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发布时间:

《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复习学案总第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诵《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会翻译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会翻译重要句子 【学习难点】:赏析文中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梳理知识
学习任务一:记住下列作家的文学常识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是南朝梁文学家。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2.韩愈,字退之,唐代朝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是明朝初期的文学家。本文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序。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刘禹锡是唐朝诗人。这里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5.《赤壁》的作者杜牧,是唐朝诗人。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
6.《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宋朝爱国将领。这首诗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学习任务二:朗读课文《与朱元思书》和《送东阳马生序》并通译全文,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流飘荡 任意东西 ..富阳至桐庐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急湍甚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皆生寒树 互相轩邈 ..鸟相鸣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余幼即嗜学益慕 ....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硕师名人与游: ..百里外 先达执经叩问 ......
德隆望尊无从 ......书以观: 借于藏书之家 之怠 送之 ..援疑质理 其欣悦: ....二.诊断评价:翻译下列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长见底。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三.构建系统:思考理解下列问题 (一)《与朱元思书》 1.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 3.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7.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8.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9.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二)《送东阳马生序》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自己成年之后的“求师之苦”,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 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 艰苦的求学生活。
3.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与“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7.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是赠序,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8.第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四。归类解析:
(《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
1.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 译文:(船)随着江流飘荡。 B喽嘤成韵 译文:鸣声喽嘤,和谐动听。
C望峰息心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心就会想去栖息。 D窥谷忘反 译文: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行旅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是骈文文中少有的佳作。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
C"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作者以动写静,给本来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洁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弃尘欲的心态。
B富阳至桐庐之间山水景色的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觉" C文中描写富春江,重点描写水深水色,突出江水之清澈见底。 D文章结尾四句,描写了山高谷深、林木茂密、景色幽深的景象。 4.下面对本文抒发的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山川,爱慕大自然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耻于仕官生活的想法。

C表达作者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D表明作者极力追求功名,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5.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供托了山的高耸。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情山水的情感。
B."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文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志趣和情怀。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述说行旅见闻的信,""是信的意思。作者善写小品书札一类的文章。
B"千丈见底"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水的深邃澄净;"游鱼细石"既是动静作对比,又是对江水澄净的进一步供托;而"猛浪若奔""急湍甚箭"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C本文通过描写迷人的山水,借以表达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
D本文描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结合写景的方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在文中描绘了富春江美丽的景色,是一篇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
B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之势湍急,与《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所描写的水势特点完全不同。 C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D全文通过描写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喜爱,对自然的崇尚,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名利之人的鄙弃,暗寓自己的高洁志趣。 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二)《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忧患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叩头 C.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穿 D.腰白玉之环 腰:腰上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中的"嗜学"是文章的中心词,全文围绕它层层展开。 B.宋濂写自己求学的艰苦是想用自己的例子来训斥马生学习不用功。
C.选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后辈努力学习,读来情感恳切,语重心长。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无书、无师的困难,他自己创造条件克服了这些困难,获得了知识。
3.对文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多以书假余"是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B.从这段看作者之所以学有所成是因为他做到了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这三点。

C.虽然求教的人多,但老师也"未尝稍降辞色",从这一描写可见作者对老师的严厉颇有微词。
D.这段从作者的读书之苦和求师艰难现身说法,以使马生从中受到启发,鼓励马生勤奋求学。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赠序。在文中作者对马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予了殷切期望。 B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与自己的情况做对比,突出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作者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毫无羡慕之意是因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概括为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7.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8.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9.下列译句不准确的一句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译句:家里贫穷,我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译句: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游。 C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句:当我去求师学习时,我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沟里赶路。 D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译句: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 10.对选段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段记叙了作者自己青少年时期"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B选段中,用富家子弟的豪华与作者自己的贫寒进行对比,意在强调求学成功关键在"中有足乐者。" C选段表明作者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勤奋、刻苦学习和博览群书。 D"无从致书以观""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作者"不敢稍逾约""弗之怠"
11 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足肤皲裂而不知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与朱元思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