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

循环经济发展历史


国际发展

1)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早期代表。还在环境运动兴起初期,波尔丁就敏锐地认识到必须进入经济过程思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然而,在国际社会开始有组织环境整治运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思想更多还是先行者一种超前性理念,人们并没有积极地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当时,世界各国关心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末端治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弃物,思想上和政策上都有所升华,但对于污染物产生是否合理,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治污染产生这个根本性问题,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洞见和政策上措施。总说来,20世纪7080年代环境保护主要关注是经济活动造成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研究视野之外。

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以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真正主流,许多零1 / 10
敲碎打做法才开始被整合,进而发展成为一套系统性循环经济战略。

20世纪90年代思想飞跃来自于人们对末端治理局限认识不断提高:a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b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收益;c)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环保市场产生虚假和恶性经济效益;d)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技术革新;e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生产方式;f)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隔阂;g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依赖。

循环经济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决定了循环经济首先是在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得到应用,而后在工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企业应用循环经济思想来进行成本管理、产品生产全过程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生态工业”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循环经济思想在实际应用中体现。随着循环经济思想在工业领域普遍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人们开始把它应用于其他领域,循环经济更为直接和广泛地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绿色消费”“垃圾分类回收”,无处不体现了循环经济思想。

当然,循环经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应用,离不开政府强力支持。从循环经济在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家政策法规制定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不2 / 10
可替代促进作用。现在,一些学者正在积极地把循环经济扩展到农业领域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循环经济将逐渐改变我们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使得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生态规律,更加持续。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国外许多学者和机构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一些理论。

①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产业共生理论在20世纪60代后期,John EhrenfeldNicholas Gertler1997在丹麦卡伦堡市提出,John EhrenfeldNicholas Gertler研究了由于企业间存在众多合作关系而被公认为“产业生态系统”或“产业共生”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他们认为企业间可相互利用废物,以降低环境负荷和废物处理费用,建立一个循环型产业共生系统。在政府支持下,卡伦堡市采取了利用工厂排出废热为市区供暖、利用制药厂有机废物作肥料等措施,建立了生态城市雏形。

②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理论。清洁生产理论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首先提出,他们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便减少对环境破坏。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们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认为,应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环境对策,防止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所造成对人和环境危害,通过采取保护自然资源及能源资源、去除有害原料、3 / 10
减少废物排放和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并通过增强环保意识来实现从产品生产到处理全过程都能降低或减少环境负荷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

③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理论。产业生态理论是于1980年由美国首先发展起来,之后国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后续研?FroschRobert1992认为,产业生态指一个相互之间消费其他企业废弃物生态系统和网络。在这个网络中,通过消费废弃物而能够给系统提供可用能量和有用材料。LoweEmest2003)认为,产业生态是一个自然与区域经济系统及当地生物圈密切联系服务系统。产业生态理论最核心观点是以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为前提,积极促进环境负荷评估及环境负荷最低化,并强调产业与环境间相互作用。

2)实践活动

在理论支持下,世界许多国陆续开始循环经济实践,多数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公认为是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①美国循环经济实践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R26;卡尔逊通过对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所造成环境问题研究,第一次给沉醉于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世人敲响了警钟,首先提出了控制化肥使用3R措施。1976年,美国联邦政府4 / 10
制定了《固体垃圾处理方案》,并要求各州制定相应法规和计划,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个州制定了废弃瓶子处理办法,二十多个州制定了禁止在庭院内处理垃圾物法规,近一半州对固体废弃物循环处理率超过了30%。美国循环经济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涉及越来越多行业,如传统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及新兴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家居用品等产业。

②德国循环经济实践

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最早国家之一。早在1986年,在德国制定《废物管理法》中,就明确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工艺技术和可循环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首选目标。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循环利用思路制定了《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对用过包装,首先要避免其产生,其次要对其回收利用,以大幅度减少包装废物填埋与焚烧数量,并规定到 1995年,德国包装物品应有65%能得到循环利用,其中金属与玻璃再循环率为90%,纸张、塑料和木材再循环率为80%1996年,德国又公布更为系统《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

③日本循环经济实践

日本是循环经济实践立法最早也是立法最为完善国家。日本在1993年实施《环境基本法》基础上,又先后颁布了《废物处置法》《汽车循环法》《土壤污5 / 10
染对策法》《资源有效利用法》《建材材料利用法》《绿色消费法》《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等一系列法规。各法规对不同行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如《食品循环利用法》规定:自2001年起5年内每个企业要把食品废弃物再资源化比例提高到20%;食品加工业、饮食业和流通业有义务减少食品废弃物排出量,并把其中一部分转换成饲料或肥料;达不到所规定目标而又不听从劝告、不加以改进企业,设置处罚规则,处罚对象是食品废弃物排放量每年在100吨以上企业,等等。

④瑞典循环经济实践

瑞典是循环经济积极倡导者之一。早在1990年瑞典议会就通过了《废弃物管理纲要》,限制有害废弃物排放及废弃物中有害成分含量,提高废弃物再循环和回收利用程度。1994年瑞典确立了“生产责任制”战略目标,就是要建立一“把今天废弃物变成某种可利用新资源”循环社会。瑞典法律规定,所有生产、进口及销售产品企业都有对包装进行回收利用义务,要求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且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把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由于瑞典大多数企业自身没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回收体系,瑞典工商界、行业协会及大包装公司经过协商,在1994年成立4家全国性回收公司,以实施“生产责任制”义务。 国内发展

6 / 10
在我国,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刘庆山在1994年使用,从资源再生角度提出废弃物资资源化,其本质是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利用(见刘庆山:《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自然资源短缺》《再生资源研究》1994年第10期)。之后,我国不断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并且在理论引导下,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也逐渐受到重视。

1)理论研究

我国于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中心地位。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指导原则。同年提出循环经济是环境与发展关系第三阶段。从理论上阐释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阶段,第二阶段是发展经济过程中对环境进行末端治理阶段,第三阶段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也就是发展循环经济阶段。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主张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对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园区、废弃物回收利用相关方面进行研究。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角度认识循环经济发展意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赢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中国发展经济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工业化道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发展目标。所以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发展战略,从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层面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整合。理论研究认为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与7 / 10
自然规律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变经济增长价值观念和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它可以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04年,提出从不同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深化了对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等)研究。

2)实践活动

我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国家之一,城市垃圾增加速度快,产生量大,严重阻碍了城市建设与发展。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斤,2000年生活垃圾总量已达1.5亿吨,而且每年还在以8%10%速度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采用露天堆放、简易填埋方式进行处理,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等都造成了现实影响和潜在危害,每年固体废物造成经济损失以及可利用而未利用废物资源价值约达300亿元人民币。

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我国在20世纪末期从国情出发,制定了“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战略方针,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政策,以此为环境保护立法、执法和守法基本准则,制定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框架。

在相关法律、政策和技术支持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是非常迅速,以下几8 / 10
个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活动。

①广西循环经济发展

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最典型案例就是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园区正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此外,广东省南海市也正在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②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

鹤壁市是一个典型内陆资源型城市,随着工业化推进,资源与生态对经济发展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近年来,鹤壁市将工作着力点转移到发展循环经济上,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奋斗目标。经过几年持续不懈努力,鹤壁市已甩掉了“脏乱差”帽子,在中原大地展现出“钻石般晶莹、田园般美丽、火焰般活力”形象,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由政府主导,通过完善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9 / 10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先进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系统工程。各国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国家应制定必要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明晰环境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绿色国民账户。积极利用市场经济调节手段,采取诸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等经济政策,激励和刺激循环经济发展。

我们知道,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发达国家用激励机制保护环境有机延伸。由于发达国家实施了严格“污染者付费”政策,废物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资金补助。我国情况则完全不同。主要差距在于,一是虽然我国“谁污染谁治理”政策,类似于“污染者付费”政策,但实施效果并不好;二是我国企业一旦使用其他企业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原来废物产生者不仅不付费,还要向使用者收费,使综合利用企业无利可图,严重挫伤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积极性;三是现有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落实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地区还不平衡。

我们需要结合国情,采取经济手段促进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尽管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已成为世界环境与发展政策真正主流,循环经济战略也将在我国着手实施。面对循环经济到来,我们应从更高层次上去探索人类应该生产什么、怎样生产、怎样消费、怎样生活,通过调整政策,改变市场价格信号,使循环经济具有竞争力,最终实现持续发展。
10 / 10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