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期末试题

发布时间:2020-02-07 21:28:17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2、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某种感觉或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4、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道德标准评价别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 

1、注意的功能有哪些: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2、简述影响学生识记的因素。

影响学生识记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识记的方法。

3、引起心境的原因有哪些?

工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生活习惯的改变,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甚至季节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4、简述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品质:(一)自觉性(二)坚定性(三)果断性(四)自制性

5、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第一,情绪通常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第二,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第三,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发生早,而感发生晚。晴绪和情感间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表现的,离开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不能存在和表现。另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总之,情绪和情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时甚至可以互相通用。

1.注意起伏现象 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叫注意起伏。

2.创造想象   一个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心境      是人的内心世界里变幻多变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随时可以在人的外在表象上表现出来。

4.气质 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人格特征。

1、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感觉和知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

1)两者都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两者都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3)两者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

(2)产生的性质不同。

(3)生理机制不同。

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表征 (二)思维定势 (三)功能固着 (四)酝酿效应

(五)知识经验 (六)动机和人格

5、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意志行动表现出以下特点:1.它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目的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2.它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克服内部、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的特征。3.它是受意识能动地调节支配的行动。意志是内部的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观念付诸行动的过程。4.它是以随意动作作为基础的行动,其结构也包括相应的自动化的动作。

1、知觉    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2、绝对感觉阈限       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3、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诸如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与情感、做过的动作等,都可能保存于头脑中。

4、注意     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记忆的类型有哪些?其分类标准各是什么?

记忆类型,这些类型包括: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等。

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指向某一对象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和抑制无时不在进行着有规律性的运动,基本神经过程运动的规律有二。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简述想像的分类

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

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动机  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

应激        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整体性 知觉选择性 知觉理解性 知觉恒常性

2、简述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 3.识记方法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4、简述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监督功能

5、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与情感相比,情绪较不稳定。

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

6、简述尝试错误说。

学习是一种盲目的、渐进的尝试与改正错误的过程。随着练习,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得以产生,于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固的联结。把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归结为尝试错误的过程,忽视了人类学习中认知与理解的作用;把人类和动物的学习简单地等同起来,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但它也有有合理的因素,其所强调的尝试错误现象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类学习一种方式或途径。

1、定势   ——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2、创造想象 —— 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多血质 ——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改变、具有外向性。 

4、性格 —— 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经了的行为方式。

1、简述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人本身的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3、思维的品质有哪些?

答:思维的品质有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立性。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 问题解决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

()问题情境()认知结构的限制()定势()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状态

5、意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有明确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性格和气质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1)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气质更多地受先天因素的影响。
2)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气质的特征因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而异;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的合金,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在性格中起主要作用。
3)气质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别。

1. 知觉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其知觉对象的映象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2.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3. 集中思维:指综合思维已有信息,朝者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向。       

4.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1  简述人的心理实质。

答:人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即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与周围的环境、与他人发生着联系。

2  简述感觉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是一种最简的认知活动,而知觉则是属于感觉的一种认知活动。

联系:感觉和知觉又是密不可分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总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的。

3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答: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有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想象的概述。

4  动机冲突有哪些类型?如何解决?

答:人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从不同的侧面,可以把动机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1)生物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2)内因性动机与外因性动机。(3)进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4)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5)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

5  简述胆汁质气质的行为特征

答:胆汁质气质的行为特征: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感受性较弱,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均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外向;行为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兴奋而热烈是其主要特色。

6  简述个性心理的结构。

答:

1、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3、创造想像 :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答: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

2、目前关于遗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关于遗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1)消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到消失,若记忆不断提取使用,其痕迹变得巩固。(2)干扰说:遗忘是先前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压抑解除,记忆能恢复。

3、简要说明情感的类型。

答:情感的类型:(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4、简述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是个人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5、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观点有: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6、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信号功能(2)感染功能(3)调节功能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表象:它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1、简述人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一、动机强度。当一个人遇到问题时,他所持有的动机及其状态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影响。

二、思维定势。它是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并影响后继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向。

三、功能固着。它是熟悉事物的通常用途占据了思维的核心位置,一时难以想到它的其他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心理现象。

四、迁移的作用。它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

五、个性差异。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个体的个性特点尤其是性格特点有关。

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

答:遗忘是有规律的。艾宾浩斯他以自已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为识记材料,学到恰能背诵的程度,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重新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实验的结果数据画出的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或保持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最快,之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4、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数量叫注意的广度。(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品质。(三)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5、简述思维的分类

思维分为1、动作思维。动作思维亦称直观动作思维。它是指依握实际动作而展开的思维,其基本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思维就难以进行。2、形象思维。它是运用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3、抽象思维。它亦称抽象逻辑思维或逻辑思维。                                                            

                                        

1、想象 是在人脑中对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表象 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进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3、注意的起伏 由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总是有间歇地加强或减弱,因此,注意也表现出时高时低的周期性变化。

4、心境  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1、简述记忆的品质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按照信息加工理论,记忆就是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些痕迹,并在一定条件下重新显现出来。这种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就是记忆。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纷繁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有同的部分组成,有不同的属性,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在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其知觉对象的映象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毕生力图为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发自人的内在需要,这些需要有着高低不同的层次结构,这就是著名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它是指作为有机生命体的个人对生存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和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

(2)安全需要:它是指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继发的个体希望获得安全、稳定、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折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它是指个体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前两种需要满足后,人就会产生比单纯生存愿望更高的需要,个人一般渴望同他人有一种充满深情的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人需要爱情、社交和友谊,需要理解和被理解,需要找到一种情感的归属和依托。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否则便会引起孤独感和爱的缺失感。

(4)尊重的需要:它是指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尊重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受,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

(5)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指个体成长中对未来最高目标和境界追求的愿望。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定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的本性,他称这一需要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是一种努力实现个人潜力的倾向。

    总之,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关于人的生存动机问题的动机论,它是由低级过渡到高级的现实的动态的需要系统,马斯洛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内在需要才是人的行为的真正动机。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