题型一【示例】

< 1>2007 江苏卷第( 4

小题)材料 有关王安石变

法的评价, 目前史学界主要

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

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

题型一:提供观点型开放题

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

【设问方式】 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

, (材料),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

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

要说明理由。 的变法运动。

【基本方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 发表

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 以前所未有 评述。

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 公正、 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

< 2>2007 山东试题第 27

历史人物。

4)小题第)材料 问关于

【步骤】 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

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

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

力论证的观点。 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

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

的史实。 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

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期性制度建设。

【注意】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

有的试题除了已列出的观点以外,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 并简要说明理由。

平,提出其他的观点进行例证。只要言之合理,照样可以给

<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分。(如例 3

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

主要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消

极作用是主要的。

你同意哪种观点, 并阐明理

由。

(注意: 此题除了上述两种

观点外, 还可提出另外的观

点,如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参半,没有主次之分。这种

观点有一定的创见, 答案的

要点也较容易答全)

1

题型一【典例】

典例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 、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

民。籍着这些成就, 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 大量工业

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

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

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 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 以及为他

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 欧洲国家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 在经济

上剥削他们, 挫败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 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 攻击他们的

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请评论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或者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关键信息 欧洲人,, 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 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

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 欧洲,, 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

界社群 欧洲国家 ,, 剥削,, 挫败,, 否认,, 攻击,,

解题突破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评论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或

者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的观点

第二步,套用题型一的答题步骤。首先,必须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其次,选定自己认

可的观点进行评论;再次,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最后,注意表述的科学性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材料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 二是欧洲人的成就导致亚非地

区变成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使亚非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使亚非地区民族文化

受到冲击,给亚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答案 (具体表述见试题调研 P110

观点 1 欧洲人的成就改善了亚非地区人民的生活,推动了亚非地区社会的进

步(现代化进程) 史实 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思想科学化、政治民主化。

观点 2 欧洲人的成就导致亚非地区变成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使亚非地区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亚非地区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给亚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史实 西方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摧毁中华文明等。

观点 3 第一段材料片面强调了生产力标准,忽视了列强的侵略性;第二段材料站在道

德情感的立场上, 忽视了列强侵略的客观进步性。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和

人民所产生的影响,既要看其主观动机又要看其客观效果

-------------------------------------------------------------------------------

【小结】将这种具有两个及其以上, 可以任选其一作答的试题,就是观点例证型开放题。这

种试题其观点没有对与错,只问你同意哪一种。无论选答哪一种观点, 只要言之成理、 持之

有据, 都是正确回答。它开放的是求答指令, 因此,比较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历史意识是否具

有辩证性, 是否能够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等。 回答时可根据自身实际, 诸如知识能力的

构成、兴趣、爱好、趋向等,选择自己赞同的观点,列举史实作答即可。

2

题型二:提炼观点型开放题

观点,以备论证

的历程之一。 , (略), 因 (思考方向: <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

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

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 突然发生的, 这在很大程度

是什么关系?

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

3)选择观点(判断表态) ,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

成就, 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

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 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思考方向:分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 ——摘编自杰克· 戈德斯

&反对,同意等情况。若题中材料的主观看法错误,则回顾

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

历史,思考客观事实的真相) 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15001850)》 具体步骤: 同意材料观点: 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

论证;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

的观点进行论证(注意:揭事物的本质)

观点。( 12 分)

4)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

的史实

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

(思考方向: 对持有该观点的人进行评价, 也就是分析其观 明确,史论结合)

话,最有说服力;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 ,不是叙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

述,所以不一定要求全面,但绝对要求精选;认识升华。 位的变迁。(12 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历史观点

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

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 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

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

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3

题型二【典例】

典例1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 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

败之。 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解析】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 要分析评论赵翼的观点, 前提是找准

靶子, 弄清楚赵翼的观点是什么。 按照前面所述历史观点的定义, 可以这样概括: 赵翼(人)

对唐朝由盛而衰原因(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杨贵妃导致唐朝由盛而衰(主观认识)

提炼观点 时注意分两步: 一、评价的客观对象是什么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而非杨

贵妃)? 二、主观认识是什么 (杨贵妃导致唐朝由盛而衰)?

找准观点,就可以 判断表态 了: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

既然赵翼的主观看法是错误的, 那么 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什么 ?我们可以回顾史实: 唐朝

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 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导致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 破坏了社会经济。 在叙述史实的时候应该

注意,评论的要求是精选论据(史实) ,而非全面叙述。

赵翼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呢?杨贵妃受宠爱, 唐玄宗沉湎酒色, 这只是中央政治腐

败的表现之一。 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 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

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其实, 赵翼的错误除

了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外,还混淆了现象(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和本质(唐

朝政治腐败)、主要矛盾(唐玄宗应负主要责任)和次要矛盾(杨贵妃应负次要责任) 、全面

(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复杂的)和片面(杨贵妃一人的原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另外,赵

翼之所以认为杨贵妃是女祸 是和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大环境分不开的 (即时代偏见)

在中国古代社会,往往把一个朝代的灭亡归结为妇女(妲己、妹喜、杨贵妃、陈圆圆等)

太监(魏忠贤等) 、奸臣(秦桧等)等,这主要是出于时代偏见;而且,在封建社会,由于

三纲五常的限制,人们也不敢将原因归结到皇帝身上。 (具体答案见第 6页)

典例2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

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解析】 此题难度大于上题, 其关键在于判断它是什么题型。 很多考生将它误作为比较题来

答,结果就偏离了方向。 这主要是因为 没有正确地提炼观点 。本题的观点是什么呢?答案是

这样表述的: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 。很多同学认为顾炎武的观点是

八股取士同焚书坑儒一样糟, 甚至更糟。 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 顾炎武的侧重点并

不是二者的比较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人,他把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相比,

目的在于否定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因此,他 评价的客观对象是八股取士的影响 ,而非八

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异同点。 八股取士在禁锢思想方面与焚书一样, 在败坏人才方面甚于坑

儒,这是两个小论点, 它们共同证明 八股取士应该被否定 这个总论点。 因此, 在叙述客

观事物的真相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叙述八股取士而非焚书坑儒 。如果是比较题,则

要将焚书坑儒和八股取士二者平分秋色。 从这道题我们应该明白, 正确地提炼观点决定着整

道题的答题方向,不可不慎。 (具体答案见第 6页)

典例3 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

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

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 ,, 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试结合史实说明董仲舒、苏轼对商鞅

变法的评价,哪些方面是客观的?哪些方面是错误的?并分析两人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解析】此题较上题更难。 难点一在于本道题的历史观点有多个,而且董仲舒的总论点还

4

是隐性的观点 。商鞅变法的影响很复杂,主要是积极作用, 但也有消极影响,董仲舒只挑选

了一个 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实际上已经隐藏着 对商鞅变法的否定 。苏轼则直接指出

鞅变法全部(或主要)是其消极作用 (因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灭亡

难点二在于分析两人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董仲舒和苏轼都离战国时代很远了,二

人为何都关注而且都否定商鞅变法呢?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提倡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由此可以推断,董仲舒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然诋毁法家代表人

物商鞅的变法。 苏轼属于大地主官僚阶层。 同时期北宋在进行王安石变法, 变法触犯了大地

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二人都是以古讽今。 (具体答案见第 6页)

--------------------------------------------------------------------------------------------

【小结】

1)认识升华的补充点:理论层次及对问题看法的偏差,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讲,大

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例 1)、态度倾向(例 3)、阶级立场(例 3)、方法论(例 1)等几个

方面,甚至还会可能混淆事实,颠倒黑白。

2)在解这种题型的时候,应该根据这种题型的特点注意以下问题:

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评论: 历史观点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不可避免

地带有历史痕迹。因此,应该学会将历史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历史观点是人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 既是主观看法, 就有可能产生错误。 人的主观看法是

由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

几个方面。

开放性:允许一定程度的发挥, 因为对历史观点的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产生自己的历史观点,

而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 这种题型的评分标准都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 对考

生中言之有理的新观点一般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附】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 ,, 正确、我认为 ,, 错误等。正确、错误

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 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 尽量不要照抄材料

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

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

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 用历史的

语言来表达。

5

参考答案:

1: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 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导致

史之乱 藩镇割据 ,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杨贵妃受宠爱,

唐玄宗沉湎酒色, 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 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

因是错误的。 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 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

的。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评分标准: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

力,在评分时应注意:

1. 能把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在矛盾的,加 1分。

2. 凡能明确地从全面和片面、 现象和本质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角度进行分析

评论,并言之成理的,加 1分。

2: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明朝沿用科举考试

选拔官吏, 但政府规定, 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 分成八个

部分, 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 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 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

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 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

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 更不允许有任何 越轨 的思想。

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

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 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 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 对学术

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评分说明:本题答案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一定拘泥于以上的表述,但请注意:

必须肯定顾炎武的观点是正确的。

如果没有联系八股取士产生的背景, 只从八股取士的规定和后果来论证, 本题总得分

不得超过 10分(本题总分 12分)。

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扣 1分。

3:董、苏二人议论的中心内容是商鞅变法的作用,二人都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

历史上,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董、苏二人

抓住商鞅变法过程中非本质、非主流的某些消极现象,无限夸大, 是错误的。 董仲舒指出商

鞅变法后,随着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的进行,秦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这是客观的。秦

经过商鞅变法, 封建经济发展, 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最终实现统一。 苏轼认为

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得天下,这是客观的。

董仲舒只强调商鞅变法后农民的贫困, 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对秦统一的重要作用, 这是不

正确的。秦统一后,赋税、徭役繁重,刑罚严苛,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被农民起义推翻。

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

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所以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 否定商鞅变法。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其变法措施中的青苗法、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都触犯了大地主、 大官僚的利益, 遭到他们

强烈反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口说商鞅变法 不顾人言 ,导致秦 旋踵而亡

6

7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