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卷

发布时间:2020-05-19 15:56:26

科目:语文 年级:七年级 教师:宋晓民

第一学期第七周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重点】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课文学习】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着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着《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这是一篇描写春节民俗的文章。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过去过年的独特滋味,走进历史的长河,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字词预习:

糁(shēn)儿 涿(zhuō)州 浸渍(zì) 阖(hé)家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结构分析: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春节,引起对小时候的回忆。

第二部分(3、4段):全文主体,回忆小时候过年的习俗。

第三部分(5段):总结全文。

重点理解:

1、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2、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写作特色: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知识落实与能力迁移】

【课外阅读

年的召唤

马国福

①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②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④年是在岁月深处汹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⑤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 A 的脸庞, B 的方言, C 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⑥年,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道具、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你可以在异乡将泪水咽下,但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你泪水汹涌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即便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只要回到你的灵魂和这方水土血脉相连的家园,你的孤寂如煤燃烧,不觉寒冷。

  ⑦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1.根据文章内容,从“熟识、熟思、熟悉、熟透”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⑤段的横线处。

A处应填 B处应填 C处应填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3.在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各种动物?

4.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年”的认识。

材料一 2007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春节放假起始日由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年”的传统功能和内涵被冲淡,一些家庭的年夜饭不再在家里吃,部分年轻人对“年”很淡漠。

材料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致使许多人无法返乡,“留在他乡过年’’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参考答案】

1.熟透 熟识 熟悉

2.(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写出游子归家心切,归心似箭,对回家过年的渴盼。 (2)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3.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烘托(突出.强调)故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喜悦.(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4.对故乡、亲人的爱

5.略 (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诗词的内容。

2、背诵三首诗词。

3、体味蕴含在诗词中的浓浓的情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课文学习】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话文译】

庭院中地成了白色的,树上一只乌鸦在歇息,冰冷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今天晚上明亮的月亮人们都仰望,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作者介绍】

王建,唐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王建是大历进士。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

【内容解说】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农历十五日的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文译】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内容解说】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我的思念是圆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少年时代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初中毕业后,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由于爱好法国着名诗人波特莱和兰布的诗作,终于摒弃美术,开始写诗,诗风沉雄浑朴,有浓重的油画感,但调子忧郁、感伤,曾自嘲为“悲哀的诗人”。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思想激进被法国巡警逮捕入狱,在狱中用艾青笔名创作了长诗《大堰河——我的褓姆》(1833年)。这是诗人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作。诗是献给一位勤劳一生、受尽苦难最后含泪死去的农妇的。诗人怀着忧郁、激光器愤的情绪,倾诉了大堰河的悲惨命运和血泪生涯,表达了他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显示了青年艾青的反抗精神、创作才华和纯朴深厚的艺术风格。诗篇轰动了当时的诗坛。

抗日战争前夕,写了《复活的土地》。抗战爆发后,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这时期他写下了大量诗篇。他以铺陈的笔法,鲜明的形象,浩瀚的气势,呈现诗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长诗《向太阳》、《火把》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品以“海洋一样开阔”的胸襟和气魄,以热烈跳动的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唱出了诗人对全民抗战的满腔热情和胜利信心,激励和鼓舞千百万群众奋起反抗日寇,对当时知识青年投奔革命起了积极作用。

1941年“皖南事变”后,经重庆到达延安。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造”。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诗人努力学习用民歌体写作,语言流畅、亲切,在歌唱民族解放战争的作品中,抒发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他的诗在思想上和风格上较前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时期的代表作有:长诗《毛泽东》、诗集《愿春天早点来》(1944年)、《献给乡村的诗》(1945年)、《反法西斯》(1946年)、《黎明的通知》(1948年)、《舵手颂》(1948年)等。诗中揭露和控诉侵略者和卖国贼的罪恶,鼓舞和号召人民起来,粉碎敌人的入侵,同时,热情地歌颂领袖、党和解放区的人民。

建国以后,正如艾青自己所说:“如今灾难总算过去了,我要为新的日子歌唱。”他以清新的曲调歌颂了新生活的光明,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了保卫和平、反帝反殖的政治运动,写了不少慷慨激昂的篇章,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他的献给斗争中的各国人民的诗行,常常把炽热的情感同冷静的睿智结合起来,显示了既热烈又冷峻的风格。

1978年4月,发表了他的诗《红旗》,继而他又创作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1979年访问了西德、奥地利和意大利,1980年应邀重方阔别近50年的巴黎,伤口有《墙》、《蓝色的多瑙河》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坚持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不是轻率地用一时一事的政治口号去糊裱诗章,而是把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诗人独特的艺术感受统一起来,将深沉与奔放、雄伟与细腻、抒情与哲理、朴实与绮丽熔为一体,为我国新诗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内容解说】

题目中“我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情感上的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渴望团圆,渴望美满)……“思念”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情感寄托,是无形的,而诗人将无形的思念比成有形的圆,很形象。圆象征圆满,亲人的团聚。标题本身就已表达出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内容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知识落实与能力迁移】

【课外阅读

中国的月亮

子敏

①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但这些神话,已逐渐被冷峻的现代话语替代。

②不过月亮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冰冰的。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这个民族,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的不是靠神话,而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日常生活中,从感觉中,真挚地爱上了月亮。我们赋予月亮一种永恒不朽的诗趣。

③我们这个民族,认为靠月亮,更能完成文学上的不朽的图画。李白让整个长安披上月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杜甫让月色为江流着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田园诗人王维的《桃源行》里有松树,有房子,但不够,再添一个月亮才全盘美起来,月明松下房栊静。白居易有名的《琵琶行》里,也有三幅月亮图。如果把柔和的月光去掉,要少多少味道啊!

④中国人喜欢艰月亮交往。李白下山,月亮送他,山月随人归。他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欲上青天揽明月。有时还请月亮喝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三个知心朋友,但也多寂寞。于是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也陪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⑤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诗人张泌甚至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个纯情痴心的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因为这样,中国人在面对明月的时候,好像躺上现代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童年、故乡、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

⑥中国连儿童都会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下面那有名的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杜甫的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昌龄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其他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这些月的诗句,中国人念起来津津有味,因为它跟月有关,因为它是美的。

⑦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国人的月亮节。在这一天,我们应该为我们爱月的民族自傲,因为我们已经赋予那块在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使月亮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活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里。只有中国人,对月亮这个词才有那么丰富的语感。 (有增删)

1.我们这个民族,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靠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你认为文中划线的句子“中固人在面对明月的时候,好像躺上现代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你一定也有过望月的经历,请你写出你当时独特的感受。如果你以前望月时没能进入境界,那就写下你此刻思月的感受。

【参考答案】

1.我们这个民族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从感觉中,真挚地爱上了月亮,赋予月亮一种永恒不朽的诗趣。

2.示例:月亮是通人性的,月亮能关怀人,孤独的人、寂寞的人、忧伤的人,痛苦的人.而对月亮的时候,都能获得心理的慰藉。(意思对即可)

3.示例:月亮在幼儿眼里就是“猴子捞月”的风趣,在少年眼里就是一切美好而浪漫的象征,在游子眼里就是对亲人思念的最好寄托。人们总是赋予无生命的月亮以无限的情思,月亮伴着一个人的成长,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与慰藉。(意思表达恰当即可)

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