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发布时间: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摘要艾滋病的肆意传播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艾滋病以潜伏时间长、感染后难以察觉、传染范围广及死亡率极高成为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流行病之一,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巳成为世界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抗艾滋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艾滋病毒;药物研究;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天然药物
(一)历史
自从1983年发现首个艾滋病病例以来,科学家就开始致力于研究艾滋病疫苗。1987年,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作为首个被批准正式用于临床AIDS患者治疗的药物面市以来,已有30余种抗艾滋病药物应用于临床。AZT能够降低HIV的侵袭力,这被视为艾滋病医学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发展。AZT最初是在1964年被合成,曾被作为一种抗癌症的药物,但后来被证明无效。它是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是评价其他抗HIV药物的阳性对照药,也是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联合用药的基准药物,对艾滋病毒有相当高的抑制力。对艾滋病的治疗开始阶段是单独使用,后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是所有抗艾滋病药物中最具有价值优势的。(二)现状
根据药物作用于病毒靶点的不同,大致可将药物分为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及其他类型等。
HIV是逆转录病毒,其复制过程依赖一种独特的酶逆转录酶将病毒RNA逆转录为病毒前DNA所以逆转录酶抑制剂能有效的抑制病毒的复制,是临床最早应用的抗艾滋病药物,可分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两类。其中NRTIs是应用最早、品种最多的一类。
目前已用于临床抗HIV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大约有l0余种,它们分别为阿扎那韦、大诺那韦、福沙普利那韦、茚地那韦、洛匹那韦、奈非那韦、沙奎那韦、利托那韦、安普那韦和Tipranavir,等。这些药物大多为拟肽类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与HIV蛋白酶的天然底物产生竞争性结合,从而阻断HI蛋白酶与底物的结合,使新病毒装配时所需的功能性酶和结构蛋白的合成出现障碍,达到阻止病毒增殖的目的。
融合抑制剂的种类可以是蛋白、多肽、抗体,也可以是小分子肽类物质。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HIV跨膜进入宿主细胞而产生生物学效应。恩夫韦地是首个被批准用于临床抗HIV治疗的药物,以注射方式给药。2007年,辉瑞公司研制的新一代融合抑制剂类药物马拉维诺是第一种经口服方式给药的该类药物,也是唯一一种被批准用于AIDS治疗的趋化因子受体5辅助受体抑制剂,它能够阻止gpl20CCR5辅助受体的结合,使得gp41N末端不能插入细胞膜,进而阻止病毒胞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
整合酶是病毒DNApol基因编码蛋白之一,它是HIV病毒基因表达和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酶。HIV1整合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针对病毒整合过程中的3’加工(3progressing和链转移(strandtransfer两个关键位置产生抑制。其中3加工抑制类药物是阻断3’端两个核苷酸(GT的切除及3’端凹陷CAOH的形成,而链转移抑制类药物是通过与酶的靶DNA位点结合,阻断病毒

DNA的3’端自由羟基与宿主DNA的5’端结合,从而抑制链转移。雷特格韦作为第一种整合酶抑制剂类药物于2008年正式用于抗AIDS的临床治疗。
此外许多天然药物具有抗IIIV病毒作用与免疫调节功能。从天然产物中发现具有开发成药的先导物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李庆宪等对分布于5个属的40O种具有抗HIV活性的植物性天然药物粗提取物广泛筛选,发现其中对HIV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有31种,有中等强度抑制活性的有110种。(三)展望
对于艾滋病,目前正在进行的药物研究很多也有很大的进展,但是“治愈”对于艾滋病来说依然是个禁语,但是相信在全球的共同研究共同努力下打破这一禁语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春凤简洁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中国药师》2006年第7
[2]徐玉文赵桂森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中国药物化学杂志》CSCD2002年第2
[3]宋丹安玉会鲍玉洲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第12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