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5-09 16:01:14

第一课时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绝句 近体诗。如本课的《钱塘湖春行》和《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为 二 二一 ,七言律诗的节奏一般为 二二三 或 二二二一 。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天净沙秋思》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步出夏门行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的抱负。

《观沧海》一诗选自__步出夏门行__,作者__曹操___,字___孟德_____,_东汉末年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慷慨悲壮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停泊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王湾___。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一联闻名。

4、解释字词意思,在括号内注音

临: 登上,游览 碣( )石:

沧海: 大海 何: 多么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峙: 耸立

竦峙:高高耸立 竦: 高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志:理想, 志向

客路: 旅途 青山 :指北固山

行舟:指行驶的船 绿水: 指长江

潮平:潮水涨满时 阔:水面宽广

风正:风又和又顺 悬:高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入旧年:旧年还没过新春就以经到来 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

达: 到达 归:北归

第一课时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精景?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动景水何澹澹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大海、山岛、树木、秋声、洪波是实景;日月和银河是联想,虚景。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4)《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比眼前的现状美好,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显得胸襟开朗。

第二课时

1、了解诗人白居易和马致远

白居易772846),字 乐天 ,晚年自号 香山居士 唐代 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  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2、“天净沙 曲牌名 ,秋思 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 元代 ,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 小令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第二课时

(一)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早莺、 暖树 新燕 、浅草、 春泥 、乱花 ,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 喜悦情怀和对钱塘湖春色的喜爱 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游子漂泊行旅 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孤寂愁苦以及漂泊他乡的思乡 之情。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 孤山寺 贾亭 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 莺燕 ,从 觉和 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 花草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 乱花 ”和“ 浅草 ”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 最爱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游子漂泊图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深秋晚景 图,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主旨。

3“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采用了什么手法?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4、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及答案

相关推荐