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解读

发布时间:2019-08-03 19:37:01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解读
作者:陈正喜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0年第08

         :指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需要着重分析文本内容与作者精神的联系,从文本细读中自然感知作者的精神力量、人格魅力,要摈弃贴标签理解人物的方式。

        关键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联系;文本细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3 -01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收录了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著名散文,认真品读,我们会对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海伦和作为一个出色作家的海伦都可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侧重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在这三天光明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将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专题内容解析中的分析灌输给学生:作为一名盲聋哑人,海伦·凯勒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多少命运的多舛,而是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作者的热切、坦诚和真挚。作品表现了作者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表露出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

        为了强调看到了什么和这一结论之间的联系,教师往往借助于作者的生平经历,于是多媒体派上了大用场,图片加文字勾勒海伦·凯勒的简历,有时为了再强化像海伦·凯勒这样一些人的教育作用,史铁生、张海迪、霍金……纷纷出现在多媒体中,独独缺少了文本,缺少了专题内涵——珍爱生命

        这样组织阅读教学,只能在作品的表面滑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从谈起。作品的背景资料固然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作品,但阅读教学的核心必须是文本。所有关于作品的解读都必须从文本的细读中获得,其余材料只能作为辅助性资料,这应该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坚持的原则。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